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中美俄大三角,还稳吗?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最近呢,美国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挑起中美两国间敏感问题的迹象。虽然总体来看西太平洋上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并不大,但是美国试图利用疫情和台湾等问题制造危机并从中设法渔利的想法已经相当明确。

最近更是有美国高级官员嘴上没有把门的,通过彭博社放话说由于俄在军事冲突中进展不顺,实际上已经被一个乌克兰给拖住了,所以美国反而可以在这个方向上减少投入,集中力量在亚洲搞搞事情。

几乎与这个发言同步,美国开始进行一些文字游戏,引起我方反应后国务院又出来“救火”,重申不支持“台独”。不过时机如此巧合,让人很难相信这不是美国的某种极限短线操作。

不过虽然这些短线操作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美国之前的塑造危机、极限施压,然后尝试通过外交谈判获利的老套路。我方的应对也显然是要采取灵活措施,毕竟从硬实力角度说美国的操作余地已经不大。

而且反过来,同样从硬实力角度说的话,如果我们采取和美国更加针锋相对的态度,现在反而是可以主动塑造危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而很可能在短期的外交军事博弈中取得一些成功。

但是这些短线操作对于双方的总体态势而言并不能造成根本性的变化,因为中国和俄罗斯不一样,在军事行动之外,中国还有更多的手段可以运用,而这些手段对美国来说是不愿意接招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国务院在采取小动作之后又要马上找补,强调不支持台独的问题。

但如果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们倒是可以考虑一个相信中美俄的军政界目前其实都已经在考虑的问题,那就是中美俄的“大三角”是不是会因为俄乌冲突发生大的变化。

其实呢,如果从军事角度而言,“大三角”的关系已经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了。

最近美国战略司令部的司令理查德森说,中国的战略核力量在过去的两年里增长一倍,并且正在兴建的360个以上的“风力发电厂”更是会在未来进一步缩减中美在战略核力量方面的差距。

当然了他这里说的过去两年增长一倍说的应该是美国在卫星上数出来的我国陆基机动式洲际导弹数量的增长,毕竟风力发电厂距离完工和并网发电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说明什么呢?其实之前咱们也说过,这就和中美俄大三角的力量变化有关。

关于当代核冲突的后果和影响,飞羽社有几个科普视频值得大家观看,《核战争毁灭人类?事实还是谣言?——详解核武的真实威力》,以及《在家学会打赢核战争》的两集视频,希望各位朋友讨论核武器的问题前可以先去看一下这个“懒人包”,对于核武器问题有个基本的理解。

这里我要说的是,在中国过去的概念当中,我国不是美国的首要核打击目标,我们更多的其实是在防范飞羽社视频里说到的那种美国和俄罗斯发生核冲突后,顺手也对我国进行核打击的行为,这只需要很少量的核武器确保能够攻击美国残存的战略目标,从逻辑上来说就足够了。

但是这种情况从2010年之后已经偏离现实越来越远。因为2010年后我国综合国力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美国越来越倾向于将核战争的主要目标指向我们。相反的,俄罗斯在这种态势下,反而成为了大三角关系中可以借主要矛盾躲在后面。

应该说感谢美国大战略的缺失,他们没有及时利用这个微妙的变化。特朗普上任之初一部分人主张的改善美俄关系,重点针对中国的策略虽然得手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至少也是对我们有威胁的一步棋。但是结果美国并未采取这个措施,反而是采取了对俄罗斯“趁他病要他命”的绝户计。

结果如今把俄罗斯逼入墙角,迫使他们进行强力的反击,也彻底让利用与俄罗斯改善关系,加强对中国力量的想法化为泡影。

原因也很简单,俄罗斯的核力量即使相对衰落,依然是美国不敢轻易摊牌的对手,美国不论如何无法消灭俄罗斯这个严重的威胁, 因此也就无法真正的抽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我国加强核力量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至于加强到如何的程度,现在看来,显然是有着对大三角关系中各方力量此消彼长的周密估算的。中国核实力必须增强到美国不能轻松在现有STARTS条约框架内加加减减就能应对的程度,而美国对自身核力量建设的长远计划过去几十年来都是在现有STARTS条约框架内通过加加减减,搞些小动作,就能应对任何威胁的想定下完成的,如果被迫大幅度增加投入,那么从长远角度来说,必然牵一发动全身,影响其未来几十年的经济、军事发展情况。

相比之下,我国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没有在加强现役核力量方面下太多功夫,更多的是在默默的准备,包括储备核材料,研制新型导弹,建立面向未来百年乃至更长远的核工业布局等等。这些就确保了我们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可以打美国一个措手不及,通过快速的增长打乱美国的总体布局。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是美国历史上从未遇到过的对手,因为历史上发展趋势一直站在美国一边,即使是冷战中最为危急的上世纪70年代,苏联的经济也处于非常畸形的状态,因此美国从未怀疑过最终其总体实力能压倒苏联,只是要防止苏联用军事力量强行翻盘。

但现在的情况反了过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单一市场和最大实体产品生产者的事实意味着,从长远角度看,美国即使是最乐观的估计也不敢说自己总体实力上还能压倒中国,所以现在反而是美国在考虑是否要靠军事实力上暂时的优势来翻盘了。

那么这对于中国来说就是一个必须要担心的问题,所以中国的决策层高瞻远瞩的几乎和我国综合国力爆发式增长的同期,做出了大刀阔斧增强军事力量,尤其是核力量的决策。只不过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的常规军事力量立竿见影的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核力量的增强,对于中国来说却是一个需要厚积薄发的过程,因为在此前的年代当中,中国并未在核力量方面投入特别大的力量, 因此在核力量的基础方面没有做好准备,需要十年左右时间来积累力量。随着21世纪20年代的开始,此前几十年的投入开始爆发,而这正好赶上了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这个时期,应该说从时机上是正正好。相比之下,美国刚刚拟定好21世纪核力量发展路线图,并且开始向相关领域大量投资,突然发现这个计划已经完全不能跟上形势的发展了,这就很难受了,所以美国国会现在每年在核武器问题上都要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可见这真是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

和核武器一样需要长期大量投资的项目几乎都面临一样的情况,比如美国海军,未来三十年的造舰计划已经被搅的天翻地覆,到了今年好不容易定出了一个针对中国海军核潜艇方面相对弱项的未来造舰计划,打算重点发展核潜艇来取得非对称优势,中国北方某造船厂里一艘快速建造下水的新核潜艇又给他们的这个计划上拖下了一条长长的阴影。

当然长期规划、周密布局这样的事情,其实一直也不是美国的强项。只不过在过去的一百年里,通常都能被他们超强的工业实力所掩盖,以至于让人产生了一种美国还是有深谋远虑的假象。但现在,一方面美国的长期战略规划能力跌入史无前例的低谷,另一方面其总体实力优势已经不足以掩盖这种缺陷,未来的前景就更对美国不利了。

现在美国一部分人觉得俄罗斯要完,他们可以抽手对付中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对俄罗斯几十年来重新建军的一种“去魅”的结果。

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俄军其实相当于是重新完成了一次建军,表面上看起似乎是恢复了大规模战争能力,让欧洲各国望而生畏。之前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就曾评论说俄军2008年以来的再次建军让马放南山的欧洲各国的军事力量显得过于弱小,甚至其优势还超过了当年冷战时期对欧洲的优势。

但现在来看这更多的是一种传统的畏惧心理作祟,他们高估了俄军的总体实力。尤其是按照2014年冲突中俄国“营战术群”的表现来评估俄军总体力量,导致对俄军的极大高估。

实际上列车长之前做过的介绍俄军营战术群的视频就曾说过,今天的俄军其实不适应大规模军事行动,在小规模军事行动中可以凭借少数数字化精锐部队去碾压乌克兰这样停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军队,甚至可以和力量失衡的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小规模军队进行对等的对抗,但是如果发生大规模冲突,实际上俄军的能力反而是主要停留在七八十年代,很可能并不能体现出多大优势。现在看,乌克兰冲突基本验证了当时的判断,目前俄军缩小行动规模,将兵力火力高度集中,实行“结硬寨,打呆账”的策略,哪怕每小时只推进1.5公里,也要保持总体不乱, 这其实是更加凸显了俄军缺乏数字化、信息化作战能力,因为现代的信息化战争的特点就是大而不乱,大量的小部队在非常庞大的战区内,看似乱作一团,但实际上通过信息化网络互相沟通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俄军没有进行这样作战的能力。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回到二战时代在狭窄正面堆积大量兵力徐徐而进的常态,甚至都已经没有冷战时期苏军大纵深突击的能力了。

那仗打成这样,那其实对于欧洲和美国来说,就有点“靴子终于落地”的感觉,原来俄军也不过如此。

也正是因为如此,美国才会产生一种未来在欧洲方向不必投入过多精力的感觉。

但这其实仍然是一种错觉,俄军确实现代化战争能力较差,但是乌克兰的战况也证实,欧洲国家离不开美国,美国给欧洲军事力量造成的“结构性缺陷”使得他们无法单独对抗俄军。

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很多宣传里都在大吹乌克兰使用单兵反坦克导弹,土耳其无人机这些东西给俄军造成的麻烦,但是实际上战场上真正能够和俄军进行攻防对抗的,依然是乌克兰的大规模装甲部队。

实际上乌克兰的坦克和炮兵在这场战争中对于拖住俄军发挥的作用远大于标枪反坦克导弹和TB-2无人机。而战争进行到现在,西方对乌克兰的援助也逐渐从各种单兵反坦克导弹,防空导弹转为坦克、自行火炮,美国已经表示将停止对乌克兰提供“标枪”反坦克导弹,一方面是因为已经给了乌克兰5000枚导弹,相当于美国三分之一的库存,影响到了美军自身的战备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导弹取得的实际效果显然远未达到美国的预期,这也是我们此前曾经分析过的问题,你无法凭借反坦克导弹赢得战争。

所以波兰给提供的200辆T-72坦克,可能对于乌克兰来说是更重要的东西,有了这些坦克,或许乌克兰在其现有的几个机械化旅被俄军打残甚至歼灭后,还能重新建立一部分机械化部队,继续抵抗。

那么既然有这样一个事实在这摆着,就意味着美军未来还是必须在欧洲部署重型的装甲部队,咱们之前分析过,即使按照欧洲国家的承诺,将军费提升到GDP 2%水平,其仍然没有足够能力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机械化陆军,因为这东西花钱太厉害了,已经不是欧洲这些中小国家2%GDP能支撑起来的程度了。

更何况,俄军在乌克兰的表现也说明了,一支军队的作战能力,不光是看主力战斗装备,那些不会在阅兵式上展示出来的装备,坦克抢救车、修理车、燃油弹药保障车辆、通信系统、指挥控制系统……这些大众媒体通常根本不会给镜头的装备,对于现代战争的意义,可能至少是不亚于那些明星主战装备的。而这些装备的采购、使用和维护,可能远比主战装备的采购价更贵。

因此美国只能说是稍稍减轻了一点压力,但正是因为它在过去几十年里把欧洲各国军队塑造成大不了大仗的样子,所以它依然必须维持在欧洲的强大驻军。如果未来北约再吸收芬兰瑞典,并加强波罗的海三国的防御——那么我们前面也分析过,按照兰德的估算,仅在波罗的海三国驻军,就需要美国每年投入数百亿美元。

同样,俄罗斯海军和空天军,确实在这场战争中表现不佳,但仍然展示了相当的实力,至少投射能力不是假的,发射了大量的空射和海基导弹对乌克兰进行了打击,这就像当年中国空军哪怕只有歼-6战斗机,美国人后来计算只要两艘航母就能把中国空军在短时间内消灭一半,但是实际上美国也要在我国周边部署远超过两个战斗机联队的空中力量一样。俄军就算表现再拉,美军也并不能说抽走太多的兵力。

所以,俄罗斯打过乌克兰之后,欧洲军事形势的变化,长期来看,很可能反而需要美国投入更大的力量,而不是更少。

而另一方面,亚洲方向美国面临的是和欧洲完全不同的一种军事需求。

除了在朝鲜半岛,美国不需要在亚洲部署大规模的地面作战力量,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战斗机、驱逐舰、航空母舰、巡航导弹、核潜艇。

所以,即使美国人能够从欧洲抽出更多的地面部队,他们在亚洲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毕竟美国海军陆战队连坦克未来都不要了,反而要去装备反舰导弹了嘛。那这样一来美军到底能从欧洲调动什么力量到亚洲呢?

当然了,如果我们从更长期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美国能够在欧洲削减一些军费,那么这些经费当然可以用来加强亚洲方向。

但是美国在亚洲只控制岛链的问题不得到解决的话,他们单纯增加在亚洲方向的兵力没什么用?

最近美国又关注了一次中国西部的导弹靶场, 这次他们的新发现是,中国靶场上的驱逐舰靶标采用了一些特殊结构和材料设计,使得它在红外和雷达成像当中出现了不同的影像。由此美国判断认为中国的导弹应该已经采用了红外、光学、雷达复合制导手段,并且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判断目标性质,以便在混乱的港口内找出最高价值的目标进行打击——也就是之前咱们介绍以色列号称世界上第一种具备人工智能的导弹那期视频里说过的,这个”第一”的名号,它应该属于某种东风导弹。

中国的导弹优势使得美国在亚太靠近前沿部署的军事基地现在都处于一种开战就会遭到沉重打击的情势之下,由于地理因素限制,美国很难在这里开设更多的基地,结果就是美国即使在这里塞入更多的部队,后果也一样,只能是让中国的每一发导弹能够取得更大的潜在战果。

按照逻辑来说,美国的选择只能是开始建立”第二条防线",但太平洋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所谓“第二岛链”的基地数量远远少于第一岛链。至于 “第三岛链”更是直接退到澳大利亚、夏威夷去了。所以实际上,一旦第一岛链被打破,那么美国就直接等于输掉了在亚太的冲突了,中国甚至不需要登陆日本或者帮助朝鲜人民军南下,美国海军自己之前就曾经有过报告,评估认为如果中国有能力迅速摧毁在日本的军事基地,那么日本很可能会在政治上“反水”,或者至少是宣布“中立”。

所以美国在亚洲的取胜策略,不是投入更多的兵力,而是回去练“内功”,尽快争取完成新一代军事技术装备的开发,重新确立对中国的军事技术优势,才能凭借相对较少的兵力和零散的基地,取得对中国的优势。

但问题是这需要花很多钱,美国在继续维持在亚洲地区已经饱和的兵力部署,并且继续采取进攻性策略的前提下,短时间内砸下那么多钱去加快军事技术研发速度——从特朗普时期到现在,美国已经砸了巨额的军费,但收效甚微,因为其中大部分军费仍然是花在了维持现有军事力量的饱和式部署和饱和式军事行动上,真正砸在技术开发方面的经费并没有大幅度增长。

当然, 美国目前已经提出了不少方案,比如在第二岛链第三岛链继续防御,并对中国进行“离岸封锁”这类的策略。

但是这种策略的前提是双方进行一场不死不休的长期战争,当然,在俄乌冲突被拖长的现状下,很多人会认为美国人只要坚持不停战,死撑,就能把战争延续下去,让中国经济垮掉。

但是这似乎没有考虑到美国和世界经济现状,俄乌战争打到现在,大家已经看到了,美国和欧洲叫嚣要通过封锁打垮俄罗斯,结果制裁和封锁到现在,卢布换石油已经事实上被俄罗斯推动成功了,俄国的经济也没真正垮掉。

照此来看,在亚洲如果美国要进行长期战争,谁的经济先垮掉,已经是一个很有悬念的问题了。

还是我们前面的结论,美国的实力现在已经不是天下无敌了,这已经严重影响了它进行军事行动的能力。

那么现在我们再回来看美国在大三角关系中的决策, 就会更深刻的感受到美国“打垮俄罗斯,再搞中国”这个策略有多么的一厢情愿了。

所以最后我们的结论是什么呢,那就是中美俄大三角关系,随着三个顶点实力的消长,确实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由于美国自己在美俄关系问题上的愚蠢决策,选择了打压而不是与俄罗斯改善关系,导致他们不仅不能从欧洲抽出力量,反而在俄乌战争之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要在欧洲增加投入,而在亚太方向,由于地理因素限制,美国力量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再增加投入也没有太大意义。所以,这个大三角关系未来变化最明显的点,只能是不怎么依赖地缘的核力量的消长,但核力量说到底是经济问题,中国在这方面的大幅度增长将会给美国带来更大的压力。

所以从长期角度来看,时间依然有利于中国,而美国要想继续玩下去,已经到了必须要改弦更张,采取一些新政策的时候了。只是由于美国自己在过去几十年里培养出来的这批嚣张、短视、只考虑自己小团体利益的政客,很可能会错失最后的政策改变时机。只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注意一个可能迫在眉睫的危险,就是美国会不会凭借现有军力的纸面优势,尝试强行翻盘——就像对乌克兰的挑唆这样——这说到底就要看中美两军的关系,是否能够在未来能够继续发挥两国关系压舱石的作用了。

好了,本期节目主要内容就到这里,观察者网是一家独立而负责任的新闻网站,我们秉持全球视野中国关怀的理念为大家制作节目。想要支持我们的朋友可以加入付费会员频道观察员,年费198,使用我的邀请码999可立减十元,现在充值,还有机会领取观网限量版徽章一套,限量2000份,领完即止,领取入口已经开放,大家赶紧行动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