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解决了吃粮问题,赵鸿钧用塑料大棚技术解决了吃菜问题

【本文由“观察者网用户_338501”推荐,来自《全球70%!中国鱼虾是如何统治世界的?》评论区,标题为观察者网用户_338501添加】

  • 登山兔
  • 这个我可以说你还是不懂养鱼业的历史,所以你的看法还是出了问题。要知道,七十年代你们那而可以有大量池塘养鱼是新中国的重大成就,了不起的进步。正是正是这位院士的成果。当然上面那篇文章也讲的不清不楚,没有把这项研究的重大意义讲清楚。

    中国很早就有了有四大家鱼,还有鲤鱼这些淡水鱼的养殖,但是这些养殖实际上都只是半养殖,都没有解决家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产卵繁殖的问题,因此过去养鱼都是在把鱼捞了以后,再买鱼苗重新投入,而鱼苗只能靠天然水域里面的捞捕,去家鱼的天然繁殖场捞,比如说鄱阳湖、洞庭湖、西江中游这些地方。而鱼苗捞出来之后运输也很困难,死亡率很高。

    老家是赣南山区,曾经向家中长辈打听过当年的一些事情,其中就有关于养鱼的事情,据长辈说,在发明家鱼的人工养殖之前,我们那里养鱼要去鄱阳湖买鱼苗,买了之后,由于不能太晃不能太震荡不能太快,不能堆叠,鱼苗只能装在水桶里面被人挑回来,千里跋涉,翻山越岭。直到院士解决了家鱼的人工繁殖,县里面可以自行繁殖鱼苗后才不用吃这个苦了。

    院士的家鱼人工繁殖技术,是一项世界级的成就,是中国统治世界淡水养殖的基础,让大部分中国人能够吃到鱼。

    经常有人讲中国吃饱了饭幸亏有个袁隆平。我听到这话往往要说,这不对,中国吃饱了饭是靠的农业的全面发展,中国不仅有一个袁隆平,而是在农业多个学科里面都有着相当于袁隆平的科学家。

袁隆平解决了吃粮问题,赵鸿钧用塑料大棚技术解决了吃菜问题。

植物病理学家和农业教育家吴友三: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著名棉花和农学家杨显东:是新中国诞生后第一届政府中最早任命的农业部副部长,在这个岗位上,他四十年如一日,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为提高棉花质量,增加棉花产量,解决我国棉花紧缺的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从事三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在“恢复系亲本的选择技术”、“测交配组技术”、“抗瘟性筛选育种程序”和“杂交水稻中稻制种技术”等方面有重要研究成果,育成中国杂交水稻亲本遗传贡献最大的恢复系“明恢63”,主持育成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 。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耀祥:总结提出作物生态育种决策,开创水稻矮化育种,促进中国籼稻矮秆化,居国际领先地位,被誉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

盛彤笙(兽医)、金善宝(小麦)、李宗道(苎麻)、徐冠仁(辐射育种)、吴明珠(西瓜和甜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