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纯不一定是中药的必然趋势,目前对中医传统的坚守,或许能让我们在未来走得更远

【本文由“guan_16498696122939”推荐,来自《为中医药点赞!为祖国点赞!》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爆发大规模痢疾。中药黄连是一味治疗痢疾的良药,但是需求太大,药源有限。国家组织科技力量攻关,最后从三颗针中提取了小檗碱,就是我们常用的黄连素,应用于临床,救治了大量患者,消灭痢疾的流行。几年以后,又发生痢疾流行,人们发现黄连素治疗痢疾越来越不好使了,但是中药黄连却依然有效。

      屠呦呦发明了提取青蒿素的技术,青蒿素的问世基本上消灭了疟疾当时在中国的大流行,并救治了数以百万计的非洲疟疾患者,为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八十年代南疆战争中,很多战士感染疟疾,发现青蒿素也变得越来越不好使了,但是中药青蒿却还依然有效。如今对青蒿素的耐药性研究又是重要课题。 

       每一味中药都含有上千种化合物,都是一个复方,药效可能是其中的若干种成分的综合作用。如黄连中有效的不仅是小檗碱,青蒿中有效的不仅是青蒿素。单一的成分很容易使病原产生耐药性,这也是青霉素不断要更新换代的原因。而复方因为成分复杂,则病原很难因为选择性变异而产生耐药性。

      美国有位华裔化学家黎念之,是中科院的外籍院士,曾经找过郝万山老师,想与郝老师合作,运用他提纯技术从中药汤剂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成药。郝老师为他讲了上面两个故事,他听后深思良久,最终放弃了。

      青霉素的发明大大降低了世界人民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人类仿佛迎来了光明的未来。可是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青霉素被迫不断的升级换代,人类仿佛与细菌展开了漫长的军备竞赛。上世纪五十年代,人类死于细菌感染的大约每年有700万人,1999年这个数字是2000万。如果真的发明了抗病毒的特效药,长久来看,对人类的未来是福还是祸呢?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我们的认知永远是有限的,有限的边界外是更广阔的未知。中药提纯不一定是中药的必然趋势,目前对中医传统的呵护和坚守,或许能让我们未来走得更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