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副作用远小于西药,大家都这么说,有没有证据支持?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

以上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足以显示官方对中医药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中医药事业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各层级医疗机构基本普及了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产业也成为市值超一万亿的旗舰产业。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医药更是成为新冠诊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获得了世界医疗界的关注与肯定。但对于普通中国人而言,接受到的更多是以口口相传的说法塑造的中医药形象,对中医药的理论、疗效等方面的认知基本都停留在感性阶段(对其他医疗也如此),而这些说法中典型的一则就是“中药副作用远低于西药”,甚至已经成为了普遍共识。这一说法的来源是什么,有没有证据支持呢?我与观友“笑看三千年”在前期的讨论中涉及了这个话题,希望从官方公开资料中验证这一说法是否准确,故而有此一贴,希望抛砖引玉。

对于药物不良反应,最权威的官方公开资料非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搜集全国药物不良反应数据后,每年定期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莫属。在2020年的报告中,关于中药的不良反应有如下数据:

2020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涉及怀疑药品179.8万例次,其中中药占13.4%;2020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怀疑药品21.3万例次,其中中药占6.3%

2020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中药中,例次数排名前5位的类别分别是理血剂中活血化瘀药(25.8%)、清热剂中清热解毒药(11.9%)、祛湿剂中清热除湿药(6.5%)、补益剂中益气养阴药(5.7%)、祛湿剂中祛风胜湿药(4.6%)。2020年中药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例次数排名前5位的类别分别是理血剂中活血化瘀药(41.2%)、补益剂中益气养阴药(12.7%)、开窍剂中凉开药(7.9%)、清热剂中清热解毒药(7.3%)、祛湿剂中清热除湿药(3.0%)。

在这里先定义一下“严重不良反应”: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①导致死亡;②危及生命;③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④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⑤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⑥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从报告数据中可以看到,中药的不良反应事件占比较低,严重不良反应占比则更低,确实符合中药的副作用远小于西药”的直觉感受

那么,“西药”的不良反应数据如何呢?首先需要澄清的是,我国官方不存在“西药”的定义,对药物的通用划分是:化学药、生物制品、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中药材)。将化学药及生物制品划为“西药”的话,在报告中,有如下数据:

2020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涉及怀疑药品179.8万例次,其中化学药品占83.0%,生物制品占1.1%。2020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怀疑药品21.3万例次,其中化学药品占90.3%,生物制品占1.2%

2020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化学药品中,例次数排名前5位的类别依次为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用药、肿瘤用药、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神经系统用药。2020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涉及化学药品中,报告数量最多的为肿瘤用药,占32.2%;其次是抗感染药,占28.3%。按严重报告占本类别报告比例计算,肿瘤用药的严重报告比例最高,为41.5%,其次是免疫系统用药,为21.4%。

2020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生物制品中,抗毒素及免疫血清占37.8%,细胞因子占27.7%,血液制品占4.9%。

到此,可以下“中药的副作用远小于西药的结论了吗?似乎,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被考虑到:会不会是因为中药在实际治疗中用得少,所以不良反应的比例也低呢?毕竟,不良反应报告只体现不良反应事件总数及各种类型的相互比例,却不体现不良反应事件占总用药次数的比例

然而,各类药物在全中国的年使用量是几乎无法统计的,毕竟不存在对于任何药物服用量的实名制、大数据分析。于是,我们只能借助于另外一组数据——全国医疗卫生系统的诊疗量,来大致替换“用药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20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7.4亿人次。其中,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2亿人次。”那么,中医诊疗量对于全国诊疗量的占比就是11.89%。

由此,将中药、“西药”的不良反应事件比例,与中医、“西医”诊疗量比例进行横向、交叉比较,应当能够相对合理地呈现药物在真实世界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当然,只看2020年的数据不免太过片面,我采集了2018-2020三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一个也许与直觉感受有所不同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500

也许大家注意到,我将“抗肿瘤药物”的数据进行了特别对待,原因大家也许都注意到了:抗肿瘤药物一直以来都是“严重副作用”的重灾区,肿瘤诊疗数量占总诊疗数量比例非常低,但抗肿瘤药却产生了不成比例的大量不良反应案例;同时,在抗肿瘤治疗当中,中医药仍然没有成为一线治疗方案,因此对于数据影响较小;实际上在上述统计表中,若假设中药100%参与了抗肿瘤治疗,仍不会对数据的关键结果产生明显的影响。那么,至少从我的分析结果看,如果排除抗肿瘤药物的影响,中药的不良反应率、严重不良反应率并没有达到远低于“西药”的程度。同时可以举个例子,数据显示了中药的活血化瘀药和“西药”的肿瘤用药占了严重不良反应的最大比例,且数据相近不相伯仲,从案例的绝对值上看,活血化瘀药造成的严重不良反应确实远少于肿瘤用药但从风险比例来看,冒着差不多的严重不良反应风险概率进行活血化瘀和抗肿瘤的治疗,其风险收益比如何,值得患者深思熟虑。

对于我进行的分析,各位观友大可见仁见智,更希望各位观友能提供其他具有类似置信度的数据,丰富、完善统计分析结果,或者指出我所采用的分析逻辑、方法中需要改进、纠正乃至全面推倒的问题,提出更加有效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数据,将有益于观友们更准确了解药物不良反应这个关乎自己生命健康安全的领域。

 

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网站。

鸣谢:观友“笑看三千年”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