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竞争的是什么

韩非子《五蠹》说:“上古竟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是为他的人越来越物质化的认知张目,更是论证他的严刑重罚的法家学说。

事实上人是越来越非物质化的,连人越来越机器化也是越来越非物质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越来越高级。那这样排列起来,应该就是上古竟于气力,有蛮力就行,丛林社会兵强马壮者为王;中世逐于道德,德行能够感召、激励人,为世人所重,圣人、贤人、君子都出于中世;当今应该就是争于智慧(而非智谋)。而智慧的最高级一定是符合道德的,是善的,是智慧与道德融合,这时的道德也不会再是中世的道德,中世的道德混合有愚昧、迷信、欺骗在里面。

有人会说当今社会是人才的竞争,这没错,你看各个国家、城市都在竞争人才,给所谓的人才很大的利益以吸引他们,为他们发挥才能创造优越的条件,但人才的竞争仅是智慧的竞争的一种低级形式,因为这里的人才的才包含了气力,也就是这样的才可以量化为节省多少的气力、提高多少的效率。

这就要说明什么是智慧?智慧应该是穷根溯源、建立规则、追求正义的形而上能力,它具有抽象性、超越性、道德性。所谓抽象性,就是突破现象,找出本质、本源;所谓超越性,就是超越具体事物,尤其是超越具体、眼前利益,只重视规律、规则;所谓道德性,就是智慧的活动必然会符合天道和人道,而这里的人道就是使人能够人尽其性,更不会以任何借口戕害人性或使人性萎缩、扭曲。

智慧有先天获得的因素,但更多的因素是通过意志可以后天获得,也就是通过学习、历练、修养而获得。比如古希腊人的智慧主要是先天获得,而犹太人、日耳曼人、日本人的智慧就主要是后天获得。

先天获得的智慧可以消失,比如现在的希腊人就不具有他们祖先的智慧,现在的玛雅人和他们祖先的智慧相差甚远。而后天获得的智慧是可以永存并发扬光大的,因为它有路径、方法可循。

智慧可以理解为聪明,聪明永远不是智慧。聪明者总以为自己具有智慧,而智慧者总是俯视聪明者。简言之,智慧对应的是形而上的道,聪明对应的是形而下的器。聪明者可以把形而下的器达到极致,获取丰厚的利益,而智慧者可能拙于器,也可能失败于道,困顿奄蹇,但总在道的路上。虽然如此,聪明已是难能可贵的。

聪明者精细、灵活、机智、积极、办事能力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不可或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智慧者,因而给人一个印象,智慧者可有可无,没有更好,聪明者必须有,没有聪明者就玩不转。尤其中国的掌权者宁愿用聪明者,而绝不喜欢智慧者。

中国有十几亿人,按比例中国也不乏聪明者,但说实话,中国缺乏智慧者,而且自古以来就缺,当今更缺。我们可以看看世界上各个领域、各行各业,揭示了的本质、规律,建立了的规则、制度,有多少是中国人完成的,又有多少人在琐碎的事物面前关注正义?

我前天看过一篇关于战争的文章,我们知道中国有两个姓孙的兵圣,还有很多军事家写过兵书,但没有一个兵圣、军事家在几千年的无数的战争中像那篇文章中的人恁么不厌其烦的关注战争中的正义。有关战争的正义包括战争的动机、使用武力的正当性、哪些人不可以从事战争、宣战权、正义性和合法性的问题、有限战争、正当敌人概念、战争裁决权、战争补偿原则、优待战俘、集体安全思想,即使是搞殖民扩张、屠杀印第安人,也总要找出一些歪理当做正当性,不愿闷头胡搞,而最后确实建立了关于战争的正义性的原则。把一个很形而下的战争搞成很形而上的东西,现在自然成为关于战争的正义性标准。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