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且看成都

500

出品 | 中访网

责编 | 吴君

虎年春晚,一支《只此青绿》舞蹈诗剧诉说着千里江山的秀美风光,勾起了人们对“绿水青山”的向往与期盼。“青绿”既是《千里江山图》的写意底色,也是成都城市发展的背景音。

绿色公园妆点成都

2018年2月,在考察天府新区时中央领导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此后,成都在全国首次全面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

2022年3月7日,国新办举行“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新闻发布会。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四川省协调配合,在公园城市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支持成都市先行先试,在项目布局、资金安排、要素供给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公园城市建设不仅刻入成都的发展基因,更上升至国家高度。

500

据《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条例》,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建设的天府绿道成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核心。截至目前,成都已建成贯穿全域的天府绿道4408公里,新增绿地面积3885万平方米。通过绿道体系串联了生态区55个,公园239个,小游园323个,并置入了多项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公共生活交融、蓝绿串联的网络空间格局已经基本成形,公园城市示范区魅力凸显。2022虎年春节期间,成都全市公园绿道游客量达438万人次。在如火如荼的公园城市建设驱使下,2021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9天;全市地表水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7.4%。

绿色金融助力成都

2021年,成都绿色低碳企业实现主营收入2000亿元,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了绿色金融的支持。何谓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就是将金融服务纳入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的框架中,其主要发展方向是发展绿色信贷、推动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和PPP、发展绿色保险、完善碳金融产品和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支持地方发展绿色金融等一系列措施。

早在2018年,四川省就已经启动了绿色金融创新试点,成都市作为绿色金融试点区域,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城市发展整体布局,将绿色金融作为五大新兴金融产业之一重点推动发展。构建了西部首个地方绿色金融标准,组建了成都绿色金融智库,打造了“绿蓉通”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初步培育绿色金融生态圈。

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四川省绿色债券(含碳中和债)发行余额384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81.69%,全国排名第九。与此同时,成都绿色金融融资对接平台“绿融蓉”已经与四川省金融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天府信用通平台)“绿色金融”板块实现互联互通,目前共有1888家企业、44个融资项目入驻,30家金融机构发布绿色金融产品82个,开展服务交易1142次,累计服务企业450余家,促成融资近30亿元。

绿色氢能剑指成都

氢能是推动传统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和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的理想能源载体,被称为人类的终极能源之一,是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战略方向。目前,我国氢能产量占全球的1/3,为世界第一产氢大国,而成都已发展成为全国氢能第四城,是全国第三个具有百台以上规模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的城市,也是西南地区首个开展燃料电池物流车示范的城市,拥有全国唯一氢储运加注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成都已初步形成“制备—存储—运输—加注—应用”完整产业链条,其中包括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60余家,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在燃料电池膜电极及电堆、高压储氢瓶、氢气压缩机、加氢系统等装备领域具有国内领先优势,车载储氢瓶研制能力及市场占有率全国领跑。

目前,“绿色氢都”建设已被写入《成都市“十四五”新经济发展规划》。在行政支撑外,成都还用真金白银推动“氢”经济发展。2022年1月24日,《成都市支持绿色低碳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发布。首先,市区两级联动按一定比例(35:65)给予0.15—0.2元/千瓦时电费优惠支持电解水制氢企业。其次,按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等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年度销售额,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按设备投资及实际承运量,分别给予氢能存储、运输企业最高500万元、150万元补贴;加快加氢站规划建设,给予最高1500万元建设运营补助;对于我市组织开展的氢能轨道机车、无人机、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供系统、掺氢及供氢管网建设等示范项目,按实际投资给予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

500

绿色交通畅行成都

近日发布的《2021年度成都城市体检综合报告》显示,成都市辖区交通环境持续改善,高峰时段交通运行处于“中度拥堵”水平,绿色交通体系初步建立。

成都市通过加快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保障更加健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交通运营持续优化、绿色出行吸引力稳步提升,市民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558公里,位居全国第4,全年总客运量12.12亿人次,位居全国第5;中心城区常规公交线路1190条,日均客运量321万人次;中心城区运营单车102万辆,日均骑行185万次;铁路公交化里程达430公里,成都至平原城市群及近郊新城日均到发旅客26.6万人次。

留住青山,赢得未来。从生态环境到经济发展再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绿色发展的红利正在成都不断释放。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