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爱梅花的来龙去脉.优美历史典故 .中国人一定要看
中国人爱梅花的来龙去脉、优美历史典故 ——作者:巴山蜀水
中国人一定要看、海外华人更要看。
很多国人不了解梅花为何被中国人推崇,成为国花的来龙去脉。朋友们认真看看下面这篇文章,观此美文,吸收营养,会有收获。
我看央视教育台,听到主持人讲述毛泽东诗词《咏梅》,讲述了毛泽东爱梅,有关诗人爱梅的历史诗篇,重点谈了陆游的《咏梅》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其实,鄙人觉得,国人真正爱梅花,有关梅花的优美故事,主持人并没有点到要害。我觉得应该把下面这篇文章推荐给大家,让国人恍然大悟,我们中国人为何爱梅,把梅花作为“国花”?甚至我认为,毛爷爷为何把自己的外孙女取名“孔东梅”,都应该从下面这篇文章中找到源头。
说明:此文原文是文言文(附后),晦涩难懂,省略过分,惜字如金。鄙人找遍网络,居然找不到一篇白话文翻译(足见朋友们都知难而退),只好硬着头皮意译成白话文。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文言大师们多多包涵、斧正。见笑了。
《爱梅述》明.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又号枝指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唐寅(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弘治五年(1492)中举于乡,很久没有高中进士,后来授广东兴宁知县,稍迁应天通判,谢病归。允明善书法,名动海内。喜欢饮酒、美女、赌玩,酷爱音乐戏曲,以至于粉墨登场表演。厌恶传统礼教法度,亦不问生产,晚年穷困,欠一屁股烂帐,经常有人跟在后面呼喊还钱(很搞笑)。有《祝氏集略》。但此文确实写得好,实为梅花之绝唱。
附文言文原文: 《爱梅述》明.祝允明
梅自含妆檐畔一点寿阳额后,遂见爱于人间。丽人唐江娘特甚,李家三郎遂赐梅姓是人可花;至如罗浮之下,乃复借貌所爱,与赵才子歌弄调笑于横星落月间,是花又可人。 盖万花在人间世,无不可爱者,然都在梅下风。菊最幽,失寒薄;桃最艳,失脂腻;莲最香,失开露。梅幽不减菊而态腴,艳不减桃而格清,香不减莲而体(左佥右欠)。琼柯瑶萼,映照妩媚,与青姬素娥争妍斗姝於绯衰碧朽之外,殆将绝凡卉而上与清虚府仙树者京。是宜婵娟佳丽,合肺契腑,忘形而神交也。 然自唐妃、宋主之后,尘语土目,不知梅久矣。今某仙标国色,为花林锦阵冠,自以爱梅称,倩其所来从白予:“君与梅尝撷芳偎馨,知其臭味,愿文之。” 呜呼噫嘻!予因其号而玩其人,岂寿阳之后身乎?一乎二乎?予皆不得知也。虽然,以人视梅,其态、其格、其姿色、其香味,盖莫知甲乙。至于多情解语,委附结交,则其妙又在六花、南北枝之上,予终谓人之为焉耳。呜呼噫嘻!匪梅则爱,梅将乞爱。
原文就是这么几百个字,精简太甚,如果不知道其中隐含的诸多典故,很难看懂。
鄙人翻译:意译:此文一定要把作者酒气熏熏、信手下笔省略掉的文字、蕴含的原意、相关典故联系起来翻译才读得懂,直译依然难解其意。翻译出来后朋友们就会觉得此文光彩夺目,实为梅花之绝唱。
宋武帝(公元300多年南北朝,宋齐梁陈时代的宋武帝——就是那个史称“气吞万里如虎”,发明“却月阵”,以几千步兵大败北魏数万军马的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梅花开放的季节,一日睡眠于皇宫含章殿屋檐下,一朵梅花飘落额头上,形成梅花印记,擦都擦不掉。寿阳公主的母亲觉得女儿额头上显现一朵梅花印记很好看,索性让这朵梅花印记留在女儿额头上,犹如刻意化妆一样,达官显贵女人们竞相仿效——额头上故意画上一朵梅花,成为时尚,从此有了“梅花妆”。梅花也从此受到人世间的喜爱。后来李三郎(唐玄宗)的爱妃唐江娘尤其喜欢梅花,唐玄宗由此赐号唐江娘姓梅,赐号梅妃,此美女因喜爱梅花(人可花)沾了花的光而更加获得宠幸(后来杨贵妃受宠唐玄宗,梅妃唐江娘失宠,迁居上阳宫,想起往日因梅花而得宠,胸中有无尽的哀怨惆怅,作了一首《楼东赋》,其中有“信飘落之梅花,隔长门而不见”之句)。再后来,睢阳(sui yang-河南商丘)才子赵师雄,迁居广东游罗浮(广东惠州罗浮山),一日黄昏来到一松林酒家旁,见一美人,淡妆素服走出酒屋迎上前来,与他问候。此美女芳香袭人,媚态横飞,招惹得赵师雄才子心神荡漾,遂与酒家美女一同饮酒缠绵,抚琴弄月,笑语欢歌,喝醉后睡着了,直到月亮落下,启明星升起东方发亮,才醒来。醒来环顾四周,发现自己睡在一棵大梅树下,梅花树上有羽毛碧绿的鸟儿在望着他啾啾鸣叫,方才醒悟自己遇到了梅花仙子,在借美女的容貌由梅花树变化成美女获取自己的爱心,是花爱人(花又可人),心有无限的惆怅和失落感(见《龙城录》)。
总的来说,人世间各种各样的花都受人喜爱,但受喜爱的程度都在梅花之下。菊花最幽香,一旦失去寒冷的环境就难以显露芳容;桃花最妖艳,失去脂粉颜色就会被人抛弃;莲花香气芬芳,一旦开放暴露无遗就失去了魅力。梅花具有菊花的幽香,疏秀清瘦的俏丽姿态胜过菊花更显得风姿绰约;娇艳可与桃花媲美,格调却更显得清新雅致,香气芬芳可与莲花一争高下,却能够在寒风中凛然兀立而胜过莲花的随风摇摆迎合大众。梅花琼枝玉叶,相互衬托更显得姿态美好,犹如行行色色的美女们争芳斗艳,众美女都衰败凋零了唯有她依然静谧独香,胜过世间一切花卉,可与月宫中的神仙月桂树相比拼。最适合嫦娥一般美貌的美女温馨相伴。其芳香令人心情舒畅沁人肺腑,置身梅花从中,人的心情与花的芳香融为一体,心灵受到熏陶后与花的神韵相互沟通融合,花人合一,令人进入忘乎其形的陶醉状态中。
然而,自从唐妃、宋祖(宋武帝刘裕,不是指赵匡胤)之后,民间谈论观光赏花,目光短浅俗气,不知晓梅花受古人推崇已经很久。今天我来给梅花正名——梅花确实姿容美丽、格调高雅,属超凡脱俗、标志性的国花级别(注意:此句很重要,首次把梅花定性为“超凡脱俗、标志性的国花”级别——“仙标国色”即是此意。换句话说:祝允明在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就在此文中就把梅花定性为万花丛中最具代表性的“国花”了,并非民国时候才将梅花定性为国花)。在花团锦簇的万花丛中,堪称群芳之首。我毫不掩饰自己喜爱梅花,以爱梅花为众所周知、称道。既然大家请我发表见解,我就把我的观点明白告诉大家:诸君如果经常接触梅花,依偎在梅花的怀抱被馨香陶醉,就会感受到梅花的香味芬芳无花可比。故以此文赞美之。
哎呀,我因为喜好梅花,于是就用梅花来品味人(以梅花的美好来评判人的品性),难道是寿阳公主的化身吗?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也说不清楚一二。人当作花,花当作人,人与花的优劣实在难以分辨。人比花好,还是花比人好,我自己都分辨不清楚了。然而,把人与梅花比较,从形态、品格、姿色、香味综合评判,究竟人高尚,还是梅花高尚,确实很难分清高下。至于说男女之间的扣动心扉的绵绵情话,或者朋友之间的委曲求全依附结交。其玄妙难以说清楚,人情冷暖的难捉摸性,复杂性又超越梅花(原文“六花、南北枝”都指梅花——出处:六花:指雪,贾岛(就是那个“推敲”一词的发明人,有诗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寄令孤绹相公》:“白著衣偏暖,谁忧雪六花。”此处喻梅花。南北枝:亦指梅花。《白孔六帖·梅南枝》:“大庚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寒暖之候异也。”)。我最后只有对你作出这样的结论了。
哎呀,并非是我硬把梅花推崇为典范特别偏爱,而是梅花确实招人喜爱(原文:匪梅则爱,梅将乞爱)。
此文赏析:国人几乎都知道梅花是国花,北宋诗人林逋脍炙人口的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夜黄昏”三岁童子皆知。却很少有人知道“暗香浮动夜黄昏”此句优美诗意源于唐开元年间、迁居广东罗浮(今广东惠州罗浮山)的睢阳才子赵师雄黄昏在罗浮山下遇到梅花仙子的典故。至于梅花是什么时候受到国人的看重、赞美、推崇,与众花相比,优势在哪里,为何被中国人推崇为百花之首,成为国花,就更少有人知道了。
此文道明了梅花受人喜爱、推崇的来龙去脉,把人们习惯对梅花的高尚品格赞美定性,从南宋辛弃疾(公元1140年——...探梅踏雪几何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到陆游(公元1100多年——驿外断桥边...),王安石(公元102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北宋的林逋(公元900多年——疏影横斜水清浅...),唐代的贾岛(公元800年左右——谁忧雪六花...),往上推延了好几百年,优美典故刨根刨到了公元300多年的宋武帝刘裕时代,具体落实到了寿阳公主身上牵扯出“梅花妆”的来历;并引出了唐代睢阳才子赵师雄黄昏游广东惠州罗浮山遇到梅花仙子的典故,颇具知识性、趣味性。想使自己有较深文学修养的华人秀才必读。当然,如果还要刨根问底,还可以刨得更远——描述公元前1500-500年时代华夏民族精神状态、生活风貌的《诗经》里面,就已经有了多首谈及梅花的诗,比较有名的是:《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只不过,当时还没有把梅花赋予高尚的品格,仅仅是托物兴词,寄托女子对庶士的相思追求而已。
此文堪称梅花绝唱。读此文言文,如果不知道其中蕴含着的多多历史典故,很难读懂此文——哈哈,祝允明这个酒疯子只顾自己陶醉得忘乎其形,不管别人品文艰辛,用拍电报方式精简雕文,惜字如金,让人读得云里雾里,折磨人哦!
梅花仙子典故出处:唐人柳宗元《龙城录》载:隋人赵师雄(睢阳人,今河南商丘古代名“睢阳”)游广东惠州罗浮山,傍晚在林中小酒店旁遇一美人,遂到店中饮酒欢谈。赵师雄喝醉睡着了,在东方发白时醒来,发现睡在一梅花树下,方才醒悟遇到了梅花仙子。“罗浮梦”比喻好景不常,人生如梦。后也用“罗浮”、“罗浮美人”、“罗浮梦”等代指梅花。
补充: “ 知其臭味”——此句容易产生歧义解释。“臭”不是“臭味”的意思,其实不读“cou"。古文(读xiu)通“嗅”,引申为:使人嗅到芳香气味。
“ 匪梅则爱,梅将乞爱”。 匪——通“非”,则——准则、标准、模范、典范;乞——本意:向人求讨,引申为“招人” 我们今天形容美女秀雅、乖巧、很流行的“可人”一词,其实“可人”初始源头就是此文中的“花可人”
写了此文多年后,鄙人迁居广东,去了罗浮山,风景确实很美。还与山中《紫云古寺》和尚结为朋友。 才子赵师雄遇到梅花仙子的小山丘,现在依然有很多梅花树。只可惜的是,估计是当地旅游部门对这篇讲述此地典故优美的古文似乎不太明白其义(确实难懂)。否则,如果将这篇文章原文石刻在赵师雄遇到梅花香子的地方,并且将鄙人翻译的这篇文章附在旁边,必能引起游人的更大兴趣,让此旅游景点大放光彩。
此文原发《美国中文网》,美国华人很喜欢看。
顺便附上鄙人迁居广东惠州,去了罗浮山,经过半山腰索道顶端往右行,一条小道行走约一里地的《紫云古寺》后,与古寺和尚常师傅谈得投机,帮古寺和尚写的一篇介绍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继续看,有机会去罗浮山的朋友不妨去光顾紫云古寺,领域一下什么叫去世俗商业化,不含杂念纯信仰的烧香拜佛:
广东惠州名山——罗浮山《紫云古寺》简介
游人偶然拍到的紫云古寺观音菩萨显灵祥云
紫云:紫色之云,祥瑞之兆。佛语表示圣灵显现之瑞相。迦才之净土论卷下道绰传:时有白云从西方来......复有紫云,三度於陵上现。因此地常有观音菩萨祥瑞现身,隋唐睢阳(今河南商丘)才子赵师雄迁居广东,一日黄昏游罗浮山,来到一梅花林酒家,见一美女,淡妆素服走出酒屋迎来问候。此女芳香袭人,媚态横飞,招惹得赵师雄心神荡漾,遂与酒家美女一同饮酒缠绵,抚琴弄月,笑语欢歌,喝醉后睡着了,直到月亮落下,启明星升起东方发亮,才醒来。环顾四周,见自己睡在一棵大梅树下,梅花树上有羽毛碧绿的鸟儿在望着他啾啾鸣叫,方才醒悟遇到了梅花仙子,心有无限的惆怅和失落感。悟出此山有仙气的赵师雄继续登山,顺着曲径通幽,见此处有一简朴寺庙,佛钟回荡,诵经朗朗,又见紫云祥瑞当空,应验了佛语征兆。故题名寺庙曰:紫云古寺(已有千多年历史)。
紫云古寺有几大与众不同特点:
一、紫云古寺与其它巍峨壮大、游人繁杂,背离佛门宗旨,已严重商业化的大庙宇不同,此处庙小人稀、清净、素雅,独无现代污染,满眼青山绿水,保持古朴风貌,令人有超尘脱俗之感。烧香拜佛,休息、吃斋、饮茶皆免费;有两间屋供施主住宿(免费),人多可搭建帐篷过夜,师傅免费提供帐篷,太阳能照明等,不收费,也不卖香火。愿意捐点功德全凭自愿。只有一姓常师傅常年坚守护持,为众多心有信仰,烧香拜佛善男信女提供服务。在举国佛门已经严重商业化的今天,护持师傅旨在为众多心有信仰的僧众提供一个真正的念佛修身,净化心灵的佛门净地。
二、雨后天晴,虔诚向佛之人,偶尔能看到与众不同的紫云祥瑞——观音菩萨显灵的独特景观。
三、曲径通幽,路边原始老林中,经常能采到野生红参、木耳、蘑菇,运气好的,还能采到紫云古寺独有益寿延年名贵仙草——紫灵芝。
四、紫云古寺周围原始森林,老树遮天,枯藤乱缠,清流飞漱,危岩高悬。常有杜鹃哀鸣,山鸡呢喃,松鼠跳跃,红蟹路拦。春夏秋季假日,好友相邀,来到此处住上一两天,文学修养较高的雅士也可沿着曲径漫步:白天,仰望深邃蓝天,远看叠翠峰峦,沐浴山泉冲凉,享受丝雨绵绵;夜晚,遥看明月当空,白云飘荡悠闲,星星点缀苍穹,灯火若隐若现。更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究天地之变化,发思古之幽情——夜深人静,山泉沏茶一壶,聆听夜莺鸣叫,小虫唧唧唱晚,流水潺潺山涧,晚风凉爽亲面。与师傅谈人生信仰、谈修身养性,谈多做善事功德,福泽芸芸众生。情操受到陶冶,佛性得到升华,普度众生与人为善,也是件非常舒心惬意事。
五、紫云古寺与众不同,特别清静。二战日军侵华,在此养伤的几十名新四军伤病员被汉奸出卖,遭鬼子杀害在寺庙前这棵树下。所以,到这里来的信众,都怀着一颗敬畏的心,从不高声喧哗,扰乱这些安息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