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一带一路”是如何突破G7重围的?

摘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冠疫情的冲击伴随着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在美国提出全球基建计划后,“一带一路”倡议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方面均呈现逆势前行态势。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新篇章已经开启,为高质量稳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高水平对外开放“双循环”新格局,继续深化协同发展、重点推进各项合作、切实加强国际传播。

关键词:“一带一路”;“十四五” 规划;高质量发展;新冠疫情

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加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同时,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依然盛行,国际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疫情限制了多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均受到一定冲击,导致2020年世界主要经济体GDP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 (图1)。2021年,在部分国家和地区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复苏轨道,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逐步恢复,在 “十四五”开局之年和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鉴于目前世界疫情的不确定性,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同样需要应对疫情等风险挑战 (图2)。

500

500

一、总结疫情期经验,“一带一路” 倡议实现突围前行

(一)政策沟通:“朋友圈” 不断扩容

从 “一带一路” 倡议相关文件签署的情况来看, 我国已经与全球大部分国家在诸多领域开展合作。截至2021年7月,我国先后与14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 206份共建  “一带一路” 合作文件。这说明  “一带一路” 倡议得到了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积极响应, “一带一路” 成员国参与热情高、合作范围广。作为该倡议的发起国,我国接下来应该深化政策吸引力,继续加大对 “一带一路” 倡议的优化和宣传,做强、做实、做细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

在美国联合G7国家试图抗衡 “一带一路” 倡议之时, 支持 “一带一路” 的国家仍未见明显减少。2021年6月11-13日,在英国康沃尔郡举行的G7峰会上, 美国推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以  “重建更美好世界” (Build Back Better World, B3W)联合盟友围堵  “一带一路” 倡议。2021年6月23日, 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主持召开了  “一带一路” 高级别会议,与29个国家共同发起了  “一带一路” 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和 “一带一路” 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联合国秘书处将上述两倡议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议题14“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有关领域主要会议和成果后续落实” 和议题131“全球卫生与外交政策” 下作为联大正式文件散发。可见, “一带一路” 及相关倡议也得到了联合国的支持。

在顶层设计方面, “一带一路” 倡议再次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这在 “十四五” 规划文件中也有明确体现。如 “十四五” 规划在第四十一章就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做了具体阐释和要求, 确立了 “十四五” 期间  “一带一路” 将以  “高质量发展” 为总基调,这表明 “十四五” 规划融入了第二届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与白皮书 《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的相关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 规划还首次提出了加强  “一带一路” 沿线安全保障的要求。这表明 “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愈发重视沿线的地缘政治风险,要全方位增强 “一带一路” 发展中的安全性。

在高层引领方面,中国国家领导人强调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高质量发展。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以  “世界大变局:共襄全球治理盛举, 合奏‘一带一路’强音” 为主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年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上指出,“一带一路”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 追求的是发展,崇尚的是共赢,传递的是希望。我们将同各方继续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 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绿色、廉洁理念, 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我们将建设更紧密的卫生合作伙伴关系,更紧密的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更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更紧密的开放包容伙伴关系,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二)设施联通:加强互联互通,中欧班列架起国际合作生命线

在疫情期间,设施联通并没有因疫情而停滞, 很多标志性项目在此期间顺利完工,助力互联互通,进而促进了 “一带一路” 沿线经济复苏。在过去的一年里, 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是 “一带一路” 完工的项目地理范围之广、社会经济价值之大让人叹为观止,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中国用实际行动落实了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第一,中欧地区产业链 “大动脉” 形成, 中欧班列成为国际贸易 “生命通道”。

从中欧班列的总量和中欧铁路覆盖的国家范围来看, 是当之无愧的中欧地区产业链“大动脉”。据国家铁路集团的数据,截至2021年上半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超过4万列,通达欧洲大陆23个国家的168座城市, 正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和物流运输大通道 (图3)。依托中欧班列,我国以铁路运输方式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进出口突破2000亿元, 增长幅度均高于水运、公路和空运, 中欧班列不仅打通了国际通道,也促进了国内外区域合作。

500

中欧班列不仅是设施联通的贸易通道, 更是疫情期间民生保障的 “生命通道”。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多国的海运、空运受阻, 中欧班列在疫情期间充分发挥铁路的优势,承接海运、空运转移的货物特别是防疫物资, 开行量和运输量均 “逆势增长”,成为  “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标志性成果。2020年, 中欧班列开行达1.24万列,首次单年开行超过1万列,同比增长50%, 运送集装箱113.5万标箱, 同比增长56%,往返综合重箱率达到98%。2021年上半年,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377列、发送70.7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43%和52%,综合重箱率达98%。疫情期间中欧班列运送医疗物资939万件合7.6万吨,大力支持了  “一带一路” 相关国家疫情防控和医疗救助等工作。同时,海外合作伙伴从中欧班列中直接受益。自2014年从中国义乌到西班牙马德里的中欧班列  (“义新欧”) 正式投入运营以来,西班牙也积极参与到沿线贸易中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 中西两国又开启了8条直航线路,为人员往来提供便利。西班牙共产党阿根廷分部书记胡安·洛佩斯·帕恩斯称,西班牙已经成为 “一带一路” 倡议的受益者。

第二, “一带一路” 南向通道进展顺利。以中老经济走廊为例, 中老高速于2020年底通车,中老铁路也有望在2021年底通车。中老铁路和中老高速都是  “一带一路” 倡议和老挝 “变陆锁国为陆联国” 战略对接的标志性项目。两个项目的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企业顺利  “走出去”,在服务我国经济内外循环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技术和标准逐步 “走出去”。以前中国项目的主要优势在于建设,现在,中国的技术和标准也随着项目的实施全链条   “走出去”。如中老铁路的工程技术建设就全部采用中国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也成为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生产链走出国门的  “第一单”。2021年8月9日,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 《中国  “一带一路” 贸易投资发展报告2021》中提到, “一带一路” 对外承包工程将向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转型,鼓励将工程建设进行前后的投资和运营延伸。同时, 在  “一带一路” 倡议中, 我国企业也通过跟国际知名的设计或咨询公司开展三方合作, 提高设计咨询能力, 进一步助推我国企业在对外承包价值链上的提升。

第四,新基建为数字丝绸之路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编制的 《GT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与 “一带一路” 比较与中国对策》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5月, 一条连接中东和非洲大陆的海底电缆2Africa开始建设。该电缆由中国移动国际有限公司、脸书、埃及电信、南非电信运营商、沙特电信公 司、法国电信运营商合作铺设。此电缆项目建成后, 将极大提升非洲大陆和中东的连通性,并数字化连接非洲与亚洲。到目前为止, 在重大通信项目的建设中, 中国已经完成了与周边12国连接的跨境陆地光缆系统、4条国际海底光缆和中国援非 “万村通” 尼日利亚项目,为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数字通信线路贯通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工作。

(三) 贸易畅通:跨境电商、投资逆势增长,拉动世界经济增长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球贸易正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但也呈现出新形势和新趋势。一是全球跨境投资大幅下滑, 贸易萎缩。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  《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规模约为8590亿美元,同比下滑42%。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的全球贸易额也在2020年萎缩约9%。各国在疫情期间的 “封锁” 措施使得国际贸易往来减少, 投资项目进程放缓。同时,跨国企业也受到全球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影响, 开始重新评估新项目的投资。

二是  “一带一路” 沿线的投资  “逆势增长” 明显。2020年, 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01.5亿美元, 同比下降0.4%。相比较而言, 我国企业对  “一带一路”沿线58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总计177.9亿美元, 同比增长18.3%,占同期总额的16.2%,较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414.6亿美元, 完成营业额911.2亿美元, 分别占同期总额的55.4%和58.4%。

三是  “一带一路” 国家间贸易往来越发密切。2020 年, 我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合计9.4万亿元。2021年上半年, 我国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进出口5.35万亿元,同比增长27.5%,较同期增速高出0.4个百分点,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9.6%。其中,出口3万亿元,增长29.1%;进口2.3万亿元, 增长25.6%。

500

四是东南亚成为  “一带一路” 沿线海外投资并购  “新高地”。东盟对于数字基础设施和高科技产品的需求强劲, 并且有政策支持, 给我国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2020年底,大华银行与香港科技大学新兴市场研究所发布的  《“一带一路” 在东盟》显示,在 “一带一路” 倡议带动下, 中国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投资力量。自 “一带一路” 倡议实施以来,我国对东南亚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  (FDI) 增长了85%。东南亚在中国对  “一带一路” 国家和地区FDI中占比44%,且大多数FDI为新设投资或新项目投资。该报告还认为, 我国对东盟投资迅猛的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东盟对于数字产业的需求。一方面, 当地政府将投资电信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视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另一方面, 当地企业和消费者对智能手机、在线服务、娱乐和其他高科技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

同时,并购成为 “一带一路” 沿线投资的重要方式。从全球区域分布来看,2020年安永分析发布的 《2020年全年中国海外投资概览》报告指出,亚洲宣布的海外并购数量占比达四成,同比增加4.3%, 成为唯一获得正增长的地区。疫情期间,各国经济下行压力增高, 因此, 部分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在招商引资方面不断加大力度,越南、俄罗斯、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等国受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在外国直接投资政策上给予了更多支持。对我国来说, 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下降,资源禀赋优势并不突出, 因此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优势互补相对明显。所以说,国内外资源优势互补和产业链布局调整, 有望成为   “一带一路” 沿线中国企业并购的动力源之一。

五是跨境电商在疫情中表现出逆势增长。新冠疫情在改变人们消费习惯的同时, 也改变着跨境贸易的方式。随着我国跨境电商示范园区不断扩围, 跨境电商配套政策有效支持跨境电商贸易的更快增长。据中国海关初步统计,2020年, 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69万亿元, 增长31.1%, 其中出口1.12万亿元, 增长40.1%, 进口0.57万亿元,增长16.5%,跨境电商已成为中国  “稳外贸” 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我国不仅在国内加大了对跨境电商试点等政策支持力度, 而且在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中也重视发挥跨境电商的独特优势, 跨境电商国际合作方面出现多点开花的良好前景。截至2020年底, 我国已经在世界贸易组织、G20、APEC等多边场合,提出跨境电商的  “中国方案”, 并与22个国家签署电子商务合作备忘录。所以说,在疫情期间,跨境电商在危机中调整经营策略, 在2020年里贸易额大幅提高,甚至在2020年的前三季度就已经超过2019年, 跨境电商的  “中国方案” 和  “中国制造” 也逐渐被世界多国所认可。

六是中国与东盟助力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经过多年发展, 中国东盟首次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第十七届  “中国-东盟” 博览会以  “共建  ‘一带一路’, 共兴数字经济” 为主题,再次明确了东盟将继续深化中国- 东盟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东盟在

《〈东盟数字一体化框架〉行动计划2019-2025》中,把 “无缝贸易” 视为其首要任务,而  “全地区宽带基础设施覆盖” 视为其在2019-2025年期间的待完成的重要事项。这两项重要的任务已经写入东盟的行动计划。此外, 按照东盟的安排, 泰国也将成为东盟的数字中心, 目前, 泰国表示其已准备好利用5G技术促进东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并接纳由华为建设的5G生态系统创新中心。

七是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的框架下, 逐步推动国际规则的制定。“一带一路” 倡议和RCEP的重叠区域主要是东盟。我国历来视东盟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将其视为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 的重要合作伙伴。以东盟为核心的全球最大自贸协定RCEP正式签署, 意味着全球约29.7% 的人口, 超过25万亿美元的GDP,将在RCEP协定下从事贸易活动。一方面,签署像RCEP这种多边的自贸协定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RCEP也将加速区域内的资金流动和要素聚集, 推进和保障人民币国际化顺利实施的同时, 也会在RCEP、“一带一路” 等国际合作平台中帮助制定、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多边金融规则。


(四) 资金融通:互利共赢的国际金融合作不断深化

第一,多边金融政策支持  “朋友圈” 扩大。中国财政部与26国财政部于2017年核准了   《“一带一路” 融资指导原则》,其内容包括认识到良好的融资体系和融资环境离不开沿线国家政府强有力的支持,鼓励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建立共同平台, 支持金融资源服务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等15项融资指导原则。截至 2020年11月底,已有包括中国、新加坡、沙特阿拉伯在内的29个国家核准了上述指导原则。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顺应了国际市场需求。在国际市场需求的推动下, 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积极进展,在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呈现了两个新特点:一是2020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的增长非常迅速。2020年前三季度金额已超2019年全年, 达到20多万亿元。二是人民币计价影响力不断扩大。2020年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又增添了两种期货,即低硫燃料油期货和国际铜期货, 使得国际化期货品种上升至6个。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 人民币国际化还能取得积极进展, 足以说明人民币国际化是国际市场的客观需求。

第三,创新国际投融资方式,“一带一路” 倡议专项资金规模发展迅猛。在疫情前,国际化的  “一带一路” 专项投资基金有30只, 合计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人民币。在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方面, 不仅有国际上的多边开发金融机构的支持, 国内还有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国有及民营银行的共同参与。在3500亿美元的贷款当中,中国进出口银行约为1400亿美元, 占比40%, 其次是国家开发银行,占比31.5%,丝路基金和亚投行占比分别为3.2% 和2.3%。因此,专项资金虽规模较大,但创新性的融资方式仍需加强。

第四,多边金融性机构亚投行稳固并引领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近年来, 亚投行成员国数量稳步提升, 从2019年到2020年, 亚投行成员国增加了克罗地亚、塞内加尔、利比里亚,成员国扩容到103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 亚投行成立了应急基金,为成员国的紧急公共卫生需求提供资金支持。应急基金用于支持成员国克服疫情带来的紧急经济、财政和公共卫生压力, 惠及越南、格鲁吉亚、巴基斯坦、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19个国家,应急基金也从初始额度的100亿美元追加至130亿美元。目前已获批27个项目, 总金额已超过70亿美元。由此可见, 由资金融通引导的 “一带一路” 医疗、应急等民心相通领域的合作, 不仅扩大了自己的 “朋友圈”,而且还为人民币的国际化铺平了道路。亚投行引领  “一带一路” 绿色发展, “绿色” 是亚投行三个核心理念之一,而由绿色理念引申的绿色基础设施在亚投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亚投行2021-2030年四大发展战略之首。亚投行联合2020年联合发布的  《气候变化投资框架》,强调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并对   《巴黎协定》的三个目标做出系统、直接的回应, 即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促进转型提升经济韧性。此外,在2020年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年会上,亚投行行长金立群也明确表示,亚投行不会投资任何煤炭火电和涉媒项目。这也充分说明亚投行、 “一带一路” 倡议不仅在经济上逆势增长,还积极引领、推动全球的环保事业。

(五) 民心相通: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第一,数字丝绸之路在疫情期间发展迅速。在2020年举办的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上,我国和25个国家的外长或部长级官员及联合国、世卫组织负责人共同发表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联合声明》,明确了  “在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 各国需要加强在数字经济、医疗产业和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并在电子商务、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借鉴国际良好实践并缩小数字鸿沟”。该声明进一步明确了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将成为  “一带一路” 新的合作亮点, 这也是2020年达成有关  “一带一路” 倡议的重要共识之一。

第二,健康丝绸之路为生命护航。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 在疫情暴发前后,我国在国际交往中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积极构建   “一带一路” 区域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国际抗疫合作中, 更加印证了我国始终秉持  “一带一路” 区域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具体而言, 一是我国积极探索建立联防联控机制,提供抗疫援助。当一些国家因疫情遭遇困境时, 我国克服自身困难,支持多国抗疫。二是使疫苗成为公共产品, 努力推进疫苗在全球范围内公平分配。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宣布, 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 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 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截至2021年7月, 我国已经或正在向53个国家提供新冠疫苗援助,向27个国家出口疫苗,中国疫苗的有效性和可及性深受多国人民广泛好评。

500

二、“一带一路” 倡议发展的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

(一)“十四五” 时期,“一带一路” 倡议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带一路” 倡议从一开始的  “大写意”,到现在的  “工笔画”,是一个在宏观图谱上精雕细琢,聚焦重点,深耕细作的高质量发展过程。2021年是  “十四五” 开局之年,“一带一路” 建设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2.0时代。未来五年,作为中国发展的纲领性政策文件,“十四五” 规划确定了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的总基调。相比 “十三五” 规划的要求,2021-2025年期间  “一带一路” 将呈现怎样的发展前景?

中国需要为此做些什么?我们需要对此做出相应的分析与研判。

1.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十四五” 规划加强“ 一带一路” 倡议和政策对接, 创新对接方式, 推进已签署文件落实见效, 拓展规则对接领域, 促进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同区域和国际发展议程有效对接、协同增效。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目标融入项目建设全过程,同时还要深化经贸投资务实合作, 推动与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贸易投资合作优化升级,并继续架设文明互学互鉴桥梁, 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人文合作。

2. “一带一路” 共建内涵更加丰富。“十四五” 规划指出,推进实施共建  “一带一路”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接下来, 我们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合作、野生动物保护、荒漠化防治等交流合作, 推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积极与共建 “一带一路” 国家开展医疗卫生和传染病防控合作, 建设健康丝绸之路。可见,“一带一路” 已经在贸易属性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字属性、绿色属性和健康属性等内涵。

3. “一带一路” 全立体化的构想。“十四五” 规划强调  “推动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联通”,多维立体的联通能够更加全面地实现互联互通,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与 “十三五” 相比,全立体化构想中的 “天” 在 “十四五” 规划中首次出现。“十四五” 规划里的 “天” 包括通常意义的航空运输, 也包括航天卫星领域的空间信息走廊建设,所以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一带一路” 也应包括天基丝绸之路的建设。

4. “一带一路” 安全保障的思维。在  “十三五” 规划中, 供应链方面主要涉及供应链的各类创新以及加快构建绿色供应链产业体系, 而   “十四五” 规划则首次提出要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 这也是为了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而做出的重要制度安排。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一带一路” 的安全保障思维,不仅包括传统安全,还应包括健康卫生安全, 更应该包括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内容, 才能加强项目安全保障,提升抗风险能力。

(二)“十四五” 时期,“一带一路” 协同发展新理念

1. 各部门、各地方之间的 “一带一路” 政策协同

一是各部委之间的 “一带一路” 政策协同。近期 “一带一路” 所涉及的职能部门陆续发布了  “十四五” 时期  “一带一路” 建设文件。如2021年6月, 商务部印发

《“十四五” 商务发展规划》,其第九章指导深化   “一带一路” 经贸合作向高价值、规则制定和数字化方向发展。2021年7月,文旅部印发了  《“十四五”“一带一路” 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其对  “十四五” 期间  “一带一路” 文化和旅游交流与合作工作进行总体设计和任务谋划, 部署了三大任务、十二个专栏, 成为未来五年推进“一带一路” 文化和旅游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纲要指南。各部委之间需协调协同, 将“一带一路” 建设政策高质量实施,海关总署也在同月公布了 《“十四五” 海关发展规划》,对海关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做出明确要求。

二是中央与地方、各地区之间的政策协同。2021年上半年, 多个省市区从自身的特点出发积极推进  “一带一路” 高质量建设。如福建积极推进  “丝路电商”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和中国- 印尼 “两国双园” 项目建设。广西开辟了 “南宁- 西安 (新筑) -努尔苏丹” 的新线路等。多个省市区都在充分发掘自身优势, 努力实现资源互补,共享 “一带一路” 发展机遇。

2. 周边、区域与全球之间的协同发展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高度依赖稳定、畅通的运输线, 一是确保 “一带一路” 运输线路的畅通无阻, 完善运输线关键节点;二是确保   “一带一路” 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开放、稳定;三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稳固   “一带一路” 运输线畅通,完善运输线节点。如借助中欧班列发展良好的势头, 完善运输线中一些重要节点,比如加快沿线节点海外仓的建设、加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密切合作、中 欧班列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等。

3. 国内与国外、进口与出口协同发展

坚持市场为主导,高效加强 “一带一路” 商业的可持续性。“十四五” 规划明确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优势是国内大市场, 国内庞大的供需市场是我国对外交往、对外合作的基础和优势。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 我国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并未发生转变。

4. 单线程与平台之间的协同发展

“一带一路” 是双向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其中还应包括国际合作平台的搭建与建设。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就是推动进口和外商投资的重要平台。首先, 进博会作为中国首创的开放平台,是推动进出口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据统计, 从2018年到2020年,三届进博会累计促成2016亿美元的贸易。所以, 在促进贸易方面, 进博会是连接双循环、推动进出口协同发展的重要桥梁。其次, 进博会起到了推动“展品变商品” “展商变投资商” 的重要作用。进博会是外商了解中国市场的窗口, 推动了外商投资中国的热情。因此,进博会除了起到了一般意义上促进贸易的作用, 还吸引了一些外国投资方、外国企业留在中国, 从为了中国市场而制造产品到设立地区总部在中国研发,大力助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三)“十四五” 时期,“一带一路” 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  “双循环” 新格局

1. 发挥国内大市场的积极作用,将 “一带一路” 与 “双循环” 有机结合

正确处理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 与  “双循环” 的关系。我们要明确  “一带一路” 与双循环的思想理念、目标方向是一致的, “一带一路” 与双循环是一体两翼, 同频共振。“一带一路” 是实现双循环的重要路径,而双循环以国内大市场为内在驱动力,“一带一路” 以互联互通为外在驱动力。要继续强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   “一带一路” 合作重点, 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过程中, 不断贯彻落实。从国内看,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 有助于构建现代经济体系, 构建双

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4亿中产阶级、14亿人口建设全球最大消费市场,这是我国建设经济强国的根本依靠。以   “一带一路” 为抓手, 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增强企业创造力与市场活力,构建内外统一大市场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从国际看,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 有助于构建新型全球化,推进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建设。“一带一路” 有助于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特别是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与人文交流, 推动我国进一步开放与实现双循环。而通过国际国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 则有利于我国布局现代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将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向为智造业大国。

2. 加强  “一带一路” 核心区的建设, 加强周边地区的开放力度。“十四五” 规划指出推进福建、新疆建设 “一带一路” 核心区。将新疆和福建分别定位为 “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即  “一带” 和  “一路” 的核心枢纽。2020年,作为中欧班列开行的重要通道, 新疆进出境中欧班列突破9600列, 占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的将近80%。虽然疫情凸显了陆运的重要性, 但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在 “十四五” 期间,需要进一步彰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是“ 一带一路” 倡议的海上之翼, 不仅传承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人民互惠互利、和睦友好的交往理念,而且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古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其他国家经贸往来及人文交流的海上通道,由东线与南线两条航线组成, 以从广州和泉州出发的南海航线为主。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继承发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带动东盟, 进而连接南亚与中东,以非洲、拉美与欧洲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终点。其中,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核心区福建成为合作战略支点。2015年3月, 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 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支持福建建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核心区。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 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在新时代,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肩负新使命。作为民心相通的特殊纽带, 福建新老华侨联系紧密,扎根融入海外当地社会的同时, 乡土意识独特, 成为   “一带一路” 民心相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   “一带一路” 建设中发挥着示范作用。作为蓝色经济的重要载体,福建海产品出口创汇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与东盟的海产品交易所的合作卓有成效,成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门户。

3. 强化制度型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RCEP落地生效和CAI的推进, 以及积极加入CPTPP等重要区域贸易和投资的制度安排,强化 “一带一路” 在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的开放制度引领、区域贸易协定安排、规则标准制定及制度红利释放。“十四五” 规划指出, 我国不仅仅是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参与者, 而且还要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有所贡献。“优化自由贸易区布局, 推动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 实施”,“提升自由贸易区建设水平, 积极考虑加入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推动商签更多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

第一,加速RCEP落地生效,促进中国东盟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以东盟为主导的RCEP落地生效将极大推动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 为促进地区的发展繁荣增添新动能, 为世界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贡献新力量。RCEP的生效将极大降低区域内贸易关税,给各国带来自由贸易和扩大开放与互联互通的红利。依托九成以上税目零关税,15国不仅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贸易与投资, 而且多元化的RCEP能够发挥产业互补优势, 提升产业内贸易水平, 进而提升各国经贸水平。作为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自贸区降低关税带来的贸易和投资的增长将促进RCEP所有成员国的经济、贸易和投资的增长。RCEP将有效促进区域贸易自由化、便利化。RCEP的落地生效,将加速中国东盟及RCE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往来, 比如提速通关效率,实现跨境货物6小时内放行通关, 将大大缩短区域内贸易的时间成本,增进域内贸易流通速度和效率。RCEP的原产地规则将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将更加密切域内贸易与投资,增进产业内贸易。

第二,以二次入世的心态和行动,抓紧加入CPTPP,对内深化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外扩大高水平开放。当前, 我国加入CPTPP有重要战略意义, 据美国彼得森研究所测算, 中国加入CPTPP, 将使贸易额增长50%, 全球收入增长76.7%。同时,加入CPTPP挑战与机遇并存, 但是作为经济步入高质量增长的国家,中国对外开放步入高水平阶段, 加入CPTPP趁早不赶晚, 以增强我国规则制定权。同时,CPTPP在竞争、国企、知识产权、数据流动等方面具有更高标准, 加入CPTPP是二次入世,有助我国掌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规则制定权, 并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倒逼国内深化改革。国内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要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要培养新竞争优势都需要深化国企改革、知识产权等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和增长的新动能。因此, 加入CPTPP需要我们尽快做好准备,通过加入CPTPP来倒逼改革, 来提升标准与规则,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建设,推进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的建议

(一) 加强 “一带一路” 与 “双循环” 的互动与协同发展

高质量建设 “一带一路” 不仅要实现各个地方和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发展, 也要与 “双循环” 互动协同,培育竞争新优势。具体而言, 我国应坚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将全球价值链重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 大力促进 “一带一路” 与欧亚互通等战略相对接;加强设施硬联通和软联通, 积极推广数字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的硬软件建设;促进贸易畅通, 统一国内外大市场, 支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升级,并与境外自由贸易区、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加强跨区域对接,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加强金融对内对外开放, 构筑人民币和美元双循环通道,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共同搭建世界开放式、协同化、网络化平台;打造基于大数据链联动、供应链协同、产业链共享的融通发展模式。

(二) 加强 “一带一路” 重点区域及重点国别重点项目建设

首先是加强对海洋的认知和开发利用、陆海融合联动发展。鉴于海运的成本优势仍将保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要按照 “十四五” 规划要求,做强 “丝路海运” 品牌。其次要加快打造向海经济集聚区, 加快海洋产业、海洋医药等向海经济发展及海洋产业园建设,优化向海经济空间布局, 构建向海经济现代产业体系, 推动向海经济跨越发展。同时, “一带一路” 倡议构建的 “中国- 周边- 世界” 的互联互通,使得边疆成为中国联系周边乃至世界的空间节点, 也成为具有实质战略意义的中心和前沿地带。边疆包括海陆两个层面, 尤其是西部陆疆, 从原有的封闭性、阻断性以及地方性,逐渐转化为互联互通的中心和节点。这种转化不仅仅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从 “地缘边框” 转换为  “开放为架” 的区域, 而且是社会交往空间上的转化。

(三) 加强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

首先要充分依托现有多边机构, 在联合国、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中东欧银行联合体等多边机构的框架下, 不断探索、制定符合我国和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共同利益的国际规则, 不断丰富  “一带一路” 倡议的多边制度,使已经形成的   “一带一路” 多边式平台制度化。“一带一路” 作为一项长期的国家发展计划,从提出到落实总是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体系化的项目, 建议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通过试点创建   “一带一路” 研究基金, 鼓励更多有资质的科研单位加强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国别研究。其次要不断完善 “一带一路” 倡议的理论研究。从2020年已经取得的成就来看, “一带一路” 倡议已经在全球深入人心, 合作伙伴几乎涵盖世界大部分国家, 但是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有待完善。比如, “一带一路” 倡议和 “中国走出去” 到底有什么区别;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在 “一带一路” 倡议里是什么定位;“一带一路” 倡议到底有哪些内容;“一带一路” 倡议会持续多久等。笔者曾建议设立   “一带一路” 学,将   “一带一路” 研究体系化、理论化、学科化,增强中国 “一带一路” 学术话语供给力。

(四) 加强 “一带一路” 话语体系和国际传播体系构建

构建  “一带一路” 话语体系, 需要发挥智库的专业作用, 及时有效地应对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多种 “一带一路” 话语陷阱;要做到知行合一,强化 “一带一路” 的国际传播,加强多部门的协同发展, 精准施策, 有效解决   “一带一路” 的急难愁盼问题。总体来说,无论是疫情前, 疫情期间, 还是疫情后, 讲好 “一带一路” 故事刻不容缓。虽然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一带一路” 倡议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但是各类 “一带一路” 威胁论仍不绝于耳, 其根本原因在于, 一些国家 “隐形” 防范之心和 “显性” 奢求之心没有得到根本消除。在一段期间内, 仍需要就这个根本问题开展有效的国际舆论宣传。鉴于西方媒体掌握了全球绝大部分的媒体市场,我们一方面需要在媒体传播上增加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智库发声等多种渠道 “弯道超车”。同时,构建新的 “一带一路” 话语体系,打造高质量 “一带一路” 研究产品,做深做实沿线项目, 用实绩服务好沿线合作伙伴的经济社会发展,并有效讲好  “中国故事”,打破部分西方国家营造的负面舆论圈。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