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座高见!”总座的见解为什么高,高在哪里?
国军将领中的狂人很多,但要说狂妄得最出名,大概得数张灵甫。通过这些年来各种影视剧和网络上的果粉吹嘘,张师长已经被吹成了国军战神,抗日名将之类的。一些影视剧里的张灵甫,也是极度狂妄,动辄大放豪言,完全不把解放军放在眼里。其实这不太合乎历史事实,因为张灵甫在解放战争刚一开始,就一直在华东战场与华野作战,也有不少伤亡,所以不可能真狂妄到那个程度。在最后葬身孟良崮之前,他在给别人的信中,就已经流露出极度悲观的情绪。
其实真正狂妄到了在国军将领中名闻全军的,张灵甫还排不上号,和邱清泉比,他只能算是弟弟。当然,确实他也是弟弟。邱清泉生于1902年,比1904年出生的张灵甫大一岁,邱清泉是黄埔二期,而张灵甫是黄埔四期,更是差了两级的学弟。在晋升速度上,张灵甫也远不如邱清泉,抗战开始是邱清泉已经是旅级将领,而张灵甫还在坐牢,出狱之后也是从团长开始起步。
邱清泉黄埔毕业之后,又去德国留学过,回国后很受重用,在教导总队担任参谋长。在南京保卫战中,桂永清等高级将领早都逃走了,作为参谋长的邱清泉仍然在司令部坚持联络部队,希望组织抵抗,或者组织部队突围。当然,南京保卫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输得一塌糊涂,邱清泉没能掌握住部队,最后自己也和中校参谋廖耀湘被困在城中出不去了,只好藏匿民间,等日军屠杀结束之后才伺机逃出城。
之后,杜聿明在组建200师的时候,将邱清泉、廖耀湘等人都延揽到自己麾下,后来军委会又以200师为基础,组建了第五军,杜聿明担任军长,麾下有不少后来著名的将领,除了邱清泉和廖耀湘,还有戴安澜、郑洞国、高吉人、郑庭笈等。但在这些人中,资历最高的杜聿明之下,就是邱清泉和郑洞国了。在远征军惨败回国之后,撤退到缅甸的新38师和新22师组建新一军的时候,原本军委会想任命邱清泉担任军长,但是考虑到他为人桀骜不驯,怕与英国人、美国人相处不好,于是改为郑洞国担任。
抗战结束后,杜聿明率远征军远赴东北,和解放军争夺东北,郑洞国、廖耀湘等人都跟随他到了东北,在杜聿明因为生病去北京做手术期间,其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由郑洞国代理了一段时间。杜聿明后被调离东北,郑洞国则一直留在东北,直到最后在辽沈战役中被手下将领挟持“起义”。第五军则由邱清泉率领,留在华东和中原战场一直作战,组建二兵团的时候,邱清泉升任司令官,直至最后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
正因为这种人事上的关系,导致杜聿明在最后的大决战阶段,不得不担任救火队长的角色。东北情况紧急,将领不服从命令,常公只能抓杜聿明去东北,劝说廖耀湘率兵出辽西去增援锦州,锦州被解放军攻占之后,仍然希望廖耀湘继续西进,和东进兵团会师锦州城下,都是由杜聿明去督促。而在准备徐蚌会战的时候,因为主力是邱清泉的第二兵团,所以也只能让杜聿明去实际负责指挥。
邱清泉最经典的名场面,则是在老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里用德文低声吐槽刘峙的时候,被刘峙发觉了,刘峙问他,雨庵,你说什么?他回答说,我说,总座高见。其实他这时候内心是根本看不起刘峙的,但当刘峙问他的时候,他依然只能说“总座高见”,而没有当场回怼。这就是国军中的上下级关系,还是非常森严的,不能乱。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在组建徐州剿总的时候,刘峙并不是担任剿总司令的首选,首选本应该是白崇禧,只是白崇禧拒绝了,一时找不到其他合适的人,才改为由刘峙担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徐州剿总所辖部队包括第二兵团、第七兵团、十三兵团,都是中央军嫡系,也是这时各个剿总中中央军嫡系部队最为集中的战区,所以要找一个资历上能压得住各个兵团司令的人。
最后为什么会觉得刘峙合适呢?其实还真就是他合适。刘峙是从湖南陆军小学、武昌陆军中学到保定军校这样一路出来的,还参加过二次革命,资历确实比较老,在黄埔军校担任军事教官,之后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组建中央军第一个部队第一军的时候,常公自己担任军长,刘峙就担任下属的师长,而这时候其他的黄埔学生基本上都还是连长、排长之类,刘峙自然比他们资历高多了。到了抗战时期,刘峙担任过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重庆卫戍司令等,到1945年的时候,接替了李宗仁 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刘峙之于邱清泉,不仅是上级长官,而且还有黄埔师生之谊,哪怕这时候邱清泉等人内心都看不起刘峙,认为他是所谓的福将,在表面上也还是必须要保持对他的尊重,毕竟无论是资历还是其它方面,刘峙都比邱清泉高一大截。也是因此,即便是违心,刘峙说什么的时候,邱清泉也只能说“总座高见”,而不能当面硬怼。至于电视剧《大决战》里黄埔一期生杜聿明手指着卫立煌的鼻子、叫着他的名字当面怒斥的场面,也就是只有高导才能想出来的剧情了,真实历史中,杜聿明绝无这个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