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225,我在90年代的航展上亲眼见过。老实说,并没有那么震撼

【本文来自《看了安225的残骸,不吐不快说几句心里话》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安-225我在90年代的航展上亲眼见过。老实说,并没有那么震撼。和附近停放的C-5相比,并不觉得大多少,在设计理念上更是不合时宜。C-5和安-124是同类的,都是艏门和尾门可同时打开、对穿装卸的,大大加速装卸速度。在航展上,就是两头打开,一头进人、一头出人、保证人流畅通的。安-225只有艏门,没有尾门。应该是为了节约重量。

安-225只是力大飞砖,在技术上不比安-124更先进,也不比安-124用处更大,机体和安-124共用,宽度都是6.4米,高度都是4.4米,只是加长了7米。理论上安-225可以装尺寸相同但重量更大的货物,实际上这受到地板和机体结构强度的限制。

安-225的真实作用不是拉货,而是驼载苏联航天飞机。这就是一架高度特化的超重飞机。就像姚明打篮球合适,扛力气活并不合适一样。不必过度浪漫化。

个人认为,安-225和安-124都不是中国需要的,对机场的要求太高。中国需要的是运-20改。用更大推力的发动机武装起来,必要的话可加长机体甚至增加翼展或者加装翼梢小翼,以提高最大起飞重量和运载能力,比如提高到220吨。这样具有短场起飞降落能力的重载运输机比“双安”实用得多。美国在C-5之后也不再研制同级运输机,一样的道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