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俄军营战斗群到底行不行?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今天咱们来说说俄军名声在外的“营战术群”,其实2019年列车长就做过一期视频,根据当时北约方面对俄军营战术群特点总结给大家说了俄军”营战术群”在2014年的乌克兰冲突中的表现情况。
到了今天呢,2022年的俄乌冲突中,我们似乎可以对营战术群再做一个评述了。
首先我们得说,俄军在这次乌克兰战争中,没有投入类似当年状态的营战术群,他们的作战序列实际上是按照冷战时期传统的师、团或者旅的编制投入作战的。
按照常理大家会觉得,营战术群其实相当于“半旅”,那我现在整旅,甚至整师投入作战,难道效果不应该更好么?
但现在来看,这种想法有点刻舟求剑了。
我们回顾一下,2014年的俄军营战术群属于临时编组,其基本结构包括,营战斗群指挥部,一个精干的机械化步兵营,通常是空降兵或海军步兵,也就是说这编组已经是个跨军种的部队了,因为俄军空降兵自己单独是一个军种,海军步兵则是海军的,一个装备现代化坦克的坦克连,一个具备特种作战和无人机技术侦察能力的侦察连,两个152毫米自行火炮连,一个122毫米火箭炮连,两个装备铠甲S1或者道尔防空导弹的防空连。
而其主要任务,是在乌克兰变化不大的前线上,为亲俄武装的攻防提供各种支援。主要的战斗形式是帮助亲俄武装夺取或者防御战线上的一个要点。
这样的一个编制,优势和劣势其实也是写在脸上的。
其最大的优势是具备初步数字化能力,同时有很强的火力、侦察和通信保障能力,以及电子对抗能力,而劣势就是一旦出现战斗损失,就会严重损伤战斗力,同时其后勤保障能力完全依赖上级部队,无法进行自行保障。
我们这么说,营战术群的优势就来自它实际上是从俄罗斯一个军区内抽调不同军兵种的精兵强将和先进武器装备。同时其规模较小,不需要执行正规战场上那种大兵团推进的任务所以对于后勤保障的要求也不强,各部队凭借部队自身随队携带的弹药燃料能够完成战斗。
而它的劣势就是无法适应高强度的正面战斗,尤其是经不起和敌方坦克对坦克,步兵对步兵的“绞肉机”式作战。
而不具备这种能力的根本则是俄军在坦克对坦克、步兵对步兵的对等战斗中,并没有很好的克制敌方的能力。
一个精锐的T-90A坦克连确实能够在正面战斗中轻易击败敌人装备T-64的坦克连,但如果战斗变成了一个坦克连对抗敌人一个坦克营,那就很可能被击败了——原理也很简单,所谓的兰彻斯特平方律嘛,在部队质量优势不大的时候,数量优势对于战斗结果的影响远大于质量优势。
当然如果俄军部队充分实现信息化,碰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依赖己方优势火力提供支援来取胜,不管是红箭10,长钉nlos导弹,还是给炮兵装备大量精确制导炮弹和末敏弹这些武器都可以。
但问题是俄军的炮兵数字化系统的功能其实也有限,它仅仅是提高了炮兵的反应速度,但其炮兵部队的作战方式依然是按照旧的方式来进行。相比之下,现代化的炮兵信息化系统可以具备让炮兵单位有效对移动中的敌方坦克部队进行射击,至于激光制导炮弹更是可以做到直接精确攻击敌方单辆坦克,这种灵活性是俄军这种老式数字化系统所不具备的,而激光制导弹药也更是俄军俄军没采购几发的。更谈不上拥有红箭10这类改变战场规则的导弹系统了。
所以在美军为自己的装甲旅级战斗队制定的应对俄军营战术群的理论中,也强调要发挥己方优势,利用己方信息化优势,实现在机动中占据有利位置,分进合击,从而避免部队集中起来被俄军一次火力覆盖消灭,然后发挥己方坦克、步兵战车性能优势,迫使俄军的坦克和步兵分队同时应付从多个方向进攻的优势美军,从而摧毁俄军营战术群的作战能力。
虽然我们还没有看到这种方式的实践效果,但是从模拟计算来看,美军的方案虽然仍有相当风险,但在最乐观的情况下,俄军也只能凭火力重创美军装甲旅,无法实现将其歼灭的目的。相比之下,如果对抗双方换成解放军合成旅和美国装甲旅,按照西点军校发布的相关评估报告,美军除了m1a2c坦克攻防性能优势外,就是被按着头打啊,这也是美军寻求陆军新改革的主要动力。
从这次俄军乌克兰的实战效果来看,俄军传统编制的装甲部队在战斗中没有表现出类似营战术群的威力,反而在苏梅、哈尔科夫等战场上出现了被敌方装备较为低劣,但数量可观的机械化部队拖住,发展进攻速度缓慢的情况。
只有在南线俄军,即使在信息化水平不高前提下,还是打出了比较酣畅淋漓的穿插行动,按照我军相关朋友的评价,“大兵团机械化作战,还是得看毛子啊”,这话里面的意思吧,反正大家自己咂摸吧
尽管如此,俄军这种轻后勤,重战斗的编制弱点也在实战中暴露无遗,师、旅一级部队的后勤保障能力严重不足,无法有效支援部队快速穿插,导致部队大量放弃的武器装备,而这些被放弃的装备又无法得到后续后勤部队的及时回收,出现了被乌克兰军队缴获,或者被散兵游勇破坏的情况。
如果俄军要加强营战术群的力量,那么就可以给它编入更多的坦克和机械化步兵,把侦察连扩充为综合侦察营,再增加后勤支援单位和工兵单位,就成了一个比较像样的现代化合成旅了。
但俄军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仍然按照旧的传统作战序列,按照传统的师、团、旅的编制投入作战。
结果,按照传统部队编制参加作战,营战术群原本的优势也就没了,数字化的自行榴弹炮和122火箭炮组成的混成炮兵营变成了按照编制表应该是122毫米自行火炮,基本没有数字化系统支持的炮兵营,这火力一下子就削减回冷战时期了。
实际上情况更糟,我们已经可以发现,俄军完全没有当初那种将集团军炮兵和数字化系统拿来给营战术群用那般的豪气。在大量2S1型122毫米自行火炮退役后,原定填补空缺的新型120毫米车载加长迫榴炮没有大量入役,结果导致其旅级部队的炮兵分队相当不够用,往往要编入D-30这样的老旧牵引式122毫米榴弹炮来凑数,因此其炮兵力量甚至还不如冷战时期了。
此外原来营战术群的耳目,侦察连里面的特种侦察分队、无人机分队、电子侦察和电子战分队,也被拉回去到了集团军,甚至军区里面,旅里面又只剩下传统的乘坐轻型装甲车辆的侦察分队,其侦察能力和效果也大打折扣。
结果俄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也就导致了遇到乌克兰方面同样基本按照苏军时期老编制的部队的时候,除了T-72B3坦克性能略占优势外,没啥真正的优势了。
这也表明俄军此前宣称的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编组一百多个营战术群的说法,其实也就是说说而已,真正具备类似2014年俄军营战术群那样能力的部队数量仍然十分稀少,大部分营战术群可能其实只是在师旅部队里面挑选水平相对较高的部队进行集训而已。
我们这么说吧,按照2014年那种水平的营战术群,俄军至今大概也就每个军区凑一个,因为这里面需要编组军区电子战和特战单位的“老师傅”,也就是说,目前俄军有四个大军区和一个北方舰队的特别军区。就算极限状态,不强求全部用精干人员,就光做到能填满有相关专业技能的人员,俄军也就能组建10个左右接近2014年水平的营战术群出来。
再把这些部队加强成合成旅,也就是这么一个规模了,十个左右的旅。
这次参加乌克兰冲突的俄军部队保守估计已经有超过一百个营,都按照上面这个水平编组成“俄式合成旅”的话,那就是大概二三十个旅——但这里面有个问题,那些能够给部队带来飞跃性提高的新质作战能力只能满足其中10个旅,仅仅靠这10个旅显然不足以打这么大规模的一场战争——那么剩下那些部队呢?
这样做结果反而是导致剩下的大部分部队还不如传统编制下的部队,因为人数和重装备编制还少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俄军最后没能投入我们上面说的这种“合成旅”,而是按照更传统的编制方法投入作战,并且整个的战争形态也因此回退到冷战,甚至局部来说是二战的水平。
所以说我们又回到了一个非常基础的,革命导师恩格斯就强调过的原理,那就是军队的编制组织形式实际上是由武器装备决定的,使用大刀长矛的军队不可能按照拿破仑线列步兵战术去作战,一战战场上也不可能出现二战的装甲师。同样,俄军现状也不可能支持他们全军编组成高度信息化的作战部队。
现代陆战战场上对战争形态影响最大的武器装备,就是C4ISR系统,也就是分布在整个作战体系中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侦察能力,俄军到目前为止在这方面的新装备,不能说是没有吧,但确实极度的稀缺,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用营战术群方式,集中使用,投入作战,但一旦遇到大规模行动,那么这套系统就不得不分散到更加庞大的部队中去,从而更加稀释了俄军的总体信息化作战能力,起不了太大作用。
如果排除C4ISR系统本身水平,仅说解决有无问题,那么俄军红场阅兵中展示的新装备,比如“回旋镖”装甲车啊、T-14“阿玛塔”车族啊,这些都属于拥有C4ISR能力的作战平台,如果它们能大量装备俄军,确实是可以改变现状,但问题是俄军因为经费问题和产业“卡脖子”问题——比如俄军的先进轮式装甲车辆目前都要依赖荷兰进口的变速箱等零部件——至今也没有大量装备这些2015年就上了红场的新一代武器装备。
在武器装备没有更新的前提下,采用新的编制形式是没什么意义的。所以,俄军这次就尴尬了。
那么在这样一种尴尬的背景下, 如果俄罗斯此次战争不管是打的好看不好看吧,之后俄军一定会迎来又一轮的军事编制体制调整改革和相应的武器装备发展思路调整了。
这就有点类似苏芬战争,苏军在吃了亏后才想明白大力发展冲锋枪,T-34坦克等适应二战战场需求的先进武器而不是把经费继续浪费在多炮塔坦克这类适合阅兵场却不适应战场的武器上。
之前的8年,俄军莫名其妙产生了一种“只要我编制改成营战术群,就能拥有一样的战斗力”的心理,却忽视了营战术群的最大优势其实是在那套水平并不高的C4ISR系统,甚至这套理论最后发展成了认为只要给部队换上T-72B3坦克,或者与之水平相似的T-80BVM坦克,就能和2014年一样对1985年水平的乌克兰陆军砍瓜切菜,这就有点滑稽了。
俄军的在2014年乌克兰和后来叙利亚战场上发现,使用老旧装备,加强新质作战能力,就能取得很大效果。但是他们对这个事实的解读,却似乎有所歪曲,得出了老式装备稍微改改就又行了的结论,而不是数字化系统真有用咱们来大量装备吧…你说这是因为穷吗?好像也不全是,可能还是与俄军科研界和军事理论界的保守主义倾向关系更大。
这次我们也可以看到,俄军参加过实战,与中国进行过联合演习,对合成化信息化理论有更深刻理解的将军们明显表现的更加出色。很可能是他们调配手中的新质作战力量集中使用,形成了类似当初营战术群的骨干部队,因此才能迅速击破当面乌军,随后南线穿插部队也带着各种电子侦察和对抗车辆冲在前面,表明了其对于充分发挥这些装备作用的重视。而红场阅兵的常客们拿着现代装备按照二战方式打仗,就打的很难看。不知道这种事实打脸对未来俄军发展是否会产生足够的正面意义。
这在空天军这边也一样有案例。
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F-111战斗轰炸机对伊拉克地面部队进行夜间打击,每个架次使用激光制导炸弹能摧毁十几辆坦克,而且因为已经充分压制伊拉克地面远程防空系统和夺取制空权,在中高空实施攻击几乎无风险。这种被美军飞行员开玩笑叫做“打坦克游戏”的战术取得的实际战果远超过了A-10攻击机和“阿帕奇”直升机,被认为是现代空中打击方式的典范。
而俄军在叙利亚战场上,使用无制导炸弹搭配新型轰炸计算机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此他们也得出结论,认为这种战术的最大要点就在于轰炸精度,那我只要有轰炸计算机,不用精确制导炸弹不也行?
但到了乌克兰,因为空天军没有完全压制乌克兰空军的制空战斗机,俄军轰炸机主要还是得采取低空突防,而乌克兰方面大量无法被防空压制作战消灭的肩扛防空导弹导致低空环境也不安全。
结果俄军完全无法像在叙利亚那样安安心心的用轰炸计算机控制飞机进行平飞精确轰炸,只能回到低空突防,而低空突防中也会被地面肩扛导弹不时袭击,最后的结果,轰炸精度完全达不到叙利亚战场水平的同时,更是出现了本不该出现的损失,据称已经有苏-34和苏-30sm这样比较先进的战斗机被击落。
总结起来呢,问题还式在于俄罗斯那个被过分夸大的“俄式邪典”,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俄罗斯在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情况下,总是倾向于用低技术装备+先进理念的特殊操作,实现和先进技术相似的效果。
但是这种理论是有其极限的,它不能真正取代先进关键技术,而如果你搞错了先进技术到底先进在哪儿,那就更会造成灾难了。
我们千万不要把俄罗斯这种因陋就简、削足适履的东西当作了正道,这次不管是俄罗斯的陆军,空降兵还是空天军,都已经吃到了充分的教训。
其实俄罗斯现在虽然穷,但其实也没有那么穷,他在扩大作战部队规模,生产部分武器装备方面花掉的钱,如果花在建立一支规模较小,拥有新质作战能力,充分信息化作战部队上的话,其实也够了。这样的新式部队在野战和长距离奔袭穿插方面显然要比俄军目前半吊子现代化的样子会强得多,至于攻坚作战,其实中东战场上凭借技术优势打出10:1战损比也不是啥怪事,况且俄军现在巷战反正也是要靠国民近卫军嘛。即使存在部分先进技术方面实在被卡脖子的问题,他们完全也可以从东方的朋友这里引进技术,购买成套装备的方式来弥补,这个朋友信誉很好,肯定不会像他们坑印度那样坑他们的……
问题是保守的俄罗斯决策层和军事理论界,似乎过于片面解读了过去几场战争的经验,过于相信“俄式邪典”的作用,再加上过度的自尊心。迷信苏联时代老经验和理论,与时代脱节,最后弄成现在这样,那怪谁呢?
我们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俄罗斯在这次的战争之后,还要解决这个问题,或许他们可以转变一下自己的思路,不要再迷信欧洲货,德国货,往东看看,这世界上最现代化合成化的陆军就在这儿啊,还和你们没事合练呢,甚至演习中都给你试过信息化系统的味道了,这玩意它不香吗?当然俄国人肯定还要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那我们可以设想这么一种状态,比如说,看起来这坦克啊,它还是T-14,就是这车载系统啊……那不也行吗?当然这就看他们能不能战胜自我了。
好了,今天咱们的火车就跑到这儿,咱们啊,下回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