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和美国走向对抗的内在原因-谁丢掉俄罗斯之二
1999年八月到九月间,车臣独立势力首领巴萨耶夫率军入侵临近的达吉斯坦,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在10月1日宣布俄军地面部队攻入车臣。2000年元旦,刚成为代总统的普京御驾亲征,坐上苏-27战斗机,视察车臣战况。
俄军充分吸取了第一次车臣战争教训,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略,逐步完成对格罗兹尼的包围,最终在2月2日彻底占领格罗兹尼。
第二次车臣战争的胜利,精明强干的普京为自己树立了俄罗斯救星的形象,这为他上台执掌俄罗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即普京发表了他的第一次总统国情咨文, “俄罗斯,建立高效国家之路” ,在这个国情咨文中普京提出了强国富民、建设强大俄罗斯的执政纲领。
然而2000年上任之初的普京仍然面临艰巨的挑战。对普京而言迫在眉睫的是如何掌控国家的经济主导权。按照西方的说法,普京以国家资本主义的理念治理俄罗斯。普京自己曾说“不怀念苏联的人是没有良心的人。希望恢复苏联的人是没有头脑的人” 。显然,普京不想恢复苏联模式,但普京也没有对苏联时期全面否定。这既体现了普京对新自由主义的不屑,又显示出普京心目中的经济模式必须允许国家高度控制,必须为他的强国和富民战略服务。
普京提倡的国家主导型经济,或者说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和当时控制俄罗斯经济的寡头们水火不相容,双方冲突不可避免。当时俄罗斯发生了库尔斯克核潜艇沉没的事故,七大寡头揪住这件事,动用他们控制的媒体向普京追责。但很快普金就以税务检查和侵吞国家财产的名义向这些寡头发起致命反击。
虽然7大寡头控制了俄罗斯经济和新闻舆论,但他们根基不牢固,俄罗斯军队和国安系统并不买他们的账,老百姓更是把他们比喻为窃国大盗。
当普京动用国家机器加以围剿时,七大寡头显得极其脆弱,不堪一击。古辛斯基先被关押,保释后逃往以色列。别列佐夫斯基逃到英国, 2013年被发现在浴室上吊自杀,蹊跷的是上吊前多处肋骨骨折。霍多尔科夫斯基,先被关押,后被释放,现流亡国外。斯摩棱斯基也逃亡海外。马尔金被迫出售所有资产,靠一家赌场维持生计。维诺格拉多夫破产。七大寡头仅仅留下弗里德曼一人。
普金收拾了寡头,收缴了不少资产扩充国有企业。2009年俄罗斯国有经济比重从1997年的30%大幅回升至67%。俄罗斯政府在能源、军工、飞机、汽车、造船、 核能、银行、重型机械、矿产开采、海洋和航空运输等每个重要战略领域都建立起了大型国有控股公司。
然而按照西方的说法,普金只是把资产从敌对的寡头转手到自己信任的另一个小圈子。但无论如何,普京做到了对国民经济的控制。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使得俄罗斯的关键产业在大局上与普金的强国和富民战略保持一致。普京接着实施税收改革,加强国家税收能力,对银行体系进行大规模重组,加强俄罗斯联邦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加大对医疗、教育、住房和农业四大国家优先项目的投资,推动公务员制度改革,开展反腐,提高政府效率。
这些改革使得俄罗斯国家和老百姓在随之而来的国际油价上涨红利中分得了很大的一块,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大部分落入寡头的口袋,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流向海外。
1998-2008年间,国际油价几乎上涨了8 倍,从年均每桶13美元增至97 美元,石油出口使得俄罗斯不仅偿还了外债还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1999-2008年俄罗斯GDP连续10年保持平均7% 的快速增长,超过世界平均增速。2007年俄罗斯成为全球十大经济体之一。俄罗斯的贫困人口从 2000年的 29% 降至 2009 年的11%。居民月平均收入从 1999年的70 美元增至2009 年的530美元,人均 GDP增长了1 倍。傲人的成绩使普京成为俄罗斯的大英雄。
然而复苏并不能遮盖俄罗斯经济的弱点。俄罗斯经济具有明显的资源型特点,制造业不断萎缩。2000-2015 年期间俄罗斯是全球唯一一个制造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国家。德勤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国家排名,俄罗斯从2010 年的第20 位降至 2016 年的第32位。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构成俄罗斯的经济和政治稳定的锚。一旦国际市场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因为供需和国际地缘政治重大事变而下跌,都会影响俄罗斯整体的经济情况和政治稳定。2008年12月到2009年2月,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国际油价暴跌至每桶40美元,这导致2009 年俄罗斯出口和进口分别萎缩 35.7% 和 34.3%,俄罗斯资本净流出达到 一千多亿美元。
2014年6月国际石油价格再次大幅下跌30%,俄罗斯损失近1000亿美元。油价的暴跌还伴随俄罗斯卢布汇率和俄罗斯股市的暴 跌。随着经济的起伏,俄罗斯民众工资的增长势头在2008年后逐渐放缓,反普京的反对派也开始活跃。
显然摆脱过分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是俄罗斯长治久安的关键。普京在2012年就提出建设创新型经济的计划,争取在2020年大幅改善俄罗斯的经济结构。然而俄罗斯的经济转型成效并不大,公认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原因是1990年代俄罗斯休克疗法对俄罗斯制造业的破坏程度太严重。1998 年俄罗斯制造业的规模只有 1991 年的 一半;其中,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业只有 1991年的41%,而轻工业衰退最严重,1998 年只有 1991 年的 14%。
第二个原因和第一个原因有直接关系,因为1990年代的混乱,俄罗斯错失了利用全球化把俄罗斯经济和全球产业链结合起来的机会。俄罗斯汽车,电子,家用电器彻底落伍。更关键的是全球化使得东亚,北美和西欧联系紧密,而俄罗斯制造业事实上被排斥在这个世界主要产业链之外。
被排斥于全球产业链之外是俄罗斯人的最痛。当初叶利钦搞休克疗法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融入西方主导的全球产业链,从而切断他统治下的新俄罗斯与苏联的关系,开创一个叶利钦新时代。叶利钦还向北约暗示俄罗斯愿意加入北约。
但休克疗法的基因是默认美国处于世界排序的最顶端,默认美国金融资本对世界的主导权。这种主导首先体现在美国对全球粮食,石油和高科技的控制力。休克疗法可以帮助波兰这样的中等国家,但肯定帮不了俄罗斯这样的大型国家。实践证明休克疗法对俄罗斯原来经济基础的垮塌毫无顾忌。对西方而言,休克疗法即便成功,也不过是把俄罗斯经济搞成西方的附庸和原材料供应基地,而休克疗法的失败对西方也不是坏事,西方可以少了一个对手。
然而休克疗法的失败对西方也是一个重大失败。美国和叶利钦等设计的将俄罗斯融入西方的计划破灭,而美国也没有能力再次实行二战结束时的马歇尔计划救援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失败激发起俄罗斯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高涨更是大部分西方所谓的“战略家”始料未及的。面对俄罗斯1990年代的混乱以及俄罗斯不会成为美国小跟班的现实,美国克林顿政府在1996年决定推行北约东扩的政策,实行对俄罗斯战略空间的压制。美国对俄罗斯的压制不仅体现在北约东扩,还体现在煽动支持东欧和中东国家的颜色革命,削弱俄罗斯在中东和东欧的影响力。
美国的这种立场和普京重建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既定战略是直接对立的。作为反制以及维护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利益,俄罗斯必然加紧经略叙利亚,暗中支持伊朗,防止美国全面控制全球石油市场的供需和价格。为了和美国对抗,俄罗斯必须向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增加投资,必须增加军费;普京为了俄罗斯内部政治稳定,在劳动生产率没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扩大社会福利,又增加了俄罗斯财政负担。俄罗斯在经济转型上的投资相应减少,这是俄罗斯经济转型迟缓的第三个原因。
总之俄美双方的战略决策注定双方走向对抗。关于这一点,美国政治家和外交家早有预见。早在199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给时任总统老布什写信,要求老布什拟定类似于马歇尔计划的救援方案支持叶利钦。否则,尼克松写道:美国有 “胜利已经在握之时被击败的危险” 。(risk snatching defeat from the jaws of victory)
尼克松继续写道:“1950 年代的热点问题是‘谁失去了中国?’,如果叶利钦倒台,‘谁失去了俄罗斯?’将是1990 年代一个更沉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