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70年生,粤东某地城郊,父母都是医生,兄妹二人,印象深的是酱油拌饭,蒸红薯
【本文来自《我媳妇家原来在西宁,她家就两个孩子,据她反应,六七十年代每礼拜最少下两次饭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发财熊
- 真的怀疑你是什么人,甚至怀疑你不是中国人,我不在南宁,我在长沙,八十年代以前私人餐馆极少甚至没有,国营基本要粮票油票,八十年代以后陆续有不要票的私人餐馆,但绝大部分人也负担不起
我也觉得是编造,我 1970年生 父母都是医生,在粤东某地城郊结合处,兄妹二人,没有吃不饱饿肚子的记忆,印象很深的是酱油拌饭,蒸红薯。衣服裤子基本是大人旧衣服改的,过年会有一套新衣服,大部分衣服都都带补丁,穿不暖冬天特别冷。1982年小学毕业,班上大半同学是农民子弟,毕业照上农村同学蓬头垢面,很多人光脚。1984年我妹毕业,照片上的人穿上了校服 没有光脚的。
我爹说从1960到1978 工资就没涨过,父母每月收入合计四十多,两边都有老人要瞻养 。记得1983年还要早早起来去食品站排队买猪肉,凭票供应,很难买到肉,还没开门就卖完了。所以“如果肉票鱼票不够用了,人家就去饭馆用餐” 简直是神话,在中国不可能发生, 那时候每人都有一大堆各种票证,没有哪家人说肉票布票不够用的,根本用不出去,票是配給证,不是代币券,有钱是买不到东西的,有钱还必须有票,就是有钱有票也买不到东西,因为市面上根本没有!直到1980年代中期,去国内饭馆用餐还必须用粮票 没粮票 恕不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