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或“体制外” 职业生涯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无论出身在农村还是出身在城镇的“70后”以及“70前”,恐怕在20多年前都还没有所谓“体制内、外”的概念。“体制内”和“体制外”,在我们国家大概是1990年代末才出现的新名词?
改革开放前,或者直到1980年代末,绝大部分拥有城镇户口的人都在“体制内”。那时,城镇就业人员有“单位”,单位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国家政治体系的基层组织的构成,不仅承担了就业,同时承担了单位成员从“吃喝拉撒睡”到“生病就医”和“孩子幼儿园上学”等在内的广泛“办社会”的职能。
如今的“体制内”,或可分为三个层次,党政机关最为典型,处于体制的核心,科研、院校、公立医院、社工社组等事业、半事业单位处于中间状态,国有企业则处于最外围。
最近二十多年,国家及省市一级的国企改革不断深入与深化,“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混合所有制改革”……大量国企职工随之转移到了体制以外。如今尚留在“体制内”的企业规模一般都比较巨大,或者对重大国计民生安全很关键,主要在一些公共事业领域、重要自然资源需国有垄断的领域及国防军事安全领域等。
在国有企业中,特殊的群体是高管层,他们事实上有不少基本还保留着行政级别,属于标准的“体制内”,而下面的员工则可能大部分仍属于“体制内”,另外一部分则已经属于“体制外”。像不少行政机关的司机、保安、保洁等后勤岗位,也已逐渐从“体制内”剥离出来,有的则采取了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
-----------------------------------------------
“体制内”工作的特点与“体制外”工作的特点还是相当不同的。【但是,切不要以为这只是我们中国大陆的“特色”。不是的。在美式西方国家,特别在欧洲,也有着相对明显的“体制内”与“体制外”工作不同的事实。只能说,我们国家与那些国家各自的“体制内与外”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回到我们国内,如果一个家庭内有亲近的家属其工作属于“体制内”,同时也有在“体制外”谋职的,那么家庭成员对于各自工作差异的体验感,应当还是比较明显的 —— 当然了,参与工作比较的双方最好“各自安好”要有足够长履历时间才可以,尤其各自到了中年以后。
如果一个家庭内所有亲近的家属成员的工作都属于“体制内”;或者相反,一个家庭内所有亲近的家属成员的工作都属于“体制外”,对于“体制内外职业感受不同”的理解就不会太深刻,甚至不少“感受”很可能基本就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毕竟大多数道听途说,都倾向于捕风捉影想当然,远不如自己亲身的经历体验更实在,也最真实。
国家主流媒体一般都是在体制内。在信息网络化新媒体大爆发的今天,自媒体的存在有助于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主流媒体取材的不足,甚至是缺陷。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各有各的利弊与优劣势,都是是现代社会舆论场不可或缺的构成;这无论中外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
体制内工作和体制外工作孰优孰劣?
每个人的看法各有各的不同。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体制内”的工作机会在过去的30多年里逐年地在减少。就像“物以稀为贵”一个样,你要是非常羡慕或倾向于体制内工作,那么进入门槛的竞争激烈程度早就已经很大了。别管你有没有能耐或路子,能够进入到体制以内的会否势必将越来越成为少数呢?至少目前看是如此。
但是,据说也有不少体制内工作的人在他的职业生涯的中期,跳到了体制外。从体制内转到体制外一般说来都很容易,但从体制外还想要再进入体制内,恐怕就太难了。除非体制内有特别的安排。
“体制外”的工作,无论我们中国还是在国外,相对于“体制内”的工作而言都十分地不稳定,这也就是市场经济最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带来的好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活气生财。“树挪死,人挪活”大概就是这么来的。至于是不是这样,还是那句话“每个人的看法允许各有各的不同”。
“体制内”的工作,无论我们中国还是在国外,相对于“体制外”的工作而言都更容易滋生官僚主义的弊病,这也是市场机制最无法(也不适合于)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地方”。
体制内工作更加讲究“合规性”,除了重要的行政领导职位外,一般不要求也不提倡搞创新,尤其是社会性创新。体制外工作更加重视“灵活性”,或者称之为更加重视“经济绩效”的成分,因为体制外工作单位的组织成本永远是刚性的,如果一旦忽略经济绩效的考虑,其经济破产的可能性便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