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枪的施佬随便胡诌一下枪……
施佬对轻武器向来缺乏研究,一方面是身边轻武器大佬环绕,有通识世界各国枪械的,也有了解国产枪械行业动态的,在这个领域胡说八道需要的脸皮必须非常厚……偏偏施佬总是害怕宣传上出了偏差,所以也不敢在这个领域假装大神坑蒙拐骗。
▲ 毕竟要给人讲轻武器,那并不是说你打过几十个弹匣的枪之后就有资本了
所以如果有人要我说说轻武器,我肯定会尽量脱离型号,给大家讲点儿“形而上学”。
其实很多时候,轻武器的使用和用手机一样,是一件多少有点“冷暖自知”的事情,最简单的一点,就是手机好不好用多数时候并不是外人看着手机测评帖或者产品说明书就能完全了解的。光看手机发布会就确定一款手机好坏是很危险的,你既可能买到乔布斯死掉以后出的苹果手机,也可能买到一个锤子。
▲ 虽然使用者是枪械需要满足的对象,但是使用者却未必是最好的评价者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枪械使用者对枪械的第一体验一方面相当重要,同时还毫不意外的极为主观。使用者原有的射击习惯往往极大影响甚至决定了他对一款新枪的好恶以及评价。比如虽然在大多数领域里,95式自动步枪都要比传统的81-1式自动步枪表现更好,但95式步枪在刚换装的时候确实是不太受老射手们的喜爱——他们对于打破他们习惯的东西并不喜欢,并且认定自己习惯的射击方法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相反,中国那些小时候缺乏枪械文化熏陶的新兵们却对95式评价甚高。
▲ 有那么一段时间,部队在轻武器使用的战术动作经常是用81的动作操作95,那谁用谁难受
这时候,有托无托两类步枪的先天性结构差异及其导致的手感不同,反而会成为他们各自用于说服别人的论据,但更加客观的分析,就只能听那些对各类枪械都有研究的专家身上,而偏偏因为中国枪械文化的缺乏,这个领域里又少不了那些暗地里半懂不懂地看外文资料,然后偏听偏信偏说偏写的大神么……于是对普通人来说,这不是就彻底乱套了嘛!
▲ 毕竟不少普通人对于军迷的认知也停留在“穿迷彩服,打彩弹枪”的级别
其实在枪械设计这件事情上,施佬觉得当代的轻武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瓶颈期,军队多数时候都是智商在线的,出现像大正日本的轻机枪那样完全失败的产品的可能性并不高,多数时候,一款新研制的枪械可能有或这或那的不完美,但是只要在枪械投入使用后能够持续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则这款轻武器毫无疑问会在不断刷新的生产批次中完善起来。
▲ 轻武器在几十年的寿命中,多数是要经历大小不同的改进的
对于解放军来说,中国的枪械工业之前有的一大问题,就在于在枪械改进上的“过于迟缓”。比如说在中国枪械历史上堪称经典的81-1自动步枪,该枪自上世纪80年代初批量生产装备部队至今,就基本没有什么大幅度的改进;后来服役的95式自动步枪虽然在服役之初也追赶了一截世界先进水平,但在95-1型自动步枪于2010年定型之前,95系列自动步枪的几个“槽点”却一直没有得到改进。
▲ 95不能说没有一点改进,但确实是没有太多的变化
这种感觉有点儿类似日本自卫队的六四式小铳和八九式小铳,这两款枪械由于总产量都相当有限,加上自卫队这个唯一的用户在持续几十年的生产中也没有大规模的实战经验,导致这两款武器几乎没有任何改进。但这种类似仅限于感觉,因为对于中国军工企业来说,对国产枪械在设计、结构甚至工艺上的严苛规定,其实还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吃了亏之后“痛定思痛”出来的经验总结。
▲ 63式步枪的故事,大家其实都熟悉了
这就要追溯到那款量产前各方赞誉,量产后部队恶评如潮的63式自动步枪。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代中,为了尽快大批量生产这款枪械,当时掀起了群众性的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工时为目的技改高潮,在“以产品设计为中心,大搞技术革命”的口号下,已经设计定型的63式自动步枪在大量修改之后,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性能和质量问题,而在那以后,严格坚持枪械的工序工艺,“修改原始设计慎之又慎”,作为兵器工业正规化专业化的一项成果被固定下来。
▲ 对于当时的中国兵工系统来说,好枪难得,少折腾最好
这在80年代对于中国兵工企业是十分有益的,但随着世界轻武器的发展变化,这种近乎“固执”的坚持却极大影响了国产枪械的现代化改进,加上我国缺乏如同美国那样巨大的民用市场,无法让枪械企业在民用枪械的“市场化销售”中逐渐改进本国的枪械,最终引发了从95到95-1长达15年的修改之路。
▲ 当然,对于95-1的改进,同样是有点“毁誉参半”
当然,随着如今我国对于先进轻武器的高度重视,新一代的陆军轻武器,特别是新型自动步枪的研制和装备也即将结出硕果。而现有的95-1系列自动步枪,也在生产的过程中根据部队的使用反馈和需求,进行了一系列结构和工艺上的改进升级,使得这款武器的性能进一步改进,从而更好地作为解放军的主战步兵武器,继续在解放军种服役。
- 欢迎关注 -
微博|@天真卖萌Bernard
微信|胡诌施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