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所部该不该被称作西北军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网络和地摊文章中,经常可见把凡是活动于西北地区的,或者靠近西北地区的军系,都称作西北军。更有甚者,还炮制了一个西北军一百单八将,将只要跟西北沾那么一丁丁点边的,比如岳维峻、邓宝珊、杨虎城、马鸿逵、刘镇华、徐永昌、孙殿英、叶荃等等,统统都称作了西北军。
国民政府时期极类似东周时期,看起来只有一支军队,即国民革命军,但实际上是各种旗帜的军队并存。而称某某人属于什么什么军,则是一个事关旗帜的问题,是一个政治倾向的问题,是一个十分敏感的万万不能马虎的问题,所以这就有必要较一较真儿了。
今天不说别的,单说网络上流传最多的杨虎城,说说他到底该不该被称作西北军。
网上有一种说法是西北军有大小两支,大西北军是冯玉祥,小西北军是杨虎城。这个说法倒是有一些依据。红军在陕北对杨虎城部统战时,对其就使用西北军的称呼。但请注意:说杨虎城是西北军,这只是西安事变前后红军对杨部的习惯称法,史界并不这样认定。史界认定的西北军,就是冯玉祥一支,没有杨虎城这一支。
另一种流传特别广的说法,是将这一时期凡与冯同属于一个战斗序列的部队,统统看成是西北军。杨虎城、马鸿逵、刘镇华等都曾隶属于冯玉祥,因而将杨、马、刘等和宋哲元、韩复榘、孙连仲等一样,一并认作西北军。这种说法就大错而特错了。
西北军在中原大战失败以前,是以冯玉祥为首的独立存在着的统一的政治军事集团,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中原战败后的西北军是另一码事)。它是以冯玉祥为圆心,以十六混成旅为半径划定的一个小圈子。这个小圈子独立自主,狭隘偏私,典型的封建家长制,冯玉祥就是西北军这个小圈子里独一无二的领袖。像杨虎城、马鸿逵、刘镇华等非十六混成旅出身的,编入第二集团军作战序列参加北伐,不过是在作战中接受其指挥而已,跟冯玉祥的西北军,从血缘上根本连边都沾不上。
因刘湘、杨森、刘文辉皆川人,故将其部队称作川军;因唐生智、贺耀组、叶开鑫等皆湘人,故将其部队称作湘军;因陈济棠、陈铭枢、张发奎等皆粤人,故将其部队称作粤军,那么,杨虎城、岳维峻、马鸿逵、井岳秀等都是西北人,能不能因此而将杨虎城等都称作西北军呢?
不能。西北军并不像川军、粤军、湘军那样是以首领或部下将领的籍贯作为军系定名的。称冯的部队为西北军,最早是因为冯任西北防督办而叫起来的,以后就沿袭下来。西北军的发展壮大与西北并没有多少关系。冯不是西北人,其部队骨干中西北人也极少。
杨虎城部成军后,其部队发展壮大在西北,活动地区主要也在西北,难道不能被称作西北军吗?
更不能。民国时期的某一军系,并不都以活动地区定名。北伐战争时,白崇禧率军打到了河北的唐山,它仍然叫桂军;抗日战争时,周福成率军参加远征军战斗在云南的腾冲,它仍然叫东北军;解放战争时,曾泽生率军驻守东北的长春,它仍然叫滇军。还别说这些短期驻扎的了,就是根植于新疆的盛世才和祖辈都是西北人的马家军,也不被叫作西北军。
还是那句话,民国时期的某某军系,是一个以军事实力做后盾的政治派别。至于叫什么军什么军,是由历史形成,与其首领和骨干是哪里人未必有多大关系,与所驻地区未必有多大关系。直系后期的首领吴佩孚、孙传芳都是山东人,那他们也是直系而不是鲁系;整个抗战时期廖磊、李品仙长期驻扎并统治安徽,那他们也是桂系而不是皖系。
从冯部参加北伐时的战斗序列表上看,杨虎城为第10军军长时,韩复榘为第6军军长,孙连仲为第14军军长,那为什么杨虎城就不能和韩复榘、孙连仲等同样称作西北军呢?
这一点不奇怪。同在一个战斗序列中而军系不同的情况在这个时期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蒋唐战争时期,魏益三、高桂滋、刘桂堂等曾隶属于以唐生智为总司令的“护党救国军”第四路军,你不能因此而将魏、高、刘等看作湘军吧?中原大战中,李宗仁、张发奎、鹿钟麟、孙殿英等曾列入以阎锡山为总司令的“中华民国陆海空军”,你不能把他们都看作晋绥军吧?实际上,并没有谁把曾受唐生智指挥过的军队统统称作湘军,也并没有谁把列入阎锡山指挥序列的军队统统称作晋绥军,可人们却往往把曾受冯玉祥指挥过的军队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称作西北军,让人感到十分的不解。
看某一支军队是不是属于某个军系,不能看军令系统,而应看军政系统。以第二次北伐为例,当时的孙良诚配属于第1集团军在津浦线作战,那么从军令系统看,孙良诚部就属于蒋之第1集团军,而且由于此时正处在蒋冯二人的蜜月期,孙部作战行动唯蒋之命是从。但再从军政系统看呢,则蒋对于孙部的人事、编组却不能干涉分毫。同样的道理,老冯对宋哲元、韩复榘手下的师旅团长可以随意任免调配,而对于杨虎城、刘镇华的部下,就是一个连长、排长的任免,他说了也不算。这个意思就是说,在同一个战壕里作战的,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军系。
我觉得吧,看一个将领是不是西北军,可从以下三点来考查:第一,看他是不是北洋陆军第16混成旅出身,或者看他的成长是不是与冯玉祥有直接的关系。是,就是西北军,哪怕他后来背叛了冯玉祥,也改变不了他的出身,如韩复榘、石友三等。
第二,如果他不是第16混成旅出身,他的成长也与冯玉祥没有关系,那就看他在投效冯部后所带的部队是否还是原班人马,是否经过了冯的整编改造而脱胎换骨了。如果他虽然还被冯用作带兵官,但其部队骨干却早已换成了冯的人,整个部队已经经过了完全的改造,那他就是西北军,如秦德纯、吕秀文等。
第三,如果他既非第16混成旅出身,其成长过程中与冯也没有任何关系,其部队也没有经过整编,那就看他是不是坚定地站在西北军这个团体的立场上忠贞不二,站对了,就是西北军。这方面的例子在西北军不好举,几乎没有。因为杨虎城等与冯在一起的时间都极短暂便离他而去了,冯又在部队发展到颠峰时很快地失败,因而也不好验证。在别的军系中,倒可以举出类似的例子,比如原为直军后投靠奉军暨东北军的于学忠,原为西北军后投靠田颂尧川军的王志远等,便在易帜后较长时间地保持了自己的原班人马而未被改编,但于学忠为东北军、王志远为川军的说法却早已被人们所公认,很少争议。为什么呢,因为于学忠、王志远等,尽管在改换门庭后其部队没有进行大的换血,但他们对于新主子的忠心是经过了考验的,部队的政治立场是坚定地站在了新主子一边的,因而已经是完成了思想上的改造,属于新的军系了。
如果以上这三点都不能满足,那他就不是西北军。
杨虎城是不是满足这三条呢?我们一条一条对比。
先看杨的出身成长和西北军冯玉祥的关系如何。
杨虎城所部,是在护国战争时期崛起的农民义军中的一支,护法战争时期加入陕西靖国军,是为杨虎城建军的开始。靖国军失利后投陕北井岳秀部,得井的庇护多年,实力得以保存。孙岳所部国民3军入陕后,杨部受委为孙军第3师。西安解围后的1927年初加入国民军联军,参加北伐。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算是加入了冯玉祥部的战斗序列。从中可以看出,杨部在这以前的成长壮大过程中,跟冯玉祥没有丝毫关系。
再看杨在与冯合作期间的军队建设受冯玉祥西北军的制约影响有多大。
杨虎城在1927年初加入冯部序列后,任第10军军长,参谋长孙蔚如,两个师的师长冯钦哉、姬汇百等,全是从当连排长起就跟着杨的老弟兄。其中下级骨干则以安边教导队、耀县军校学生充任。一直到杨1929年叛冯附蒋,杨军中没有冯军一人渗入,杨部各级骨干还是原来的老班底。在杨虎城与冯玉祥短暂的共事期间内,始终保持了独立自主的军政系统和建军路线。
最后看杨是不是忠贞不二地站在了西北军的立场上。
杨虎城是1927年初加入冯玉祥部作战序列的,没过几个月,杨便有了去意。之后,名义上虽然还没有与冯脱离,实际上却已经自由行动了。到1929年5月,杨虎城通电宣布脱离冯玉祥改投蒋介石。中原大战中,杨任蒋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率部与冯军作战。大战后期,杨军抢占洛阳,切断冯军西退之路,为最终打败冯军起了重要作用,也使西北军再也没能回到西北根据地重振旗鼓。杨却因此平步青云,坐镇陕西,达到一生事业的巅峰。杨受冯的指挥名义上只有两年余,实际上连一年也不到。杨对冯玉祥绝对称不上忠贞,不仅说不上忠贞,我看杨虎城根本就是西北军的冤家。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称杨虎城为冯玉祥所部西北军是严重的认知错误。
杨虎城不是冯玉祥西北军嫡系,这已经无需再讨论,那能不能将杨虎城看作是西北军的旁系呢?
这要看什么时间段。杨虎城性格极独立,是骨头带刺、犟硬难啃的主,跟着谁干都没有被肢解改造,而始终保持了独立自主的建军发展路线。投井岳秀后是如此;投孙岳后是如此;投冯玉祥后也是如此;投蒋介石后还是如此,并不像曹万顺、周凤歧那样轻易地就让人吞下去消化掉。这就决定了不管他跟着谁,都不可能成为谁的嫡系。不是嫡系,那自然就是旁系。讨论1927年初的杨虎城第10军,说他是西北军旁系,这没错,而说起1936年末杨的第十七路军,还称他是西北军旁系,就显然是大错了。
旁系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杂牌军。可杂牌军也总得有个牌子,那杨虎城又是什么牌子的军呢?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做的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说道:“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国民党内部主张抗日的两派爱国分子——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联合起来,勇敢地反对国民党当局的对日妥协和对内屠杀的反动政策,举行了有名的西安事变。”至迟从1945年起一直到今天,几十年以来,十七路军,是史界对杨虎城所部使用的统一口径。
当然,一个军队派系称作什么什么军,不过是一个符号,但这个符号一经使用,就等于注了册,作为后来治史者你就不能再改,你也没权再改。就好比木星不叫木星而叫别的什么星行不行?钠离子不叫钠离子而叫别的什么离子行不行?既然都是人为命名,我看也没什么不行。但既然已经这么叫了,谁若非要把它改过来,行不行?不行。
敬请注意:本人特别不喜欢转移话题,欢迎就本文主题开展批评,请勿走题。
(较真辩对,打假正讹,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牛戈文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