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革命家好家风|陶铸

培养勤学多思的学风|陶铸

陶铸(1908年—1969年),原名陶际华,号剑寒,湖南省祁阳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一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民群众熟悉和爱戴的革命前辈。

1969年11月30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革命战士陶铸同志因遭受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含冤去世,终年61岁。

陶铸的一生始终与书相伴,他爱好读书,涉猎广泛,是个嗜书如命的人。女儿陶斯亮说:父亲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包括“勤学多思的学风”,“对我影响至深”。

陶铸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不管斗争怎样激烈,环境如何艰苦,他总是挤出时间来学习。1933年5月陶铸在上海被捕人狱。在狱中,他埋头苦读,比较系统地阅读了政治、经济、历史和文艺等领域的书籍,研读了《史记》《昭明文选》等古典书籍。

1937年9月被党组织营救出狱时,他不无感慨地说:“我在这里上了四年大学。”新中国成立后,陶铸对女儿的学习关怀有加。陶斯亮说: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从小养成了学习思考的习惯,坚持写日记,定期总结自身的优缺点。父亲一有时间也和我一起总结,并帮着修改日记和作文。

有一次,陶铸应胡志明的邀请访问越南,根据组织安排,陶斯亮也去了。从越南回来后,父亲交给女儿一个任务:“你给胡志明伯伯写封信,感谢他的热情接待。”陶斯亮在写信的时候,感觉没有恰当的词来表达感激之情,抬头看到房间里有一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字画,就把这句话给用上去了,然后拿给父亲看。陶铸看过说:“这句话作么能用在这儿呢?你一个小孩子家,怎么能跟一个国家的领导人称知己呢?”当时,陶斯亮有点不服气。陶铸就耐心地给女儿讲解为什么不能用这句话的道理。如此,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陶斯亮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养成了深人思考的习惯。

陶斯亮时时以父亲的教诲鞭策自己,勤学不辍。她考取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当了军医。工作之余,她一直保留着对文学的爱好,喜欢读书、写文章,读了不少18世纪、19世纪欧洲、俄罗斯、前苏联的世界名著,还看了很多中国的革命小说,比如《红岩》《苦菜花》等等。

1978年12月,在平反冤假错案的那段日子里,她写下了《一封终于发出的信﹣给我的爸爸陶铸》,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这篇怀念父亲、控诉“四人帮”的万言文章,感情炽烈,文辞激越,感动了无数国人,配合了当时拨乱反正的时代潮流,发挥了重要的社会舆论作用。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