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一旦资金跟不上,培训越到位新人流失率就越高,成了新人的跳板

【本文来自《教育部要求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拜访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少于100家》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日出印象
  • 提到应届生就业,疫情之前我们公司在帝都也跟一些学校洽谈过校企合作。

    在用人问题上,说几点感受吧:

    一个是有些学校和应届生不愿意深入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和企业所面临的的经营环境。

    通常都会提出一些在企业看来不太切合实际的要求,他们往往用同行业中较高的标准来看待一般企业。这就导致从一开始就使双方在需求上存在较大差距。后面企业还要花时间精力去解释说明、想办法创造条件,容易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

    二是好些应届生求职价值取向不甚明确。

    中小私企本身对他们吸引力就不够,同时也很少有学生会为自己做出成长型的职涯规划。挺多人抱着尝试型或创业型的想法:来企业经常就是干干试试的、觉得不合适立马走人。有更好的机会也立马走人;大不了多换一家试试,反正毕竟年轻后面机会多多。还有的学生是要来锻炼自己、为今后自主创业积累经验。结果不愿意在基础岗位上干太长时间,这种人经常是要求多问题多,麻烦也多。为了留下他一个,弄得整个团队都容易受他影响。其实很多时候企业为了提高效率,执行力比想法更重要。

    还有就是有的学校和应届生对待就业问题,表现出很强的随意性。

    明明是已经达成用人意向、企业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用工安排。结果一旦遇到更好机会或者更多选择,人家又作出其他选择。企业倒不怕招不上来人,就怕碰上出尔反尔、临时变卦的。从企业角度,更看重的是契约精神和合作态度、在此基础上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行为操守。有时候单靠一纸空文去要求真的很难。

    有些学校开始时一点都不着急,反正机会多未必就一定到你家。到后来上面一有什么新精神了、马上又找你谈条件。然后自己又不注意去引导毕业生面对形势正确择业。结果从学校方面推介过来的、不一定就是你想要的、而且人家也未必一定想要留下。弄得企业左右为难,最后还不如直接从社会上招聘了事。

    在这种情况下再去讲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那就不是当领导的多跑几家用人单位能解决的。

多年没有校招了,不知现在的情形,谈下我多年前校招的感想吧。

最早在湖南校招,大学基本上都向企业敞开不设门槛(基本的证件要齐全),不收取任何费用还热情款待,农大、师大和中南大学的菜特别好吃。

湖南高校的学生都比较接地气。

后因工作原因来到武汉,最开始校招大部分免费但理工大要收费,费用还不低,就餐自费,华农与华科的食堂不错。通过校招面试与培训,华农、华科、湖大、财经的学生接地气,武大的飘在空中,理工大的自我认识高(因一次培训与该校老师有过较长的交集,这有可能只是我个人的偏见),财经的性格与思维活跃。

所招学生普遍存在试试看、冲着培训来学习和提升、做职业的尝试来改变自己的性格、做跳板等,也有部分学生通过在培训过程中逐渐了解企业通过考核后留下。对于违约,有的学生能担当,但大部分学生不愿意承担违约金,湖南湖北仅各自一例主动承担了违约责任。培训合格的员工即使有竞业限制约定,形同虚设,企业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去折腾。

大部分的学生通过企业培训后,各方面技能显著提升,如果企业不发生资金或管理上的缺失,流失率还是比较低,但往往中小型企业最头痛的问题就是资金,一但资金跟不上,前期所有的付出就付之东流。往往技能越高、培训越到位的中小型企业流失率越高,成了这些新人的带薪学习和高薪的跳板,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企业不再招新人,不再给员工多余的培训,更不会去他人做嫁衣,企业自身不断的完善用人机制并尽最大的努力去降低用工成本。

我本人通过一些工作就发现,部分岗位呆采用外协方式,即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质量和效率,比起自己养团队省时省力省心。像政务服务就把大堂的工作外包出去。

不是企业不愿意招新人,不是企业不愿意给员工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实是风险过高(我一长沙朋友,十多年前为了企业的发展,前前后后花了一百多万给员工做各种培训,最后只有一人留下来长期与企业共事)。如果彼此都能遵守契约,用新人利大于弊。

以上只是自己校招与培训的切身经历,个人观点,可讨论,不喜请勿喷!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