《开播!情景喜剧》:小综艺大缺口,中国情景喜剧为何难出爆款?

500

©️镜象娱乐

文丨溏心石

近日,一档名为《开播!情景喜剧》的综艺登陆东方卫视。这档综艺主打“全国首档情景喜剧IP孵化真人秀”路线,六个参赛团队将通过一系列的竞演来争夺冠军名额。在节目结束后,获胜者可以继续拍摄完整剧集,且该剧将在东方卫视黄金档播出。这一新颖的模式加上情景喜剧的自身魅力,吸引了不少饶有兴趣的观众。目前,该综艺在腾讯视频上的累计播放量已破1亿。

其实,中国情景喜剧行业并不乏优秀作品,《我爱我家》《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等承载着各代人共同记忆的现象级IP不胜枚举。可近年来,中国的情景喜剧市场却趋于哑火。对此,不少人都有了一个不约而同的疑问:“为何中国情景喜剧的爆款越来越少了?”

而这档节目的出现,则为这个问题的解答提供了若干思路。

是市场出了问题,

还是创作者出了问题?

在节目中,创作者与市场受众的鸿沟被一再放大,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组矛盾。

其一,是慢节奏的作品陪同感与快节奏的消费需求的矛盾。

在第一期节目中,曾拍摄了《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等知名情景喜剧的名导尚敬,带着一班新人来到赛场,不想作品刚播第一集就遭遇了质疑。

500

在节目中,其剧情推进节奏成了评审团的集火点:一些年轻人直言“看不懂”、“不喜欢”、“有点无聊”,而市场团的评审则更为犀利:“这部剧在东方卫视播第一集就没有收视率了,观众不会给你更多机会。”

面对这些质疑,尚敬导演并不完全认同。根据他的观点,如今的情景喜剧市场变得急功近利,大家都想着立竿见影,却忘了情景喜剧所带有的独具一格的陪伴感。

500

这也就揭开了第一组矛盾:在快节奏的时代下,观众的注意力越来越容易分散,短视频在带来高度感官刺激的同时也在一点点消磨受众的耐心。这个问题不仅是情景喜剧所担忧的,也是综艺所忧虑的。就在两年前,腾讯综艺就提到了“快节奏、精而巧”的小体量综艺发展方向,并在这两年里反复实验,力图在快节奏的叙事里找到为用户提供长久稳定的情绪价值的合适综艺形式。

但情景喜剧自身与“慢”的紧密关联,令其在快与慢之间的调和难度增加。一方面是情景喜剧自身的“慢魅力”:由于情景喜剧往往集数众多,在家家户户看电视的时代,一家人可以每天定时坐在电视前边吃饭边追剧,情景喜剧也日渐成为家庭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逐步散发出融合感、陪伴感与温馨感。

另一方面则是情景喜剧的“慢需求”:有些情景喜剧或许需要观众的耐心等待,才能逐渐展现出自己的实力。据称,经典韩剧《搞笑一家人》在开播初期并无太大水花,直到播到20集才有了起色,到47集才真正为大众所喜爱,成为国民喜剧。从不大受待见到被接纳,这也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500

总之,一面是小火慢炖的剧集演绎,一面是兼顾流量和商业化的考量,二者相互抵牾,形成了一组发人深省的矛盾。

其二,则是“高级感”与市场的矛盾。

在情景喜剧的剧评中,有一个很微妙的词,那就是“高级感”。不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都有可能用该词来形容一个作品。在第二期节目中,吴彼团队就陷入了这一争议中。

节目中,吴彼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即“情景喜剧应该是一门艺术,而不应该是营生”。

既然是当做艺术品,其作品难免也会沾上艺术感、高级感。剧中大量的歌舞表演,几乎给人以音乐剧或话剧的错觉。

这也就引发了市场需求与“高级感”的矛盾:评委英达导演直言,他们的成果不是情景喜剧,反倒像一个音乐剧,让观众都“喜”不起来。其竞演对手孟鹤堂也表示,比起高大上的歌舞音乐,观众想必还是更喜欢用接地气的包袱来推进剧情。

换句话说,把情景喜剧当做艺术来雕琢,形式不老套但市场接受难;如果纯粹把情景喜剧当营生,形式内容虽然有老套的倾向,但有更大概率博得观众欢心,市场接受度或许更高。

500

是遵循用户思维、做出“营生气息”较重的产品,还是保持情景喜剧的“艺术骨气”、坚持做有高级感的作品,这成了另一组值得考虑的抉择。

500

乐此不疲的形式创新,

可以成为集中发力点吗?

除了市场的矛盾外,情景喜剧的创新也是一大令人头痛的问题。

节目里同样围绕着英达和吴彼之争展开热议。前者坚持创新必须基于优质的内容,而非投入于稀奇古怪的形式;后者则坚信,既然内容已经很难突破经典喜剧的天花板,那就必须反复在形式上创新试错。

其实,形式创新和故事内容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但在关系的把握上,还需把握主次。无论如何,真正把观众锁定在屏幕前的还是故事本身;任何一场剧中,内容是根、形式是叶,可以在小范围内修枝剪叶、探索形式创新,但不能成为整个行业常态。唯有稳住根基,才能收获枝繁叶茂。

在这一点上,《爱情公寓5》在某种意义上算是一个反例。在开播前的宣传预热里,其反复强调会有新的形式和大家见面,吸了一大波期待值。结果开播后一看,各种歌舞元素融进来了,可剧情却平平无奇、笑点勉强,给人一种“剧情没得吹了才会吹形式”的感觉。

500

总之,形式的创新不可脱离故事内容而存在,也不可凌驾于内容之上。创新更不应成为低质剧本的遮羞布,如果没有一个扎实稳健的剧本,无论在形式上怎么翻花,都是治标不治本。

经典情景喜剧

缘何能成为经典

纵观大获成功的情景喜剧,其实离不开以下三点,这也可以为未来的情景喜剧发展提供灵感。

其一,真实感。

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情景喜剧,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背景、情节发展,都要让观众找到现实的投影。

例如背景带有武侠色彩的《武林外传》,剧中从英雄梦中逐渐醒来的小郭,像极了年少时做着荡气回肠的大梦、后来在社会打磨中逐渐成熟的我们;而国外名剧《生活大爆炸》,剧中的莱纳德即使身为科学家却仍自卑敏感,用了十多季寻找母亲的爱与肯定,终于在最后和母亲和解,这也与许多存在代际沟通障碍的观众相似,也让观众能够消解角色身份与自己的代沟,加深代入感。

500

其二,自然感。

现在有些喜剧编剧一想到“好笑”,就条件反射,要么限于口头语言上的谐音梗、网络爆梗,要么限于夸张甚至装疯卖傻的动作举动,要么限于生硬的情节误会,要么限于人物外形上的夸张扮相。一句话,笑点非旧即硬,制作团队自娱自乐,观众却笑不出来。

但具有自然感的笑点,往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比如韩剧《搞笑一家人》中最知名的罗文姬撒娇片段,平时力大如牛、常和老伴拌嘴的奶奶,突然间产生了反转,像小女生一样撒娇,这种强烈的对比效果就增加了很多笑点。至于《生活大爆炸》,谢尔顿更是凭借出人意料的言行举止制造了无数笑料。这些都在意料之外,但由人物做出来又不显得脱离实际,不会给人以“装疯卖傻”的突兀印象。

其三,共鸣。

如今许多剧集,总给人一种“过于想追求共鸣最终却事与愿违”的感觉:立意选题喜欢聚焦于大热话题,比如年轻人工作压力、情感压力、婚姻压力,仿佛生怕被安上“不关心时事、不接地气”的帽子。

问题是,这些题材看似接地气,但一旦表现不好,反而增加了生硬感和疏离感,使得观众像在看哈哈镜一样,弄巧成拙。

其实,情景喜剧不一定非要着眼于这种宏大社会议题才能引起共鸣,有时候一点不经意的小事也能让观众感同身受。《生活大爆炸》《武林外传》《爱情公寓》在幽默中唤起了人们对爱情、友谊与成长的向往;《我爱我家》《搞笑一家人》《家有儿女》则囊括了人们对家庭生活的亲切感。

500

观众喜欢的情景喜剧,不是写命题作文,不需要一开始就把立意拔得无限高、张口闭口就是反映社会现象或讨论时代大道理——这也是当今不可小觑的一个误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