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行与不行,首先要有个真实的、严格的、不双标的“科幻”的定义

【本文来自《中 国 科 幻,到 底 行 不 行 ?》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行与不行,首先要有个真实的、严格的、不双标的“科幻”的定义。先回答什么是科幻,究竟是科学幻想,还是科技幻想。再回答是故事逻辑行或是不行,还是影视特效行或是不行,以及是影视、发行等产业行或是不行。

      先说点题外话,《上海堡垒》的垮台究竟是为什么,咱中国人都知道。《终结者》影响一个时代,《阿凡达》开创一个平台。但是仅从故事性来看,难免太过单一死板,其美国个人英雄主义更是其备受诟病的一大因素。如今《三体》被捧上神坛,然而动辄就以国外的什么什么来对比国内普遍性整体,怎么说呢,有点太过于那个。

       我国科幻鼻祖之类的就不说了,从港台倪匡的《卫斯理》系列算作奠基,后又有墨阳子以《大悲天地》为代表形成科幻武侠特色,引入的“大四季”理论和“黑暗森林”完全可以说不相伯仲。若说前两者不算硬核科幻,那么2004年的钱莉芳以一部《天意》红极一时,其逻辑严密,也是备受好评和关注,其评价一度如当今的《三体》,其更多的是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然而结果呢,沉寂16年后,终沦为资本的玩物,于2018年被搬上网络,胡乱改编之下变成一大神剧,落得个晚节不保。

       例就不多举了,话说回来,就几个问题。

       一、究竟什么是科幻?

       二、中国科幻的行于不行,究竟以什么标准来评判?

       三、中国科幻的发展因为历史原因发展较晚,那么是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发展,还是以该“大跃进”的方式,三年超英、五年赶美,搏一个虚名?

       四、科幻于西方滥觞,那么中国的科幻道路该怎么走为好?是学日本人以欧美的标准和审美,走一个同样的路子,如同按照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演绎出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还是和马列主义一样,结合中国的土壤,吸收东方的养分,让其中国化,摸索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科幻。

       五、我国未来,应该是以文学之科幻,还是以资本之科幻?

       六、不喜勿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