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尔扈特回归可不是一时冲动 它是四个老江湖反复博弈的结果
作者 从嘉侃历史
在传统的历史叙述模式中,土尔扈特人往往扮演了一个悲情角色,他们先是被准噶尔人欺负,然后被沙俄欺负,最后才像委屈的小媳妇一样跑回了中国。这个说法很符合儒家传统的价值观,但真小看了土尔扈特人,准噶尔人、沙俄和满清之间有着复杂的博弈,大家谁都不是傻白甜。
乾隆皇帝见了渥巴锡后,表面上非常客气,写了:“终焉怀故土, 遂尔弃殊伦”的打油诗,私下里却吐槽说:“额鲁特等本性狡猾,不能深信,此等故作力疲者前来,乘我不备之际,肆意妄为之,故亦应暗中防范”,认定渥巴锡已“已怀霸占伊犁之心”(这是亲自接见了渥巴锡之后的判定),暗地里要清军做好防范。
两人之所以能成就佳话,主要原因还是渥巴锡死的早,渥巴锡在承德和乾隆会见三年后就死于天花。土尔扈特人群龙无首,乾隆抓住机会把土尔扈特人分拆成相隔遥远五盟十六旗,实现了分而治之。如果渥巴锡不死,这个动作的进行就不会顺利,因为渥巴锡不会放弃自己的权力,认为“自古以来卫拉特蒙古人就服从出身高贵的的可汗的诏令”。以乾隆皇帝为首的满清统治者在土尔扈特东征博弈中得到了远方蛮夷臣服面子,又得到了边疆安全的里子,手段非常高明。
要说土尔扈特就不能不提准噶尔,它们都是卫拉特部落,彼此之间没那么泾渭分明,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游牧时麾下也有杜尔伯特、辉特等部落,准噶尔汗国的军队中也有大量的土尔扈特人,两个部落之间有复杂的姻亲关系和交往。渥巴锡的祖父阿玉奇汗就是巴图尔珲台吉(噶尔丹老爹)的外孙,噶尔丹的母亲是土尔扈特部的公主玉姆阿噶,噶尔丹是阿玉奇汗的舅舅。噶尔丹死后,桑杰嘉措又给了阿玉奇“大汗”称号。阿玉奇把自己女儿嫁给了表弟策妄阿喇布坦,又迎娶了策妄阿喇布坦的堂妹。两个部落(汗国)之间始终有人员流动,都把对方的产业看作是自己的。
1699年阿玉奇汗就动员了三万多帐的人马准备东征,当时的策妄阿拉布坦还没有从噶尔丹战败的阴影中回复过来,阿玉奇东征有很大的胜算。但结果却是阿玉奇的宝贝儿子桑扎布带着一半兵力(15000多帐)抢先东征,他先去了西藏,得到了干掉妹夫策妄阿拉布坦许可(六世达赖喇嘛有书信),没想到策妄阿拉布坦也早在打西藏的主意,早就知道了他的图谋,在鸿门宴上桑扎布被拿下,15000多帐篷部众都归了准噶尔。阿玉奇丢失了半数兵力后还不死心,在1715年派出使者和康熙进行了联系,试图夹攻准噶尔,雍正年间土尔扈特部再次要求满清和自己联手。伊犁河谷始终都是土尔扈特人心中的王霸之地,只是他们不是准噶尔人的对手才没得逞,准噶尔人元气大伤后,土尔扈特又有了东归的念头。
土尔扈特人和沙俄的关系也很有意思,它可没那么容易被沙俄欺负,历届沙俄政府要它出兵都不容易。阿玉奇混过彼得大帝的酒局,却始终不答应后者出兵10000人参与战争的要求,出兵数量限制在5000人。彼得大帝也不信土尔扈特人会很讲信用,派人清点后才发现土尔扈特出兵了3000多人,更可气的是土尔扈特部还私通沙俄的敌人。土尔扈特的使者进过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皇宫,阿玉奇也拍着胸脯说过克里米亚汗国的统治者也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是他的挚爱亲朋,手足兄弟……
土尔扈特人为了平衡沙俄的影响力,积极和奥斯曼帝国交好,和克里米亚汗国结盟,对沙俄的征召也是爱理不理。沙俄同样也是老狐狸,经常是嘴上说着跟着自己混好处大大的,开战时却不给土尔扈特人提供后勤和武器支援。土尔扈特人也不客气,经常劫掠沙俄的定居点,把斯拉夫人卖到黑海奴隶市场换钱花。土尔扈特人给沙俄提供的最大人力支持是在渥巴锡时期,他只带着一万土尔扈特人到战场上远远转了一圈。
至于网上流传的土尔扈特部被彼得大帝征召八万人,那就纯粹是军事上的小白瞎扯,17世纪80年代沙俄一共拥有144600人的正规军,还有5万多人的哥萨克等非正规部队,在1710年沙俄才组建了42个步兵团、62000人的新式陆军,彼得大帝身边的兵力从来都没那么富裕过。土尔扈特人和奥斯曼帝国没有血海深仇,土尔扈特人反而经常向满清吹嘘奥斯曼帝国,说奥斯曼帝国热爱和平、能包围莫斯科,仿佛是低调有内涵的君子国。
在历届的俄土战争中并没有出现大量土尔扈特人参战的纪录,距离渥巴锡最近的第五次俄土战争更是一开场就以海战为主。沙俄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大规模向伏尔加河移民,对当地的游牧政权都形成了重大威胁(克里米亚汗国是在1783年灭亡的,也就是在土尔扈特人东归12年后),加上想要夺取伊犁河谷,渥巴锡才走向了东归之路。
土尔扈特东归也不是渥巴锡的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精心算计的结果。沙俄当时正在进行第5次俄土战争,主力不在伏尔加河方向。但在战后,沙俄就在控制了黑海出海口后秋后算账,修理了哥萨克(部分哥萨克加入了克里米亚汗国的军队)和诺盖人,引发了1773年的普加乔夫起义,在普加乔夫起义中留在沙俄的卡尔梅克人也加入其中。叶卡捷琳娜在海1775年清算了扎波罗热哥萨克,拆毁了乌克兰哥萨克的圣地——扎波罗热要塞。沙俄在黑海伏尔加河流域步步紧逼,在1783年彻底灭亡了克里米亚汗国,阿玉奇汗的至爱亲朋——克里米亚可汗就在地中海的小岛上死去。
沙俄和后来的钢铁慈父对不听话的游牧民族从来都舍得下手,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一共有数十万诺盖人迁徙到了奥斯曼帝国,演出了微缩版本的东归(东归奥斯曼帝国,被安置到了小亚细亚半岛);钢铁慈父在二战中把克里米亚鞑靼人赶往中亚,
土尔扈特部东归损失惨重,17万部众损失了足足10万人。很多人就不假思索认为这全是沙俄干的,虽然叶卡吉利娜女皇的政策是造成土尔扈特部东归的重要原因,但土尔扈特部沿途的损失大部分还真和她没有直接关系。
土尔扈特东归时,沙俄的主要注意力在地中海。1770年沙俄海军杀进了爱琴海切什梅湾,造成了奥斯曼帝国15艘战列舰、6艘巡航舰和40余艘小船被烧毁,1艘战列舰和5艘大桡战船,沙俄以110人的损失干掉了奥斯曼上万海军。在1770年到1771年两年时间里,沙俄海军都在争夺地中海东部制海权,仅仅在1771年的一次战役,俄军就夺取了奥斯曼帝国180艘商船。沙俄陆军只是在陆地上实行牵制作战,鼓动巴尔干地区在东正教的旗帜下反抗奥斯曼帝国。沙俄自称第三罗马,在它的传统观念中,只有拿下君士坦丁堡的统治者才是真正名正言顺的大帝。沙俄负责地中海攻略的统帅还是叶卡捷琳娜女皇的情妇奥尔格夫,所以于公于私叶卡捷琳娜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地中海方向。
在第五次俄土战争中,叶卡捷琳娜并没有在伏尔加河流域大规模作战的念头,在1770年、1771年沙俄的伏尔加河攻略就是拉拢土尔扈特人的老对头诺盖人,让五个诺盖部落中的四个投靠自己,甚至还特意让自己的被保护对象诺盖人远离哥萨克和土尔扈特部。反而是渥巴锡很强硬,他被强制征兵1万人后,没有听从沙俄的部署,主动跑到库班地区和老对手诺盖人PK,1870年8月渥巴锡更是直接带着部众返回了伏尔加河流域。因为沙俄的主要目标不在伏尔加河地区,叶卡捷琳娜女皇也就是暗中记下了这笔账,没有进行清算(她在战争结束后的1775年清算了扎波罗热哥萨克,拆毁了扎波罗热要塞)。
土尔扈特部东归时,沙俄军队毫无防备,叶卡捷琳娜甚至公开嘲笑说:“他们能逃到哪去?从伏尔加跑到准噶尔岂不是自杀?”。土尔扈特部东归时最大的沙俄阻碍就是奥伦堡的驻军,奥伦堡的哥萨克守军眼看土尔扈特部势大,表现得非常英勇,他们宁可面对上司的责难,也不愿意开火和土尔扈特部交战。叶卡捷琳娜临时征调的部队虽然和土尔扈特部交手,造成的死伤并不占东征损失的大头。
真正给土尔扈特人造成损失的敌人是他们的老对头哈萨克人,哈萨克人和卫拉特人的战争持续了两百多年,卫拉特联盟没有解体时,土尔扈特人就经常和准噶尔人联手对抗哈萨克人。准噶尔汗国的战功更让土尔扈特人觉得哈萨克人没啥了不起,他们也可以轻易战胜老对手。这在土尔扈特人的历史上也是常事,土尔扈特人迁徙到伏尔加河时就灭亡了大诺盖汗国。
你们以为民族迁徙是什么?是一派祥和?是所有的沿途民众都像欢迎奥运火炬手和明星一样热情,还提供主动提供食物、进行投喂,卖东西不加价?不会吧,但凡熟悉历史的粉丝都没这么幼稚。世界历史上每一次民族迁徙都充满了流血事件,迁徙就是血与火之歌。
游牧民族的民族迁徙自然也不例外,十万人级别的游牧大军携带的牛、羊、马一天就要吃掉二十平方英里(一平方英里相当于2.5平方公里)以上的青草。草场就那么多,大家手里都没有余粮,遇到携带羊群的同行,游牧民族之间的交流也非常简单直接,谁的拳头大谁就说了算。蒙古全盛时期的西征、东征都会把沿途所有的游牧部落都打得心服口服,然后带着他们加入自己的远征军。土尔扈特人没有老祖宗的威风,也在伏尔加河流域干掉了大诺盖汗国,经常动不动就和诺盖人开打。
草原上的游牧生活绝不浪漫、自由,在风调雨顺的前提下,近3平方公里的草场才能养活100只羊,才能维持一户游牧民保持温饱生活。3万多户土尔扈特人带着上百万(至少是这个数字)的牛羊出现在哈萨克草原,那就必然需要和哈萨克人争夺春季牧场和牛羊,这是冷冰冰的生存之道。
在草原游牧民心中,高山草场就是最好的学区房,土尔扈特人和哈萨克的争斗也就围绕着山区展开。奥琴峡谷就成了土尔扈特人和哈萨克人的必争之地,它位于穆尔贾尔山地区,北边就是咸海(咸海周边有大量水源,锡尔河、阿姆河就注入咸海),是典型的游牧民黄金宝地,也是土尔扈特人东归的必经之路。哈萨克人和土尔扈特人在奥琴峡谷(这个地方绝不是哥萨克大部队可以深入的,哈萨克当时只是表明臣服了沙俄)展开血战,结果是卫拉特人又当了哈萨克人传说中的BOSS,哈萨克人被击败。很多历史小白写土尔扈特东归时,总是把哥萨克、哈萨克傻傻分不清,让叶卡捷琳娜拿走了这份荣耀(或者耻辱)。
哈萨克人虽然战败,却不服气,他们本来处于散装状态,被土尔扈特人击败后依旧有部落、阿依玛克、阿吾勒(村社)等组织,和土尔扈特人展开了游击战。准噶尔人能多次击败哈萨克人,却不能彻底征服哈萨克人,土尔扈特人也没做不到这一点。就在土尔扈特人在哈萨克草原上边游牧,边清剿哈萨克人时,白灾降临了(先锋其实已经到了伊犁河谷),突发性的降温让土尔扈特人损失了过半牲畜,人口自然也损失严重。
土尔扈特人赶到新疆后,还抢夺了吉尔吉斯人的牲畜,爆发了一连串冲突。最后土尔扈特人还爆发了天花瘟疫,人口再次减少。面对部落的窘况,土尔扈特部也就只能乖乖做满清的臣民,乾隆皇帝在达成了政治目标以后,也乐得上演君臣和谐的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