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人口净增48万意味着什么?

出品©一笔封禅
作者@何鲸洛
1月17日。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97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突破了1.2万美元。
同一天。
国家统计局发布 2021 年我国人口变化情况,数据显示,2021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260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48 万人。
其中人口出生率为 7.52 ‰;死亡人口 1014 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7.18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0.34 ‰。
65 岁及以上人口 20056 万人,再次增加。

①去年净增人口48万背后?▽
2021年5月11日。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出炉。
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
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11月20日。
国家统计局官网发布了《中国统计年鉴2021》。
中国 2020 年的生育率显示每名妇女仅生育 1.3 个孩子,出生率降至每千人 8.52 个孩子的历史最低水平。
2022年1月17日。
国家统计局2021年全国岁末人口统计就再登热搜。
老龄化进一步增加。
性别比例稍有缓解。

其中。
男性人口在40年来首次下降。

统计年鉴显示:
1970 年前后,我国每年人口增长约 2000 万人;
1974 年到 1999 年,我国人口增长在 1000 万 -1800 万人之间;
2000 年到 2018 年,每年人口增长仍然在500 万以上;
不过。
2019 年,我国人口增长跌穿 500 万大关。
2020 年,人口净增更是一度腰斩。
2021 年,人口净增已经跌到了脚脖子处。

不可否认。
2019年后因为疫情和世界经济等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但我们也要看到:
2020年。
中国1.3的生育率已经低于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 1.34,后者几十年来一直在与人口老龄化和萎缩作斗争。
新加坡虽然一直在努力提高其出生率,向生育第一个或第二个孩子的夫妇提供 8000 新元的现金礼物,每增加一个孩子再提供 10000 新元,但其生育率也才1.1。
而韩国。
生育率仅为0.84。
当年出生人口数为27.5815万人,而录得的死亡人口数为30.7764万人,首次出现了“人口死亡交叉”。
而我们现在不就在走韩国、新加坡和日本的路么?
②从梁建章、任泽平到赵燕菁?▽
2021年5月。
梁建章曾建议生一个孩子奖励100万。
6月。
梁建章建议高房价地区三胎买房半价。
10月。
梁建章在生一个孩子奖励100万之后,开始加码,建议允许单身女性冻卵,北欧的非婚生育,用GDP的2%~10%鼓励生育……
12月。
梁建章表示,我们应该刻不容缓地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

2021年4月。
任泽平就在微信公众号“泽平宏观”上,发了一篇文章《任泽平:晚婚不婚严重拖累国家财政》。
8月。
任泽平又表示:
国内放开生育已经晚了5年了,建议一线城市生三孩,每人每月奖励3000-5000元的现金!
12月。
任泽平在微博上做了一轮“生育率低于日本”的投票之后,携育娲人口智库,又表示《建立“鼓励生育基金”刻不容缓,扭转“低生育率陷阱”》,建立“鼓励生育基金”。
2022年1月8日。
任泽平公开呼吁央行多印2万亿,鼓励生娃。

2021年8月。
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就曾表示过,“生孩子要与资本挂钩”。

2022年1月14日。
赵燕菁重申了这一建议。
从梁建章、任泽平到赵燕菁。
如果说梁建章的建议是“以资本为主”,任泽平的建议是“重资本轻政策”,那么赵燕菁的政策就是“重资本也重政策”。
梁建章的建议简单粗暴,但是缺乏长期可行性。
任泽平的建议金钱至上,多出来的2万亿不过是对市场和未来的透支。
赵燕菁的建议政策先行。
如果说印钱生娃还只是在生孩子的源头“奖励”那些“不敢生”的人。
生孩子与资本挂钩就是在生孩子的终端“惩罚”那些“不敢不生”的人。
但是这些方法到最后。
不过是西医式的“饮鸩止渴”。
③生孩子这件事?▽
2011年11月。
我国开始实施双独二孩政策。
2013年12月。
我国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
2015年10月。
我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2021年6月。
我国开始放开全面三胎政策。

二孩政策已经实施了十年,现在完全放开。
但是人口净增也只有48万。
这说明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我们人口红利的消失、老龄化加剧,出生率下滑,都比预计中的更猛更狠。
直到现在全面放开三胎。
因为年轻人的就业问题、结婚意愿、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以及新生儿的养育成本等问题,一胎尚且都成问题。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考虑:
随着60年代那一波婴儿潮慢慢逼近中国人均77.3的寿命,未来十多年来很可能会迎来死亡高峰期。
到时候就算人口依旧保持每年1000万以上的增长。
人口可能还会下降。

归根结底:
生孩子这件事?
最重要的不是发钱、也不是政策、这些只治标不治本。
生孩子需要的是一个适合生孩子的环境。

最后。
我们再聊几句。
生孩子这件事最后还是要回到问题的源头,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已经改变。
不恋爱?
无法进入婚姻市场?
哪来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