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期间确有一些东西值得怀念,但怀念文革十年的人究竟是什么脑回路?

1、

电影《笑傲江湖》有句台词说得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恩怨。

500

有人群之分,就会有想法上的分歧。

关于建国以来,前30年和后30年的讨论,虽说已经出了决议,但是争论肯定还会持续下去。

所以这个问题还值得讨论讨论。

但有一个事情先要说清楚,我们说不要怀念前30年,不等于否定前30年。不要怀念≠否定,这两个情感完全不同。

爱和恨这两个情感之间,还有一大片中间地带。不爱,并不一定代表恨,也可能是漠然,不愿提及。

没有谁在用后30年否定前30年,重要的事情是团结起来向前看。

不管是前30年,还是后30年,都是新中国的历史。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已经确凿发生的事实,历史有经验,有教训,但都属于不可改变的历史,要正确看待历史,不是要去否定什么东西。

有些历史太过于沉重,让人难以面对,最好是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也罢。

何必要怀念?

所以这个态度首先要说清楚。没有谁在否定那段历史,但也绝不会要去怀念。

2、

当然,话说回来,其实前30年也不是铁板一块,建国前30年有好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

那些好的东西确有值得怀念的方面。

比如十七年(1949-1966)时期,就有很多好的方面。

特别是建国初期,那种焕然一新,如同野草萌发的勃勃生机,在精神面貌上的昂扬向上,那印在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这些都是很好的东西。

500

好的东西,好的经验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下去。

比如咱们国家的公办教育体系,还一直延续了建国以来好的经验。中国的大学收费基本是全球最低,几十年没涨价,即使是清华北大,每学期学费也就4、5千元。

这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巨大体现。

今天,很多农村出来的孩子,能够考大学,能够过上一份体面的生活,都要感谢国家给予了这样的教育机会。

毕竟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机会。像美帝那样4年本科学费动辄要百万人民币以上,底层人民几个读得起?

3、

关于十七年期间的历史,要说起来当然也很复杂,我对电影比较熟悉,就说说电影这方面吧。

就电影领域来说,十七年是一个专有名词,其实不单是电影领域,文艺界,包括文学艺术研究,都是把十七年单列出来研究,为的是和后面的文革十年区别开来。

500

在十七年这段时期,咱们国家拍摄了大量符合那段历史时期,体现那段时期历史风貌的电影。

最有代表性的,比如1950年获得第一届华表奖一等奖的《白毛女》

500

这个故事,早在解放前就曾在各个解放区轮流上演。以前算是话剧演出,这次就是拍成了电影,演员基本上还是那些演员。

《白毛女》基本上代表了十七年时期电影创作的基本方针,即“电影要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

这种展现新旧社会对比,反映人民群众翻身站起来的电影,无疑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对历史进程的某种展现。

十七年时期拍摄的电影也基本都是这种指导思想的体现。尤其是各种革命战斗题材电影。

像《南征北战》、《上甘岭》、《地道战》、《小兵张嘎》等等十七年期间拍摄的电影,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8、90年代,依然在很多电视台反复播放。

500500500

这些反映革命战争历史的电影,成为当时的主流。

除此之外,十七年期间还拍摄了一些名著改编的电影。比如改编自老舍小说的电影《我这一辈子》

500

另外,鲁迅的好几个经典小说也都被搬上大银幕。比如《阿Q正传》和《祝福》

500

相对来说,反映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电影也有一些,但稍微少一些。

比如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的市民轻喜剧《大李、小李和老李》就很贴近生活。

500

与之类似的电影也还有一些,而且总的风格都类似,都是这种市民轻喜剧,体现出一种寓教于乐的精神。不过这些电影总体数量来说,确实比较少。

500

上面说的这三大类型的电影,在文革十年被中断以后,到改革开放时期依然在延续。

比如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后来又拍摄了《大决战》系列电影,可谓登峰造极;

改编名著的影视剧,也是当年的主要潮流,包括央视把四大名著都搬上了银屏;

而市民轻喜剧电影,也延续到了8、90年代,比如陈强陈佩斯父子拍摄了《父与子》系来电影。

500

总的来说,十七年期间的电影,形成为了那段历史时期特殊的风格。

4、

回顾十七年时期的电影,《“十七年”:中国电影难忘的记忆》这篇文章,进行了如此评价

在这一时期,新中国电影确立了“人民电影”的服务对象、叙事构架、历史视角和美学范式,诞生了大量优秀作品,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奠定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电影的坚实基础,也为后人开拓了深阔的理论空间。

十七年时期电影有哪些优点呢?

大约很多人最称道的,就是那种积极向上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500

如果说要怀念,这种精神面貌确实值得怀念。

这是属于一种新时代的朝气。

十七年时期电影的其它优点,还在于精雕细琢,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的精神。

因为那个时代拍电影,没有市场这个说法,无论是导演还是主演,也没有我要成为大明星赚大钱的想法。所以那个时代的电影,真正是为了艺术而拍。这确实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相比之下,如今的商业化时代,拍电影不能说完全为了赚钱,拍电影当然也还有艺术追求,但大多数电影首先是为了赚钱。

因此,如果要说起十七年期间电影风格,和如今市场化时代电影风格的最大区别,其实就在于这句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句话不仅是用来形容我们当今的市场体系,用来形容电影,以及其它文艺作品,也都适用。

因为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所以电影创作就不能不迎合市场需求。

所以如今的电影,和十七年时期电影,完全是两个模式了,尤其是为了吸引观众,就要用到很多商业化手段,场面要够劲爆,情节要更曲折,画面要更好看,甚至也难免要迎合一些三俗需求.......

而当年的电影,是不会考虑这些东西的。所以十七年时期的电影,故事方面基本上都很平淡,像白开水一样。

怎么说呢?

非要说的话,十七年时期的电影,有点理想主义了。风格要积极向上,要寓教于乐,要教化人民群众,要讲.......

这就有点像老夫子上课,讲的当然都是非常正确的东西。

但是呢.......

电影这种东西,它有艺术的一面,但也有娱乐的一面。有些人民群众就是想看一个刺激的故事,打发打发时光,他不喜欢,也不希望看电影变成了教化,甚至还有一些群众,就是喜欢三俗的内容.......

你说这种需求对不对呢?

我觉得非常对。人生在世,有各种各样的需求。精神需求也有很多种,即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即可以追求高尚的精神,自然也有追求庸俗刺激的自由.......

十七年时期的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刻意忽视了人民群众追求娱乐,追求刺激的需求。

要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正视了人民群众这种需求,所以80年代最火最有代表性的的电影是《少林寺》,是《神秘的大佛》。

500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这个问题值得思索。

这不仅仅是说电影,其实也是说时代的不同。

十七年时期过于理想化了。

现在有些人怀念那个理想主义的时代,我想也有其道理。

但无论如何,十七年时期无论是电影,还是其它,都有点过于单调了,一句话,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

5、

以上,通过大量篇幅讨论了十七年时期的电影问题。

这不仅仅是在说电影,其实也是在说社会。

总而言之,十七年时期有一些优点,但也有很多不足。这些不足都是要通过改革开放,通过引进市场化来解决。

有些人可以怀念十七年时期的某些风气。但我想,大多数的人民群众还是喜欢如今这个时代,如今这个各方面需求都得到充分满足的时代。

但至少十七年时期还有一些值得怀念的东西。

然而文革十年,有什么值得怀念的呢?

如果有些人说到前30年,把十七年时期和文革区别开来,怀念十七年,还可以理解。

但如果怀念文革,真不知道这是什么一种什么脑回路?

这些就不具体展开了,也没法展开。

最后还是用邓公的两句话结尾吧。

一个是,不搞改革开放,就是死路一条。

一个是,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

如果说谁对我们当今社会潜在危害最大,那一定是文革余孽和极左分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