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
作者| 清歌向暖
来源| 历史教师王汉周
万历画像
01
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大明与后金双方在萨尔浒展开大战。
此役明军大败,除了行动迟缓的李如柏一路败退幸存之外,其余几路被后金全歼。
消息传到北京,明廷上下大惊失色。
明神宗朱翊钧虽然几十年不上朝,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事情他都会消极怠工。
至少有关辽东边情的奏疏,他的批复向来都是很积极的。
在明廷四路丧师已成既定事实的情况下,他迅速做好了相应的布置,包括战略规划、让兵部把征兵转饷的具体情况报上来,抚恤阵亡将士家属等等。
对萨尔浒大战的指挥者辽东经略杨镐,朱翊钧没有把他立即革职下狱蹲号子,而是让他先收拢败军,再图挽回局势。
为什么不处置呢?
一,要等朝廷派出新的辽东经略,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二、现在朝廷上下又没有比杨镐更熟悉辽东事务的人。
那只有让杨镐先顶着。
《明神宗实录》载:
己未万历四十七年三月十一日......上谕兵部曰:『奴酋犯顺,罪在必诛。昨已兴师进剿,不期杜松贪功轻进,以致丧师,深可痛恨。诸文武将士死有可悯,尔当破格优恤。马林应援失期,罪亦难辞,姑著待罪立功。尔部便马上差人传与经略杨镐严行各路将领:「虏势猖獗,战守事宜务要相机进止,不得仍蹈前辙。如有逗遛观望、不遵节制者,偏禆以下赐剑从事。尔杨镐受兹重任,当申严号令。今失将损军,难辞其责,已有旨著策励供职,勉图后效。」其遣将征兵转饷等事著该部作速酌议具奏。故谕。』”
除了做好萨尔浒之战的善后工作之外,朱翊钧还考虑到蒙古林丹汗方面的动向,谕示蓟镇方向上加强提防蒙古人可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对明进行大规模攻略。
至于内阁那边,虽然只有方从哲一个光杆首辅顶着,却也在万历下达上谕的同一天推出了新任辽东经略的人选:熊廷弼。
熊廷弼画像
02
熊廷弼是湖北人,按地域划分,他在万历朝应该属于楚党。
但看过这位老兄之后的一系列骚操作之后,老王就坚信他是个无党派人士了。
虽然他本人是有能力的,但因为脾气太臭,人憎狗嫌。
这位仁兄前半辈子能升官,全靠同行烦他。
早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从工部主事变成了都察院浙江道御史。
上任伊始,就被派去巡按辽东,任职时长两年七个月,期间一共弹劾了掉了三位巡抚、三位总兵、两位道员,还有一大堆杂七杂八的小官,时人侧目。
熊大人成了大明朝廷里的最强嘴炮党。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辽东的地方官实在受不了熊廷弼的嘴炮属性了(谁知道他继续在辽东呆下去还要弹掉多少人),就自发通关系,替熊大人活动,让朝廷大佬们给调动工作。
然后吏部的调令就下来了,任命熊廷弼去做北直隶提学御史。
这下,北直隶的士人们不干了,熊大人的凶名在外,你们把他扔到我们这儿,还让不让我们活?
于是就有人走了吏部尚书孙丕扬的门路,把北改成了南。
这下就轮到南直隶的学子们哭爹喊娘了。
提学御史主抓的工作范围就是学校,那和东林书院在专业上属于对口衔接。
熊廷弼在南京做了一年多的提学御史,自然而然没少惹到东林党。
比如,在岁试里,东林党大佬顾宪成的长子顾与渟,被熊廷弼判成了最后一等。而以往的考试顾与渟可是经常拿第一名的,这落差就有点大了。
熊廷弼这种做法,在顾与渟的弟弟顾与沐所做的《顾端文公年谱》中就被描述成了“学使熊廷弼肆毒于东林”。
03
熊廷弼虽然脾气臭,但是他的能力还是有的。
万历三十六年,他在辽东巡按任上,除了会骂人之外,搞屯田工作还是很有一套的。
在明末怎么样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军队的粮饷问题。
因为在明末大部分时间里,中央只会给你政策,是拿不出什么钱给你发给下面人的。
这个时候就得各省经略督师总督巡抚,在自己的辖地里筹措。
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只要跟着你有肉吃,有娘们儿抢,大头兵们自然真心拥护你。
熊廷弼、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等我们知道的,凡是打的不错的这些人,都是搞屯田的高手。
但是当辽东经略的任命书到了熊廷弼手里,这位老兄就开始找理由不去干活了。
因为他心里有气。
因为在萨尔浒大战之前,吏部其实会推了两名辽东经略的人选。
一个就是现任辽东经略、打了败仗的杨镐;
另一个就是熊廷弼。
啊!上次的廷推为什么不选我?
等杨镐打了败仗,倒想起我来了?
合着我就是一板凳队员呗?
他找的理由也很“光明正大”:我有病,去不了辽东。
和朝廷耍小性子。
但,万历和方从哲可不准他磨洋工:好不容易找了个背锅的,你还想溜?快去辽东当救火队员,才是正经。
04
既然要我去当救火队员,那就要答应我的条件:
(这一点和后来袁崇焕跟崇祯说完“五年平辽”之后的表现很像)
1、朝廷要多给我拨钱...
2、不要动不动就把我的奏疏留中...
3、不要叫人掣我的肘...
4、出了事不要让我一个人背锅......
《明史·熊廷弼传》载:
乞速遣将士,备刍粮,修器械,毋窘臣用,毋缓臣期,毋中格以沮臣气,毋旁挠以掣臣肘,毋独遗臣以艰危,以致误臣、误辽,兼误国也。
熊廷弼拿到了万历的尚方宝剑,可是他还没出北京城,辽东就入报了新情况:开原城丢了。
等熊廷弼刚一出山海关,铁岭又丢了。
辽东第一大城辽阳和沈阳的平民百姓也快跑的差不多了。
形势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刻。
这时熊廷弼雷厉风行的办事能力就凸显出来了。
他斩杀了逃将刘遇节、王捷和贪污的陈伦,用以震慑人心;
督促士兵们打造战车,置办火器,开挖战濠,修筑城墙,亲自前往巡视沈阳安抚人心,并冒着大雪冒险前插到抚顺查看敌情。
一路上,熊廷弼都在尽力招集流民,修整防守战具,分派兵马驻扎各处城池。
在他的努力下,辽东百姓的民心都重新稳定下来了。
但是,当辽东的情况逐渐稳定的时候,熊廷弼又因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被人摆了一道......
05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五六月间,后金大军两次入侵花岭和王大人屯。
熊廷弼和辽东巡按陈王庭都一致认为,这次努尔哈赤用兵意图是攻克沈阳,而不是一般的抢掠村镇。
在经过一番精心的防备和辽东总兵贺世贤、山海关总兵柴国柱的力战之后,后金最终并没有如愿攻占沈阳。
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
但战后,辽东诸人在向朝廷上报战绩的时候,却出现了两份不一样的战报。
1、熊廷弼认为在此战中各路将帅都是有功的(他自己居中协调各路兵马更是有功的);
2、辽东巡按陈王庭却向朝廷奏报后金军攻破了王大人屯,掳去大明子民三名,要求惩办守土不力的游击将军祖大寿等三人。
陈王庭这份奏疏,怎么看怎么像在故意给熊廷弼吃苍蝇。
熊廷弼很气愤:
“大家都在庆功,陈王庭却拿着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小题大做。萨尔浒大战,明军被歼何止三万?现在打退了后金,你却告诉朝廷此战我们没全赢,因为我们损失了三个平民?!当初说好的不要让人给我穿小鞋呢?再这样下去,老子撂挑子不干了。”
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载:
辽东按臣陈王庭劾东夷入犯,诸将失事之罪,廷弼言各官功过不掩,于是廷弼遂思谢事矣。
于是朝廷就派了吏科右给事中姚宗文阅视边务,给熊廷弼和陈王庭和稀泥。
但姚宗文到任后却参了熊廷弼一本,比陈王庭说的还狠。
据《明光宗实录》泰昌元年八月二十五条,记载:
“阅视边务升太常寺少卿姚宗文言:臣出关阅其兵马不训练,将领不部署,人心不附戢,至工作之无时而已,刑威之有时而穷,废群策之不足以图大功,恃独贤之不足以成大事,故阅视之役不行荐举,诚不敢上欺君父也。如经臣能憬然悟翻然改图,则桑榆可收,奚必纷纷于此。”
按姚宗文的说法,熊廷弼这个官,整个就是一位尸位素餐的酒囊饭袋。
直接把熊廷弼担任辽东经略以来所做的成绩全给说没了。
06
陈王庭和姚宗文,为什么都给熊廷弼穿小鞋呢?
其实都是因为熊廷弼的个性太坏。
陈王庭则是因为招募的士兵大量开小差,被熊廷弼报了上去,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姚宗文呢,之前和熊廷弼的关系很好,两个人经常商量着怎么把东林党人干挺。
但自从姚宗文丁忧回家守了三年孝之后,他俩的感情就变淡了。
丁忧回来,姚宗文原来的岗位被人占了,吏部先后几次申请。
万历连内阁缺员都不补,哪会管一个小小给事中有没有班上?
实在没办法的姚宗文就想起了老战友熊廷弼,写了信让熊廷弼帮忙。
结果熊廷弼官儿当大了心思就野了,把姚宗文的信丢到一边去了没给办。
姚宗文是浙江人,身后站的是浙党。
当时浙党的话事人正是首辅方从哲。
方从哲影视形象
虽然方从哲是熊廷弼担任辽东经略的推举人,但他对姚宗文更念香火情,所以姚宗文的奏疏一上,朝廷里立刻就一边倒的要求拿掉熊廷弼。
移宫案的东林党英雄杨涟也站出来,对熊廷弼发泄不满,说:熊廷弼这个人不好的评价总是出现,既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抗击努尔哈赤的工作中去,那就该把尚方宝剑交回来,并向朝廷请罪,朝廷另派别人去做辽东经略!
浙党和东林互相争斗了几十年,只有在处理熊廷弼的问题上,这两派的意见才出奇的一致。
可见熊廷弼这些年的人缘差到了什么地步。
于是,在各方压力之下,虽然熊廷弼第二次赴辽的工作卓有成效,但他还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下野了。
辽东经略的位置,由东林党人袁应泰接任。
袁应泰画像
07
袁应泰是个职业型官僚。
在赴辽东任职之前,不管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都干的不错,颇受人民群众的爱戴。
但,袁应泰有个短板——不懂军事。
《明史·袁应泰传》载:
应泰历官精敏强毅,然用兵非所长,规划颇疏。
袁应泰在辽东干了什么呢?
除了学习前任熊廷弼继续扩大边防工程修缮城池之外,他还收编了一些被后金“欺压”的蒙古人。
只要有人前来投诚,袁应泰就给他们编制,他希望用这批人去料理后金。
(其实也是没办法,之前杨镐把明军的老底子败的差不多了,熊廷弼任职期间也没完全恢复)
而努尔哈赤听说对面辽东军政长官一把手换人了,而且还在招收逃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他派出奸细,伪装成投诚的逃民渗透到沈阳和辽阳城里。
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努尔哈赤亲自率领诸贝勒及大军从萨尔浒沿浑河而下,于两天后一早抵达沈阳,在城东的浑河北岸扎下营寨。
明辽东总兵贺世贤听闻出了敌情,就率领家丁一千余人准备出城收割点人头。
后金军主力主动退却,贺世贤因为出城过远,陷入包围圈。
明军且战且退到沈阳城西门。
这时,努尔哈赤抓住贺世贤还没来得及进城的机会,同时对沈阳城东门展开攻击,而先前混进城内的后金奸细趁机砍断绳索放下吊桥,后金军蜂拥而入。
沈阳在一天之内失陷,明军损失七万余人。
努尔哈赤在沈阳修整五天之后,即奔赴辽阳。
辽阳是辽东经略的驻地所在,袁应泰正在城中。
此时辽东明军的主力已经基本被打垮,辽阳只剩下残军一万多人。
按说在这种十万火急的情况下,是个人都会选择守城,但偏偏袁应泰和贺世贤一样,又搞了一番老弱侦查,认为后金不过如此,出城找努尔哈赤决战。
然后,被后金优势兵力围攻,明军大败,被迫撤至城内。
后金军开始对辽阳城发动进攻,城内的奸细趁机放火......
一个坑里摔两次......
眼看着大势已去,袁应泰只有自缢殉城。
辽阳和沈阳的失陷,代表着明朝就此结束了在辽河东岸200多年的统治历史。
明廷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被迫后退收缩至辽西。
08
袁应泰两腿一蹬痛快了,可是辽东的锅还是要有人继续背下去。
就在这种机缘下,熊廷弼又回来了,回来面对他自己的结局——
斩首弃市,并被传首九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