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科幻作品好坏的评判标准
看见有人在谈《中国科幻,到底行不行?》(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726360),我觉得有必要谈谈科幻作品好坏的评判标准。
我的看法是,科幻作品行与不行或好与不好,其判断标准是客观的,且基于科幻作品本身的特点。
首先必须说清楚的是,对冠以“科幻”名头的影视作品,大家必须知道一个事实:电影公司一直在致力于筛选不那么优秀但更容易赚钱的作品去付诸改编/拍摄。大家在谈论科幻的时候,请不要被已有影视作品所误导,因为那根本不代表科幻,尤其是美国屏幕上那帮戴面具、批斗篷的怪物们。也就是说,我们不可以用影视流行来做科幻的判别标准。
然后,科幻本身就是个很小众的文学方向。如果非要诉诸于大众认知和喜欢程度,那么首先科幻本身可以说就不是很被大众喜欢。现在的喜欢人数很多的,也不见得是有持久生命力的好作品,就像武侠这种地摊级别的所谓文学也只会在中国短暂流行一样。因此,用受众群体大小来衡量也是不正确的。
科幻作品的好坏,不同作品侧重的东西不一样,具体特点也不一样。与科幻自身特点无关的方面写得好,同时也带足够的科幻元素,总的来说当然未必会很差;而相反,科幻自身特点被表现得更出色,但除此之外的东西写得不够好,也不能说太好。这是针对作品整体作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对特定作品是可以的,但我们这里说的是一般地评价科幻作品的行与不行,这就必须针对科幻本身的特点。
科幻,其自身最本质的特点是,它必须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表现与现实认知不同的有合理性的东西。这种不同的东西,可以是对未来或过去的可能猜想。这种不同的认知,作品最初发表之时是不被大众所接受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合理性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这是个从不被认同到被认同的渐变或突变的过程。存在这样过程的作品才可能是好作品,而没有这样过程的,或者一直在被受众认同,或者从认同走向不认同,再或者永远都不认同,这样的作品,肯定不是好科幻作品(是不是好文学作品则不好说)。
所以,一个作品如果一开始就在追求受众的认同,而不是追求受众的不认同,那么它就不是好科幻作品。这就是评判标准,这是个必要性标准,并不充分,除此之外当然也还有其他的标准,比如硬科幻和软科幻等,但这个必要性标准已经足够这里我们去评判了。
科幻小说家当然也可以把民族特色和认知写进作品,但这种东西是科幻之外的,必须被排除在对科幻本身的评价之外。《流浪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小说,刘慈欣自己并没有出问题,但拍成电影,就很着力于表现一些中国现实世界的特色了,这种刻意的(改编)表现符合现有中国观众的倾向性,也增加了票房收入,但对科幻作品本身而言,不得不说电影比小说要有不小差距。当然,这种刻意,相比于美国影视中的对“政治正确”的表现,肯定是小巫见大巫,庸俗点说,我们并没有恶心人,但美国影视却在这么做。但不管怎么说,偏离原著而投好观众,无论程度怎样,对科幻本身而言都不是正面的东西,五十步笑百步并不完全合适。
《三体》系列也是很好的小说,但被影视公司炒起来,我至少也不很看好它影视化的票房之外的真正成就(票房怎样当然也没把握),原因也是影视公司自己对好坏的评判标准问题。
回到上面主题,针对科幻本身的特点去说,现在的中国科幻怎么样呢?刘慈欣作品当然很出色,他对未来的思考的确有深度,写出了大众原本不认同的东西,科幻元素之外的功夫也很出众。但放眼中国,则显然没那么好了,最重要原因当然就是大家都不是在追寻受众原本不认同的科学合理性。
这里必须说,我反对只把资本作为谴责对象。资本在其中,当然的确干过该被直接谴责的事,但最重要的问题不在资本,而是在受众。历史是公众改正错误的过程,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在这个观点之下,受众一直就是被教育和被改造的对象,虽然他们的正常合理需求必须得到满足,有些不太多分的未必正面的需求也必须容许,但作为科幻作品(甚至,作为任何方向的严肃作品),主要致力于迎合受众而不是指出受众没有理解清楚的问题,这样的创作态度首先就是错的,而我们恰恰是要评价这种态度在作品中的作用,我们的评价当然就不会高。有资本兴风作浪当然更糟,但即使没有,受众本身的问题也一直才是问题的本源,只谈资本的罪孽,当然不到位。
我的结论是,中国科幻作为整体而言依旧很落后。我们要解决的不仅是科技强国的问题,也要解决认识上对“公众不认知”的追求问题,或者说,要充分破除“从众思维”并树立“创新思维”。相对来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上(未必要很先进),后者对科幻的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