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果真藏身永陵?或另有隐情
艾君:《永乐大典》果真藏身永陵?或另有隐情
一部装成11095册的《永乐大典》正本,为何就没有一册露面呢?有种说法,在嘉靖年间重抄副本工作完成之后,正本就不知去向了。
尽管在明朝即将灭亡的动乱年代,北京皇宫里的藏书、文物损失甚巨,难道此间《永乐大典》原抄正本被崇祯皇帝死前自行销毁了吗?还是明朝行将灭亡时被秘密运走藏起来了呢?时至今日,围绕着《永乐大典》正本的去向不解之谜,历史学界有多种猜测和推算。
(图片来自网络)
有观点认为,毁于嘉庆乾清宫大火。也有观点说,《四库全书》修纂完之后,《永乐大典》为多余之物,被束之高阁而流失。有观点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对《永乐大典》肆意抢掠,几乎丧失殆尽。还有说,义和团运动被烧毁。上述这些猜测只能说明副本散佚之因,而无法证实正本散佚的原因,因为到了清朝正本就没有一册现身过。乾隆年间编纂《天禄琳琅书目》时并没有记载正本的存在,而且乾隆帝还曾安排负责辑佚《永乐大典》,可见,正本毁于乾清宫大火说法靠不住的。
不过,考古界通常认为,嘉靖年间及此后,正本《永乐大典》藏身地曾发生几次大火,该书已毁于一旦。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已断定, “全部皆佚”。学者谈迁和顾炎武都认为,在万历末年间就毁于大火了。熟悉明末宫闱旧事宦官刘若愚写的《酌中志》也说,“旧《永乐大典》二部,今又见贮于何处也?”一点线索也没有。所以《四库全书总目》下了结论,说“明祚既倾,南京原本和皇史宬副本并毁”,还说嘉靖录副时,实际是抄了正、副二本,录副后,永乐原本归还南京后,一并毁于明末战乱。这些说法也没有具体明确历史依据,都是猜测。
于是也有反驳意见说,永乐年间曾经考虑过将新编就的《永乐大典》付梓,但因工费浩繁而罢。嘉靖副本重录30年后,又有南京国子祭酒陆可教曾上书建议刊刻大典,因为同样原因未被采纳。更有太史令李维桢批评《大典》“冗滥可厌,殊不足观”,说明在明朝万历年间,《永乐大典》仍然存世。
现代学者郭沫若曾认为,“明亡之际,北京文渊阁被焚,正本可能即毁于此时。”后来,根据《荡寇志》记载:李自成进兵时,大火烧到了西华门。李自成离开北京时,烧了紫禁城,殿宇半毁。据此,郭沫若也推测正本毁在了战火中。
(永陵)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中国考古界会议上,中华书局张枕石先生以及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栾贵明先生却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认为,正本已陪嘉靖皇帝殉葬,藏身永陵。其理由,嘉靖当年急着要重录一部副本,就是为他将来寿终正寝时以正本作为随葬品做好准备。在副本即将抄写成的前一年,也就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皇帝去世。嘉靖驾崩后并没有马上入葬而是等了很久,当时抄本也正在进行中,是在等抄写工作结束,迫于急于下葬,但是最后还是没有抄完。若果真如此,嘉靖入葬的永陵经遥感探测已证实内部全部积水,那么《永乐大典》的原书已经无法再让后人看到了。栾贵明在仔细研究了《明实录》发现,《永乐大典》重录完成与嘉靖帝的丧葬大体是同时。嘉靖帝于1566年12月驾崩,1567年3月才葬入永陵。
于是,其大胆的推断便是:在这段时间里,隆庆帝忙着把《永乐大典》正本放进永陵,以了却嘉靖帝心愿,一直到嘉靖帝入土为安后,隆庆帝才有时间处理《永乐大典》的副本。“甚至重录工作或许都没有完成,而诡称完成,从而造成了副本的先天缺少,也并不是不可能。”但是,也有学者对“正本殉葬说”提出质疑,认为,从明朝的丧葬制度来看,不可能将这部22937卷的巨著葬入永陵地宫。
(模拟火灾)
对于以上各种不同观点,笔者看来纯属不同时代学者的猜测或推断,并没有准确历史记载。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有其道理也缺少依据。
不过,笔者艾君在考虑另外一种可能。既然史料记载,既然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皇宫奉天门、三大殿和午门发生火灾,嘉靖帝一夜3次下达谕旨命令抢运《永乐大典》,难道11095册的图书真的会丝毫无损被幸免抢救了出来?这是问题的焦点。
有的文章既然曾经推测,火灾的经历,让嘉靖帝考虑到为防止此书万一遭到不幸根本无法补救便让徐阶、高拱、张居正监督抄书生109人重抄一部作为副本。那么,笔者艾君认为,我们为何不去做如下推测呢?以艾君之见,正本也许已经在几次奉天门、三大殿和午门大火中,损失惨重,残缺不全,但因为此书是前朝留下的国宝,传扬出去有损国体和天子声望,也无法向后朝交代,才被嘉靖帝隐瞒下来。后来便以“抄写副本”为名进行被损坏的正本修复工作,这就有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下令重抄一部说法。但从每人每天按规定誊抄3页速度看,正是正本的重新修复抄写。因为有的册本已完全毁于大火无法辨认,这也就有了后来康熙年间打开皇史宬大门后发现残缺不齐的《永乐大典》,也就有了乾隆年间发现缺失1000多册的现实。所以,嘉靖年间的大火已经被毁掉了1000多册,只对于能够辨认的进行了重抄修复,这或许才是历史的事实吧?
今天,我们再也不可能看到《永乐大典》百科全书的全貌了,《永乐大典》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但《永乐大典》的编篡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一次壮举,其历史功绩是不可泯灭的。(摘自2018年12月中旬《工会博览》杂志“民俗学家艾君国学讲座(第二十八讲)“ 《追踪《永乐大典》散佚之谜》的第5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