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住中国最古老的产业,可能得消灭家庭养蚕

1月20日,浙江
“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一期项目在嵊州正式投产。只需200名车间工人,就可以年产1万吨鲜茧。按照2017年的数据,1万吨是陕西一个省的蚕茧年产量。用传统方法,需要10万名蚕农在自家精工细作一整年,才能造出这一万吨蚕茧。而该企业还有更宏大的目标:“年产4万吨鲜茧”——2017年全国鲜茧产量约55万吨。

新闻看似是企业宣传,但很有气魄地提到了一句:“数千年来传统养蚕模式被颠覆”。这话的确不算夸大,因为养蚕纺绸的确是中国最古老的(非农)产业,以至于被定义为黄帝妻子嫘祖的发明。

500

在长达数千年的时间里,中国不仅是最早的养蚕国家,而且几乎是垄断了丝绸供应的国家,从罗马、波斯、阿拉伯、奥斯曼等十几个帝国吸取巨额(金银)顺差。但是,几千年来,中国这笔巨大财富的基础始终是农户分散养蚕,今天也不例外。现在为什么要“颠覆”它?

1真·技术活

蚕,字面意思是“天虫”——生活在树上(不落地)的结茧虫。一枚直径在1毫米左右的蚕卵,从孵化到生长、吐丝,最后变成一颗蚕茧需要40天。这期间,蚕的体重增加1万倍。因为生长太快,蚕的表皮跟不上身体的生长速度,因此蚕每吃一段时间桑叶,就要休眠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动,然后蜕皮。每完成一次“休眠-蜕皮”,“蚕龄”就增长一岁。一般的家蚕要经历“四眠”,到五龄后一周吐丝结茧。

和棉花、水稻这类农作物相比,养蚕的周期很短。但毕竟蚕是一种听不懂人类命令的低等生物,而且被强行赋予了额外的生存目标(结出又大又白的茧子)。所以,蚕农必须非常精确地控制蚕的生长环境,以提高蚕茧的数量和质量,同时避免“负担太重”的蚕中途死亡。

养蚕从种桑树开始,每亩桑田可以采叶150公斤。蚕卵产在纸上,以“张”为单位,一张蚕卵可以孵化出大约2.5万只蚕蚁。养大这些小蚕,需要650公斤桑叶。650/150=4.3亩地,一般蚕农至少要养4、5张蚕种才有赚头。即一个蚕农至少要对应20亩桑田。

但桑叶不是简单地扔给蚕就算。小蚕要吃嫩叶,大蚕要吃大叶,不同时期要挑着采。桑叶干燥,蚕不吃;桑叶潮湿,蚕腹泻,必须根据蚕的不同需求供应不同的套餐。但桑叶屯12小时就会发酵变质,蚕吃了会生病。如果桑叶被其他虫蛀了或是被粪便污染,蚕吃了也会大规模死亡。到了吐丝前夕,蚕胃口大开,消耗掉一生中
75%的桑叶,采桑效率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数倍。这些陷阱都绕过了,还得考虑控制食物投入,让蚕发育整齐,利于统一管理,批量结茧。

喂食也只是养蚕的麻烦之一。作为一种被人类培育到“变态”的脆弱小虫,蚕的生命非常脆弱。尤其是休眠的蚕格外虚弱,必须对温度、湿度严格控制。春蚕和秋蚕不一样,小蚕和大蚕也不一样。什么时候铲蚕沙?什么时候上簇结茧?茧会不会被蚕排泄物染色?一丝都不能松懈。此外,蚕的生长密度远远超出自然界水平,几万只脆弱的蚕宝宝同处一室,相互感染的概率很大,蚕室、蚕具都需要每天消毒。

500

近年推广使用的“纸板方格簇”。

这些经验,大多数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成型。近年虽然推广养蚕新技术,但不过是普及小蚕共育、统防统消、省力化蚕台、方格簇等改良。农户中,能够买得起切桑机、自动喷粉机、机动喷雾机就要算“高科技养蚕”了。中国每年几十万吨的丝绸产量,基础依然是和嫘祖时代差不多的农户分散养蚕。

从各地报道看,养蚕“大户”,基本都是夫妻店,一年养20几张蚕种已经精疲力尽。农户养蚕的极限是一位四川宁南县的好汉。2012年一年,他养蚕120张,年收入20万。但根据这位85后小伙子的自述,他的养殖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小农经济——借鉴流水线工作,雇临时工帮忙采桑、喂蚕、收茧,计件付酬。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按照我的这种生产模式,这样的规模可能就是极限了。必须建设统一的标准化厂房。”

2先进在哪里

四川小伙多年的梦想,最近终于由中国企业实现。在此之前,也有一些养蚕工厂化的新闻,他们要么是改造了蚕台,可以在单位面积内养更多蚕。要么是通过传感器系统,精确控制蚕室温度等物理条件。这次的养蚕工厂先进在哪里?

500

自动化蚕台

我们重新看看开头提到的新闻。几个词值得注意:“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

“人工饲料”,意味着统一采集桑叶,磨粉后储存。根据不同龄期的需要,用桑叶粉配制合适的饲料,而不是临时到树上找合适的桑叶。从此蚕的食品从“生鲜”改成了“罐头套餐”。显然后者更廉价,更安全。养蚕从此可以摆脱桑叶生长的影响,不用看天吃饭,全年不间断养蚕。

500

被压成饼的人工饲料

全年不间断养蚕,这完全改变了桑蚕业的生产规律。一般来说,我国养蚕条件最好的珠江流域,每年最多养8茬蚕。西部大开发以来,桑蚕业向西部转移。2017年,全国50%以上的蚕茧产自广西,但那里的自然条件每年只能支持两季蚕。现在工厂化养殖,这些限制统统没有了。

当采桑和气候不再是问题,大规模集中养殖才有可能普遍推广。最新的养蚕工厂里,气流、气温、湿度等环境指标靠智能化调控;饲养密度超过传统方法几十倍;产量已超过传统饲养平均量;茧丝质量达到国家标准5A级以上。如果类似的工厂修上几十座,对中国丝绸产业当然是好消息,但4000年来的蚕农职业恐怕也不会再有生存空间。

然而,桑蚕业的现代化和蚕农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早在150年前,几千年来的小农桑蚕业就已经开始消亡,中国丝绸业因为落后于时代,几乎被完全摧垮。眼下的产业化,并非激进变革,而是拖了很久的补课。

3丝绸之国兴衰

中国作为丝绸之路的源起国,生丝和丝绸产业称霸世界。但在19世纪末的40年间,日本丝绸业全面超越中国。1873年,中国生丝出口量是日本的7倍;1905年以后,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生丝产地;到1930年,日本生丝出口量已经是中国的3倍。可以说,日本连续发动侵略中国战争,军费却未使政府破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拿到了国际生丝供应权。

日本茧丝行业崛起的原因正是产业化和工业化。

日本从1869年开始重视生丝业,政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派人从中国、法国、意大利等当时的桑蚕大国学习经验技术。光是对中国的观察和报道,就编成了40册。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场面:

日本改善肥料让桑树四季长叶,而中国长三角的蚕业还在沿用古法。日本统一收购蚕茧、集中干燥储存、分级分类控制品质、打开海外市场。中国桑蚕家庭散养、自行处理、质量参差不齐,政府、丝绸商完全靠盘剥蚕农获得利润。

当然,中国也有一些改变桑蚕技术的努力,但最大的障碍不是日本炮舰,而是国内的封建制度。1881年,手工业行会“锦纶行”的手织工人聚众几千人捣毁了裕昌厚丝厂,杀死3名丝厂工人。地方政府虽然镇压了暴动,但勒令所有丝厂停工,查封机器。理由是“机器与民争利”,夺走了手工业者的饭碗。中日的发展路线由此出现分野。

500

1934年9月18日《华侨日报》的报道【档号:MGBZ-093-014】

解放后,这样的局面也没能得到扭转。日本1964年成功实验人工饲料养蚕,全国推广蚕1-3龄用人工饲料喂养,4-5龄用桑叶喂养。而中国要到1974年才成功实验人工饲料全龄养蚕。随后人民公社解体,桑蚕业也随之回到了小农经济水平。在这次改用人工饲料之前,最新的论文,是2010年江苏如东县开展人工饲料养蚕实验。该实验2014年初见成果,可惜成本高企,研究成果还停留在科研阶段。如果不是今年浙江企业受困于蚕丝价格大起大落,自掏腰包搞科研,中国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可能还要酝酿到21世纪第三个十年。

养蚕业如此,缫丝行业也不乐观。中国缫丝企业里,至今还在使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借鉴日本机型改制的“自动缫”。

500

湖州浙丝二厂

桑蚕技术如此,中国生丝出口乃至丝绸行业处境当然不会好。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发展和外贸结构改变,茧丝产业迅速萎缩。中国重回茧丝行业老大的位置,并持续至今。到2013年,全球生丝产量15万吨,日本的贡献只有25吨。这一年中国生产了12.5万吨,占全球82%,印度第二1.9万吨,第三名巴西440吨。

但就是这个数量不及中国零头的巴西,以农场制经营保障了产量和品质,在蚕丝长度和纯净度等标准上都超越中国,拿下了奢侈品牌爱马仕的大单——相传爱马仕从不直接采用中国生丝,除非中国出口巴西后,再转运到欧洲。

所以,中国丝绸行业的产量虽然还好,但多年来只能在面料代工等低附加值环节赚钱。而且因为家庭养殖技术低,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丝绸的地位甚至不如同样是家庭化生产的“泰丝”。

500

500

500

2012年两会上,中国丝绸企业代表就曾痛惜“到目前为止,国内大部分丝绸企业仍处于传统的生产模式。虽然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国,但我们的尖端技术和设备受控于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必须加快缫丝、制造、印染、后整理等环节的机械自动化、智能化的研发突破。” 

如果中国丝绸行业自己不进行颠覆性改革,过去输给日本,今天输给巴西、泰国,未来还不定输给谁。国际市场可不问谁有几千年的传统。这次浙江企业开始用工业化改造桑蚕业,算是开了个好头。

(作者:dundun)

谢谢各位阅读本文,马前卒工作室将给大家带来更多精彩原创文章

热门评论 4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24
最热 最早 最新

  • 博观约取 当人们要做些什么蠢事的时候…
    全部楼层
    中国农业的先天底子真的不太有竞争力,而农业对先天的要求比工业高太多了。
    中国的农业自然条件在古代可以说是全球最好的。直到新大陆发现,工业革命,人口爆炸,这几个因素加在一起,才显得不如那几个美洲国家。
  • 惊鲵大人天下第一 楚子航牛逼!擎天柱牛逼!
    小农经济没出路,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高科技的工业才有出路
  • 全部楼层
    欸乃一声山水绿
    啥牌子?去买床,工作地点湿气重,特别是入冬以来,就没出几次太阳
    忘啦,我上大学买的单人的,用了五六年,春秋和初夏盖。洗了几次,里面的丝都搅到一起了,差不多废了。打算翻过年再买一床。。你自己上天猫狗东找找评价好的。
  • 欸乃一声山水绿 仅对科学社会主义矢志不渝!至于特色免谈!
    全部楼层
    瀚海云澜
    几百块钱的蚕丝被不知道材料是不是真丝,真的是非常好,盖着暖和,还透气。
    啥牌子?去买床,工作地点湿气重,特别是入冬以来,就没出几次太阳
  • 全部楼层
    土土爸爸
    人都希望长生不死,是好的还是坏的想法?
    不知道。
  • 蛮主 嫉恶如仇
    广西桑蚕丝被品牌,翠织成——微信发售。每一根填充物都是真丝——双宫丝,广西最不缺的就是原材料。
  • 丝绸业早就是被淘汰的落后产业了
  • 光的影子 为喷子鼓掌.
    沧海一观
    现在看来,农业的产业化、科技化,反而成了中国实体经济中最弱的环节之一。从前江浙的蚕丝业输给日本,现在输给巴西和泰国,真是令人惭愧。类似的例子还有一堆,比如大豆产业也是。牛奶产业也是。感觉督公可以就农业的问题作一个专题系列。
    中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之前目前是吧。
  • 穿越
     赵引弓没读过蚕桑专业的书籍,但是凭常识也知道这种手工制造的产品效率低质量差,在旧时空的晚清,土丝一遇到按照现代方式养蚕缫丝的日本生丝之后在国际市场上就一败涂地了。
    这样做最受伤的是象沈家这样自养自缫的蚕农,赵引弓毫不怀疑缫丝厂一旦投产,带来的冲击将会使成千上万的蚕农破产,失去土地财产,流落街头。而他就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 全部楼层
    欸乃一声山水绿
    丝绸产量到现在都未达到二十万吨,肯定不能做成大件。但做小件服饰配件,奢侈品是非常合适的原料。譬如领带、领结、口袋巾、围巾、披肩以及国内高档刺绣品,这些才是丝绸的重要用途。如果工业化生产的丝绸产量大增,成为大件服饰的原料,也未必不是不能实现的事情
    几百块钱的蚕丝被不知道材料是不是真丝,真的是非常好,盖着暖和,还透气。
  • 一二三四五六 不与亲友论长短,不与杠精争胜负。
    全部楼层
    沪太固态
    新中国的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没有通过农业集体化,全国老百姓一点一点为工业提供剩余,怎么会有今天狂飙突进的工业化进程,读书读傻了吧
    真是太辛苦了,哭唧唧
  • 蚕丝产业影响国内众多的农民,四川金沙江边一年最高可以产5季蚕丝,而且劳动强度极高!蚕茧公司通过蚕种技术政策等有利条件处于垄断地位,对下游产品开发并没有能力,只能简单加工抽丝,卖原材料。本地产业整体处于低水平。技术的突破希望能普惠这些西部蚕乡!
  • 其实,按照中国的每年的丝绸产量,将丝绸服装作为大众产品是不现实的,但作为某种高档的消费或是奢侈品,还是很准确的,毕竟从古代开始,这样的东西也就一直定位为奢侈品。最广大的人民也是以麻棉服装为主,丝绸的定位也就是类似毛布这样的东西。
  • 全部楼层
    钱塘潮
    真丝的质量远超化纤,穿着也舒服漂亮

    中国的丝绸是几千年的奢侈品,更是非常庞大的一个体系,是中国完全可以和西方的什么LV,普拉达对抗的民族牌子,中国丝绸的那种美学那些巧夺天工的工艺,可以说比洋人的那些东西高档和有文化多了去

    中国需要的是现代化自己的传统工业
    现在顶级面料都是新型合成纤维了。那种人工就是不如天然的观点已经是老黄历了。
  • 其实就是利润率低,市场有限。所以扩大规模和提高生产率的动力不足而已。
  • 全部楼层
    天气预报
    其他不很知道,不过奶牛行业跟资源禀赋有关,尤其是牧草,并不是引进草种就行的,跟土地气候啥都有关,而且我们土地也不富裕,所以有奶企国外买地种草再运回来也是无奈,而且国内小的奶农很多,牧业发达的地方都是大型集约的牧场,我们也不大适合
    中国人有一半乳糖不耐受。还有的喝多一点就不行。
  • 嫣然一顾 非主流养娃
    全部楼层
    红莲
    是啊,可惜得小心洗、每天熨烫——作为一名江南丝绸之乡的人说一句:太麻烦了。
    丝绸亲肤,还好吧,现在有挂式蒸汽熨烫机,烫丝绸衣服三两分钟的事情。
  • 全部楼层
    禅觉入诗心
    过去绫罗丝绸贵,是纯手工织出来的,有些夏季面料,类似蚊帐六角蜂巢型或者其他镂空花图案结构,全手工织花。人工成本太惊人了。
    推荐大家看一个纪录片,锦绣记,里面有中国古代美轮美奂的真丝织物。
    现在轻薄款的大众丝绸服饰价格在国内产地和周边非但不高,我觉得简直便宜到白菜价的地步。
    你们如果去过苏州和湖州的丝绸服饰市场,如果问了价格,第一直觉会本能地以为那是仿丝产品,因为价格太低了。价格不及商场任何国外快速消费品牌化纤面料的衣服的几分之一。
    有些会过日子的女性就在网上淘外贸的真丝服饰,在家作为夏季睡衣。颜色不好看,款式陈旧,会起皱,通通没事,反正价格低到好像白送。有些手巧的还淘真丝零料,都是重磅高姆米的好料,料小给孩子做,做件夏季吊带没问题,淘到大块零料的可能性也是有,那就直接仿欧洲秀场款了
    以前我有女同事就叫我出差带过夏天在家穿的圆领套头衫,指明了质地和大概价格,我的第一反应,啊,这价格不可能是真丝的吧,她说是真的,真的和假的,你捏在手里感觉不一样。
    我突然发觉以前这类衣服如果我路过都忽视,认为是最低档的一种化纤仿真丝。
    商场每年夏天也有大量真丝服饰在促销,一两百的,手绘印花中式风格,很适合中年妈妈穿着。这个年龄段也是真丝的忠实拥趸。这几年真丝防晒衣也很流行,图案很好看,年轻小姑娘也喜欢
    国内真正贵的是用料厚重,不容易起皱的重磅真丝和一些特殊工艺,比如莨绸等,以及在高档面料上衍生出极简风格的高逼格小众设计师品牌。
    上班族一般不大喜欢传统面料的真丝服饰,是因为真的不好打理或者有静电太尴尬,现在面料技术已经完全不用担心,只是大家观念还停在以前那种轻薄多皱的阶段。
    感谢这么专业的回复,又涨姿势了!
  • 正则不等式 我不会跪在名为科学的工具下。
    全部楼层
    飞翔的鸟
    也不是提高了积极性,是大家没有集体意识,在思想上是排斥集体的,也就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小农意识
    即所谓的人心散了。
  • 全部楼层
    多特雷迪奥
    作为丝绸的起源国、生产大国的我还是很羡慕能穿上丝绸衣服的人,毕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我也想穿着高档面料的丝绸衣服,过上体面的生活,但是国内的丝绸产品价格太高,承受不起承受不起!
    过去绫罗丝绸贵,是纯手工织出来的,有些夏季面料,类似蚊帐六角蜂巢型或者其他镂空花图案结构,全手工织花。人工成本太惊人了。
    推荐大家看一个纪录片,锦绣记,里面有中国古代美轮美奂的真丝织物。
    现在轻薄款的大众丝绸服饰价格在国内产地和周边非但不高,我觉得简直便宜到白菜价的地步。
    你们如果去过苏州和湖州的丝绸服饰市场,如果问了价格,第一直觉会本能地以为那是仿丝产品,因为价格太低了。价格不及商场任何国外快速消费品牌化纤面料的衣服的几分之一。
    有些会过日子的女性就在网上淘外贸的真丝服饰,在家作为夏季睡衣。颜色不好看,款式陈旧,会起皱,通通没事,反正价格低到好像白送。有些手巧的还淘真丝零料,都是重磅高姆米的好料,料小给孩子做,做件夏季吊带没问题,淘到大块零料的可能性也是有,那就直接仿欧洲秀场款了
    以前我有女同事就叫我出差带过夏天在家穿的圆领套头衫,指明了质地和大概价格,我的第一反应,啊,这价格不可能是真丝的吧,她说是真的,真的和假的,你捏在手里感觉不一样。
    我突然发觉以前这类衣服如果我路过都忽视,认为是最低档的一种化纤仿真丝。
    商场每年夏天也有大量真丝服饰在促销,一两百的,手绘印花中式风格,很适合中年妈妈穿着。这个年龄段也是真丝的忠实拥趸。这几年真丝防晒衣也很流行,图案很好看,年轻小姑娘也喜欢
    国内真正贵的是用料厚重,不容易起皱的重磅真丝和一些特殊工艺,比如莨绸等,以及在高档面料上衍生出极简风格的高逼格小众设计师品牌。
    上班族一般不大喜欢传统面料的真丝服饰,是因为真的不好打理或者有静电太尴尬,现在面料技术已经完全不用担心,只是大家观念还停在以前那种轻薄多皱的阶段。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