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为何必须先打锦州?

500

作者:寒默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与商务合作,请联系potereio

1948年初,解放战争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

东北地区的解放军今非昔比,控制的区域面积已经占东北总面积的97%,野战部队也已经发展到了12个步兵纵队(相当于军),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另有17个独立师,总共53个师75万人,再加上配合作战的地方部队和民兵,总兵力已经超过100万人,后勤补给和装备,士气等方面也都超过了国民党军。

相比之下,同在东北的国民党军虽然仍有55万之众,但已经被分割包围在沈阳,长春,锦州为中心的三处孤立的据点中。

500

卫立煌

其中,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指挥2个兵团,8个军约30万人防守沈阳,抚顺,本溪,铁岭,新民地区;东北「剿总」副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郑洞国指挥2个军约10万人防守长春;东北「剿总」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指挥4个军约15万人防守锦州,葫芦岛,山海关一线。

面对这样的战场有利态势,东北野战军下一步行动的目标,就成为了国共双方关注的焦点。在当时,基本上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下一步战争会先在长春爆发,而有人认为,我军先迅速攻占锦州,之后对国民党军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意义更重要。

500

东北野战军

可以说,两种意见,理论上都没问题,更不能一刀切的说,谁对谁错,只能说谁的不利因素更多一些,谁的进攻条件更好一些。

先来说说我军打长春的有利因素。此时,我东北野战军主力和后方根据地都在北满,就在长春旁边,攻占长春,风险较低,把握性大,长春的国民党守军只有约10万人,远离关内,孤悬北边,已被我军围困长达5个月之久,补给非常困难,士气也非常低落,尤其是杂牌军曾泽生的第60军,厌战情绪很大,这个军也是后来解放战争中第一个起义的整军编制,当然,这都是后话。

所以,面对这么有利的条件,包括林彪在内的整个东北野战军高级将领都认为,先攻下长春,吃掉这10万人,是最优的进攻方案,对于这一想法,连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一开始也是认同的,起码在与林帅的往来电文中并没有表示出强烈的反对意见。

500

毛泽东和林彪

但是,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眼界不仅局限于东北全局,还得从未来华北战局综合的,慎重的考虑,先打长春本身是没问题,却极有可能产生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一旦攻占长春的战役全面爆发,龟缩在沈阳,乃至锦州的国民党军会不会见势不妙,会迅速,全部的撤退到关内,同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合兵一处,形成新的重兵集团,从而对未来华北战场上的我军形成极为不利的战争态势,搞不好不光影响华北战场战争的成败,还会影响解放全国的进程。

事实证明,解放战争进行3年多来,大部分国民党军打仗水平一般,逃跑的本事绝对一流。长春一开打,只要听闻战局对国民党军不利,其余据点的国民党守军弃城逃跑的可能性极大。如果攻打长春,即使顺利攻占,却造成了其余40多万敌军快速涌向关内,增加未来华北战场上我军的空前压力。

那么,先打锦州呢?相信所有人都明白锦州的战略价值,拿下锦州,就等于切断了华北和东北的陆上交通,等于抄了东北国民党军的后路,他们就成了瓮中之鳖,东北战场的主动权将牢牢的掌握在我东北解放军手中,解决这几十万国民党军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毛主席及中央军委的这一战略意图,作为东北野战军的主帅林彪,心里不是不清楚,可话又说回来,林帅难道没想过先打锦州吗?没想过全歼所有盘踞各个据点的剩下的这几十万国民党军吗?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林彪想过,身边的罗帅,刘亚楼将军也想过。但作为统帅,尤其是林彪作为统帅,其作战风格是深思熟虑,稳扎稳打,从不打无把握之仗,要不不打,要打必雷厉风行,一举攻克。

500

东野炮兵部队

打长春,十拿九稳;打锦州,困难重重,连一半的胜算都没有,换做谁在林帅的位置上,选择都很艰难,打长春,得一座城池,消灭一些敌人,没多大意思,却可能造成未来别的战场我军处于不利的地位;打锦州,困难多,条件差,未必能取胜,搞不好会重蹈46年四平惨败的一幕。

抉择中,林帅犹豫不决,更是与毛主席之间进行了长达半年的「电报大战」,或者说是军事战略战术大讨论才更贴切,两者就具体战役的诸多细节进行了反复磋商,研究和探讨。从辽沈战役的最终成果来看,下定决心,先攻占锦州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非常高明和正确的,况且,先攻打锦州,虽说是一招险棋,但也是一招出其不意的妙棋啊。

当时,在东北的国民党军各个高级将领,谁做梦也没有想到,林帅和他的东北野战军会放着长春这块儿嘴边的肥肉不吃,却舍近求远的去啃锦州这块儿硬骨头。

500

战略上的误判,让很多国民党军将领思想上产生了麻痹和松懈,尤其是锦州守将范汉杰,不仅对蒋介石提醒他,东北野战军可能会进攻锦州的情报毫不重视,而且将夫人,孩子接到了锦州,共享欢乐,这哪里是在打仗?说他在休假还差不多,如此散漫和轻敌,焉能不败?

战后被俘的范汉杰说:「打锦州这一仗,非雄才大略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锦州好比一根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扁担断了」。其实这根被压千斤重的扁担,这根压着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命运的扁担,在锦州战役爆发之前,就已经断了,难道不是吗?

500

东野战士正在攻击锦州

说完了有利因素,再说说先打锦州的不利因素,第一,东北野战军主力及北满根据地距离锦州遥远,攻锦需要长途奔袭,对于当时交通不便,运输车辆缺乏的我东野来说,困难不小即便用铁路输送兵力,要在短时间内把参与攻城的20几万大军,补给,装备运送到锦州城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第二,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国民党军会视而不见吗?一旦探明我军的战略意图,葫芦岛方向的援军,沈阳方向的援军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战场,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如不能成功阻敌援军,阻击防线被突破,攻锦必会失败,甚至是溃败,这种可能性绝非危言耸听。实际上攻锦开始后,敌军拼了命的增援锦州,要不然,也打不出塔山阻击战这么惨烈的战斗。

第三,如果短时间内无法攻克锦州,战事陷入胶着,我军补给线太长,且完全暴露在沈阳守军的眼皮底下,敌军可以随时掐断我军的「生命线」,让我前线大军不战自乱,后果有多严重,大家自行补脑吧。以上几点,还只是主要的不利因素,除此之外,还有我东野善于野战,不善攻坚,而攻打锦州是典型的城市攻坚战,并非我军所长。

另外,锦州城池坚固,城内粮草充足,兵员建制齐全,对我攻城部队更是以逸待劳,种种不利因素才使得林帅迟迟下不了攻锦的决心,要不是后来试打长春受挫,以及毛主席及中央军委的反复催促,帮林彪权衡利弊,林帅是断然下不了攻锦的决心的。

好在后来前线主帅和毛主席及中央军委的意见终于达成了一致,下定决心先攻占锦州,随后各项战前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着。

经过周密的部署和精心的准备,东北野战军于1948年9月12日,打响了攻克锦州的战役,东北野战军下了血本,集中了几乎全部重炮,对锦州城狂轰一个半小时,一举拿下锦州城。

500

我军进入锦州城

从总攻锦州开始,只用了31个小时打下锦州,而后不到20天时间,龟缩在长春,沈阳的国民党军被迅速的,彻底的消灭,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500

解放锦州烈士纪念碑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锦州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辽沈战役胜利的基础,而辽沈战役的胜利更预示了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到来。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