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科 幻,到 底 行 不 行 ?

近期美国灾难科幻片《月球陨落》上映,接下来也会有《独行月球》《宇宙探索编辑部》《三体》《流浪地球2》《折叠城市》等多部国产科幻片陆续和观众见面。

自《流浪地球》开启国产科幻元年后,国人对于中国科幻有了新的期待。

谈及中国科幻,你会想到什么?小印今天便想和大家好好聊一聊,中国科幻究竟怎么样了。

#01

中国科幻到底行不行?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科幻给人的印象,似乎不太行,甚至有些边缘化。

无论是科幻电影还是科幻文学,抑或是衍生的相关产业链,都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东西。

一提及中国科幻,我们第一反应想到的要么是《三体》,要么是《流浪地球》,拿得出手的内容着实不算多。

500

但其实中国科幻起步很早,如今的发展也不差。

比如2019年春节档的两部根据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疯狂的外星人》22亿票房成绩不俗,《流浪地球》创下46.55亿的超高票房。

“小破球”蕴藏大能量,打开了中国科幻产业通向未来的一扇大门,资本开始大量涌入科幻领域。

还有科幻网文的兴起,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500

阅文集团和上海科协联合发布的《2021科幻网文新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8月,阅文平台有超过51万创作者写过科幻网文,超22%的阅文集团头部作家创作过科幻作品。

可是,中国科幻就此全面崛起了吗?

显然并没有。

《三体》之后再也没有出现接近《三体》水平的长篇科幻作品,刘慈欣的作品占据了原创科幻图书市场销量的80%以上。

500

刘慈欣和《三体》一枝独秀,却没能带动本土科幻文学随之繁荣兴盛。

《流浪地球》带火了科幻题材,国产科幻片距离成熟的工业体系形成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说到底,《三体》和《流浪地球》的成功不可复制,是中国科幻史的高峰,可惜我们还没有高原。

500

中国科幻,好像行了,但没完全行。

#02

中国科幻在吵什么?

伴随热热闹闹的所谓中国科幻元年而来的,还有混乱。

国产科幻片的剧本相对缺乏严肃性和准确性。

科幻片是技术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代表,严密的科学逻辑至关重要,需要科学性支撑。

500

但是科幻又不等同于科学,更多的是在科学基础上通过想象力创造的未来世界构想。

科幻片离不开业界的诚意研究和精心打磨,并不是砸钱就能拍好的。

所以《流浪地球》成了,紧接着《上海堡垒》崩了。

500

其次是科幻片定位不清的问题。

和风生水起的好莱坞科幻片相比,中国盛产披着科幻外衣的类型片。

表面上是科幻,实际上却和武侠、喜剧、爱情混杂,纯粹科幻片凤毛麟角。

电影出品方也极少愿意冒险,投入大量资本进行科幻片的开发摄制。

500

再者是特效技术。咱们很多国产电影的五毛钱特效向来被人诟病。

技术发展是科幻电影水平的重要保证,电脑特技制造视觉奇观,营造真实宏大的幻想世界。

500

而我国的电影工业体系距离好莱坞的成熟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不少。

总的来说,剧本创作、资金实力和视觉特效对于任何一部优秀成功的科幻电影都是缺一不可。

500

中国文学是科幻电影的养分来源。

虽然近几年中国科幻小说蓬勃发展,但我们目前仍缺乏足够有影响力的中国科幻文学作品和科幻作家,对科幻感兴趣的受众群体仍然不大。

500

长篇小说的创作有稳定输出,但缺乏“爆款”作品,没有现象级小说出圈,我们亟需更多“刘慈欣”和《三体》。

中篇的数量逐渐增多,不乏佳作,成熟的科幻作家笔耕不辍,新生科幻力量异军突起。

短篇科幻小说快速发展,题材丰富,贴近科技前沿,反映时代社会特征。

500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科幻文学比起欧美科幻大国的科幻文学数量少很多,质量也有不小差距。

科幻文学的数量稀少,归根结底是因为科幻作家少得可怜,全国主流作家怎么也有几万人,但科幻作家还不到三位数。

500

本就产量稀少,优秀的科幻翻译作家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使得中国科幻译作进入西方读者视野难上加难。

西方读者近年来关心的种族、性别、文化等现实核心议题,中国科幻作品显然涉及较少。

500

作家表达与读者偏好之间的差异,也让中国科幻作品走出国门的传播遇阻,评奖时亦处于劣势。


#03

中国科幻到哪里了?

就目前而言,中国科幻确实要比西方国家来得年轻许多。

科幻在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领域。

但其实中国的科幻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

荒江钓叟是中国科幻小说的鼻祖,1904年他就创作了《月球殖民地小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原创科幻小说。

500

1949年至1983年,中国出现了两次科幻热潮。

期间新中国科幻小说之父郑文光引起世界关注。

叶永烈开创了中国科幻畅销书先河的科普读物《小灵通漫游未来》。

500

而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科幻陷入了漫长的沉寂,没有在大范围内激起什么水花。

直到刘慈欣的《三体》收获巨大的成功,发售英文版走向世界,《三体》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科幻的巅峰之作。

500

复旦大学严锋教授对此高度评价:“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与以前的科幻作家相比,我国如今的“科幻新浪潮”作家群体思维方式更加前卫,对科技与社会有着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呈现。

500

2021年于中国科幻界,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

12月18日,继首次“申幻”失利的六年后,成都终于取得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权。

实在可喜可贺,中国几代科幻迷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500

“申幻”成功的背后,是中国科幻产业的无限发展潜力。

2019年中国科幻产业总产值达658.71亿,同比增长超四成。

即便是2020年,我国科幻产业总值达551.09亿元,2021年的上半年科幻产业产值也达到362.92亿元。

500

事实上,科幻产业不仅涵盖出版业的科幻小说和影视业的科幻作品,也不仅意味着众说纷纭的元宇宙,而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科技文化创意产业。

除了阅读、影视、游戏、周边产品外,科幻主题游乐园、科幻会展、科幻演艺等也在逐渐发展,未来有望形成“科幻+”的产业生态,提高中国科幻在国内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500

虽然中国科幻还有诸多不足,但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科幻将迎接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早日抵达自己的黄金时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