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战功卓著的苏联元帅,冷战时期竟叫嚣核打击中国!
作者:桓武上将军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与商务合作,请联系potereio
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后,苏联有许多激进派叫嚣对中国开战,并对中国实施核打击。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在北伐和抗日战争时期两次来到中国担任国民政府军事顾问的崔可夫元帅和本文主角——时任苏联国防部长的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元帅。
出身骑兵,经历丰富
▼
格列奇科于1903年10月17日出生在俄罗斯西南部的戈洛达耶夫卡村里。他出身贫农家庭,16岁时就加入了苏联红军,成为红军骑兵名将布琼尼麾下骑兵第1集团军第11师的一名列兵。经历了国内战争的战火洗礼后,年轻的格列奇科进入了第6骑兵学校学习。
布琼尼元帅
1928年毕业后,他先后在骑兵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并于两年后加入苏共。由于任职期间能力出众,他先后升迁,后来更是进入了苏联红军中有着「高级军事指挥人才摇篮」之称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之后又历任团长、师参谋长,并参加了苏芬战争。
伏龙芝军事学院
指挥若定,所向披靡
▼
巴巴罗萨行动爆发后的1941年7月,格列奇科来到高加索前线并回归老本行,出任西南方面军骑兵第34师师长,不久后就升任骑兵第5军军长。格列奇科率领部队与德军多次交手。由于他指挥有方,苏军屡屡获胜,麾下部队更是在巴文科伏—洛佐瓦战役中大破德军,缴获了包括261辆汽车和160车皮军用物资在内的大量战利品,堪称败退苏军中的一抹亮色。
从1942年1月15日指挥第5集团军开始,格列奇科开始指挥大兵团作战。在三个月后,他正式担任第12集团军司令。此后的一年半里,格列奇科历任第12、第47、第18、第56集团军司令,率领这些部队在高加索前线与德军展开了多次鏖战,并运筹帷幄,出奇制胜,屡建功勋,收复了包括塔曼半岛在内的大批失地。
二战中的苏联红军
由于战功卓著,格列奇科升任乌克兰第1方面军副司令兼近卫第1集团军司令,后来他率军翻越了喀尔巴阡山脉,将德军逐出国境,更是乘胜追击,一路势如破竹,解放了捷克首都布拉格,兵锋直抵奥地利、匈牙利等地。
俄罗斯军事科学院于2002年展开了对苏联红军二战时期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指挥官能力的评判。格列奇科因为战争经验丰富,善于为部队机动创造条件,擅长调动集中最大限度下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对敌目标实施大胆迂回,进行大范围内广阔区域下的运动战,而在33位评定者中名列第四。
格列奇科元帅
出任要职,手握重兵
▼
二战胜利后,战功赫赫的格列奇科先后出任基辅军区司令。基辅军区是苏联西部地区最重要的一个一线军区,承担着苏联和华约国家第二战斗梯队的重任,是一支起着机动作战增援的大规模机动兵团。
1953年格列奇科又被派往冷战对峙的最前线东德,去指挥二战后驻扎在那里的苏军驻德集群。苏军驻德集群下辖的9个集团军都是在卫国战争中战功赫赫的王牌部队,全是近卫集团军和突击集团军,是苏军中战备等级最高、满编率最高、最受重视的的百战之师,配发有大量超出编制的兵器装备,更是有着苏军和整个华约国家中最先进的装备。
同年他晋升大将,1955年3月11日格列奇科晋升为元帅。随后,他一路平步青云,先后担任了苏联陆军总司令、华沙条约缔约国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兼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直接指挥冷战前沿华约方面西线的所有军队,可谓是手握重兵,举足轻重。
1964年勃列日涅夫接替「古巴导弹危机」后下台的赫鲁晓夫出任苏共总书记。曾经于勃列日涅夫共同在卫国战争中战斗过的格列奇科,于1967年4月12日担任苏联国防部长,直到1976年于任内去世。
勃列日涅夫
叫嚣核打击中国
▼
格列奇科上任后不久,中苏爆发了「珍宝岛事件」,举世哗然。此时担任国防部长的格列奇科和他的助理「中国通」崔可夫,主张对华强硬。他们下令从远东到中亚一线面对中国方向的所有苏军进入战备状态,各部队补充员额、分发弹药,并调动预备队和机动兵团向边境地区集结。
一时间,西伯利亚大铁路上满是运载着兵员武器装备的列车,苏军准备集结了几十个坦克师和机械化师,向世界号称「陈兵百万」,打算重演合围关东军的战法,大范围借助边境荒漠草原地带实行大纵深大兵团突击作战,夹击中国。
格列科夫更是下令苏军中程弹道导弹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准备随时发射。并且扬言在远东地区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当量数百万吨当量级别的核弹头,对中国的政治中心、重要城市、工业基地以及核基地罗布泊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来「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
苏联边防军
最终,珍宝岛事件被和平解决,但是格列科夫的强硬也给许多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苏军现代化改革和航母计划推进者
▼
格列奇科担任国防部长后,对苏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支持各军兵种研发紧跟时代潮流,打赢下一场战争的武器装备。他大力倡导苏联军队走质量建军路线,使苏军完全实现了摩托化。在他看来,部队的训练和教育是苏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训练和武器装备的先进性放到同等程度。
另外,他强调战术无论是在未来的什么时候,都是战役和战略的基础,在他的严格督促下,苏军各部队战术素养有了极大提高,协同合成作战能力也上升为一个新的高度。
1970年包括格列奇科、勃列日涅夫在内的苏共政治局
他还强烈建议让苏军每一个师都要配备战术核武器,作为打开进攻突破口的手段。他提出了被人戏称为「三板斧」的作战理论:
先运用战略火箭军部队的远程弹道导弹以及空基和海基的核武器,对西欧战略纵深的港口、交通枢纽、重要基地进行核打击,迟滞北约第二梯队增援和投入战场;使用前线航空兵和中近程弹道导弹打击西欧的机场和集结地域;
并运用战术核武器在对峙前线打开突破口,运用混编过后的战役突击–合成集群从突破口发起纵深穿插,对北约部队实施迂回、割裂和包抄,彻底在一周内完成从柏林到大海的进军。
他还不断推进苏军核武器的研发和装备,使之能与美国相匹敌,到他去世的1976年,苏军装备的核武器数量与美国十分接近,质量上也相差不远,两年后,更是实现了全面的超越。
对于红海军要能与美国海军决胜大洋,格列奇科不断推动海军变革发展,革新作战思路。他与戈尔巴乔夫一道大力支持研发装备弹射器和大量舰载机的大型核动力航空母舰,为红海军撑起一道有固定翼舰载机掩护的保护伞,其中最为出名的方案就是1153型航母。
1153型航母两视图
可惜后来由于他于1976年任内去世,接任的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对此兴趣不大,使得苏联红海军到80年代才拥有了第一艘大型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但是,红海军的在他的努力下由原来一支只能执行近岸作战任务,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更是毫无还手之力的弱旅,一跃在70年代中后期成为一支进攻型的远洋海军。
由于格列奇科对海军发展的贡献,现在俄罗斯海军的库兹涅佐夫海军学院在1975年就被命名为格列奇科海军学院,直到1992年才改名为库兹涅佐夫海军学院。
格列奇科海军学院
1976年4月26日,格列奇科在国防部长任上逝世,享年73岁。他的骨灰同许多苏联将领一样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