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厚遗(wèi)看门人

因为与“死”谐音,现代人大多不太喜欢“四(4)”这个数,作为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的新文化现象,这缘起于沿海地区对“八(8)”的崇拜及其延伸。

实际上,中国人并不忌讳四。

天有四时,时有四季,人有四肢,隅有四方四正四欹,事有四喜,物有四至,房屋器物都以四方形状居多,四是一个非常中正恰当的数字。

中国人在列举某一类高水平事物的时候也总爱以四为数量,比如四大名著、四大美女、四大家族……今有“京城四少”,民国有“京城四少”,上溯至两千二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还有“战国四公子”——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里针对“四”从来没有过什么忌讳。

扯了很远,主要是想讲讲“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与春申君黄歇)”中信陵君魏无忌魏公子的故事。

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yǔ)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lí 简为厘)王。第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故人称信陵君。

魏公子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

食客是指寄食于豪门贵家、帮忙帮闲的门客,是春秋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职业。

有一天,魏公子正陪安釐王下棋,北边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安釐王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魏无忌无事一般地劝阻安釐王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又接着跟安釐王下棋。

可是安釐王惶恐不已,眼里是棋局,心思全在边关。

过了一会儿,北边又传来消息说:“是赵王打猎,不是进犯边境。”

安釐王听后很惊讶,问道:“公子是怎样知道的?”魏公子答道:“我的食客中有个人能深入帐后探到赵王的秘密,赵王有什么行动,他就会立即报告我,因此,我知道这件事。”

这就是三千食客的重要作用。

那这三千食客是怎么来的呢?《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非常精彩的故事:魏有隐士曰侯嬴(yíng),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大意为魏国大梁城东门有个看门人叫侯嬴,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但此人是个隐士。魏公子听说之后,立即派人拜见,并想送给他一份厚礼,但候先生不受。

此后,魏公子又驾车亲自迎接侯嬴于大庭广众之中,并通过侯嬴的引荐,多次卑身拜访屠夫朱亥,并秘密结交赌徒毛公、卖浆者薛公等人,最终,魏公子在这些“岩穴隐者”的鼎力相助下,不顾个人安危,不谋一己之利,挺身而出完成“窃符救赵”和“却秦存魏”的历史大业。

在《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司马迁用一系列的故事记述了信陵君魏公子心系魏国,礼贤下士,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并《太史公自序》称颂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汉高祖地位低贱时,曾多次听人说过魏公子的贤德和才识。他即位为帝后,每次路经大梁,常常去祭祀公子。公元前195年,刘邦从击败叛将黥布的前线归来,经过大梁时为公子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守他的陵墓,让他们世世代代祭祀公子。

信陵君身后,也受到许多大梁人民的敬仰,被奉之为神,在大梁有信陵君祠,后改为大相国寺。清陈维嵩有词曰: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异迹略》记载开封旅贾外出经商,大都携带信陵君香火,以求旅途平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