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的2022年,我希望 —— 热爱生活,远离吃瓜

作者丨木马君

500

  今天这篇文章可能不讨人喜欢,也容易被错误解读,不喜轻拍。

500

  我的邻居朋友兰达住得离我很近,以前我们常常在小区游乐场溜娃唠嗑。因为常见面,所以倒也不用特别发消息聊天。

  去年初开始,兰达有时下午会主动给我发消息,内容大多是这样的:

  你下班了吗?下班后来玩啊,一起吃瓜,今天又有大瓜。

  你看微博了吗,XXX发声明了,真是渣呀

  呀,今天又有瓜了,太震惊了,你快过来呀~

  因为我平时不用微博,所以消息迟钝,全凭着兰达的一己之力,我竟也没有错过一整年的各种“大瓜”。

500

  

500

  细想一下,这个“相约吃瓜”的行为,本身就蛮荒谬的。

  明明可以各自拿着手机或IPAD,浏览网上的新闻,为啥还要大费周章地约了见面,一起吃瓜呢。

  也许因为,

  围观群众只有聚在一起时,才更理直气壮,才更能享受对别人评头论足的乐趣吧。

  说实话,我不喜欢那个吃瓜的自己。

  但是人性就是这样,你一边心里不喜欢吃瓜的自己流露出来猥琐的幸灾乐祸,一边又忍不住对最新的热搜评头论足。

  一开始,我们略带兴奋地看着这样的大新闻,热烈地评头论足。

  看一个有错之人在大街上被人剥光了衣服,按在地上任人羞辱。周围的人一边吃着瓜子起哄,一边窥探这个人裸露出来的隐私。

  那些曾经享尽了财富和风光的“上层人士”,一旦他们被打倒,就会有无数人想要上去踩上一脚:曾经我要仰视你,现在你却只能看我的鞋底,多么爽快。

  在全民吃瓜的过程中,有些人真的想伸张正义,也有些人只想凑个热闹,看能不能顺手草菅个人命。

  呼兰在他的段子里非常隐晦地调侃了这种现象:现在的热点新闻,网友一般都是立刻判刑,而且是“死刑立刻执行”,不然,万一动作慢了一点,一会儿就会有反转出现。

  等到反转出现时,大众早已没了热情,吃瓜群众一哄而散,去追寻下一个热点,只有地上躺着的“死人”,感慨这迟来的反转。

  

500

  别误会,我不想为任何人洗地,也不同情任何人。

  娱乐圈的乱象当然要整治,他们肩负着社会责任,所以要经得起大众的批判。

  我只是在这一波波的浪潮里,隐隐觉得有点不安。

  该是法律处理的事情,却被微博喧宾夺主了。

  明星们向来活在镁光灯下,这倒也罢了。但是那些普通人呢?

  我想,这世上大约99.9%的人都经不起亿万人的深度扒皮和近距离窥探。以后会不会有更多普通人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和批判,比如曾被网暴和举报的张医生,他能不能经得起这些?

  

500

  早在去年,我写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围观有罪”。

  德国有项法律,说的是,当交通事故发生时,当伤者得到妥善帮助,而你并不能提供更多的帮助时,那你不可以围观,应该立刻离开事故现场。

  如果围观事故,会被处以高额罚款。

  想象一下,一个酒驾的司机,出了事故,浑身是血地倒在地上。你能不能站在旁边围观,举起手机拍下他最狼狈不堪的照片,然后发布到网上?

  你说:他是有错之人,我为什么不能拍他?我只是想教育大众:你看,酒驾的人死得多惨。

500

  教育大众可以,但是不该以这种方式。

  也许这样说有点不公平,在我看来,吃瓜群众的狂欢,常常折射着人性的恶。

  什么隐私权,基本人权,法律流程,统统可以抛弃。

  人多既正义,当有千万人聚在一起围观,而且甚至还能匿名的时候,什么事不敢做?

  

500

  当然,责备每一个吃瓜的个体,也许没有太大的意义。包括我自己,也在一年当中或主动或被动地当了很多次吃瓜群众。

  看过《乌合之众》这本书的人,也许心里早已开始暗暗思考。

  勒庞书里描述的乌合之众,他们冲动多变,易受暗示和轻信。他们的情绪夸张又单纯,在下结论时他们偏执又专横。

500

  我想起去年看了几眼《哥哥》,其中有一场,林志炫的演唱很辛苦,也很动人。

  当时弹幕里很多人说:好感动啊,快别网暴他了,他是真正的艺术家啊。

  我不禁失笑,网暴他和夸奖他的,难道不是同一拨人吗?

  几周之前,看到节目剪辑出的片段,林志炫疑似耍大牌,又不让其他演员唱歌,收获了一大波恶评。

500

  几天后,节目里放出了一些不同的片段,展示他怎么台下帮助别人,怎样辛苦练歌,于是大众立刻开始感佩于他的艺术家品格。

  你看,几分钟的剪辑,可以让一个人死去活来。

  是有多天真,才会觉得自己可以通过几十分钟的娱乐节目了解一个50多岁的人的全部?

500

  

500

  也有人说,不必那么悲观,《乌合之众》里的理论也未必是真理。

  法国的心理学家塔尔德就曾认为,这不是群氓时代,恰恰是真正的公众时代的到来。

  要实现公众时代,为了避免《乌合之众》里描述的情况出现,我们得提高信息的质量,提高公众对话的质量。

  这里面,有媒体平台方的责任。

  现在的主流媒体,早已失去了深挖社会新闻的动力,如果流量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话,谁还会踏踏实实地去跑新闻呢?

  价值观成了墙头草,三观追着流量跑。

  某些媒体,前几天刚刚把某男星形容成“高情商”“通透从容”“淡泊名利”,夸他为了朋友婚礼放弃某著名比赛评委工作,这是真性情真朋友的表现。

  过了几天,男星塌房了,媒体立刻开始深扒这位男星人生中的所有失误,并且写道“当他为了朋友婚礼放弃评委工作时,他就已经堕落了”。

  呵呵,你看,同样的一件事情,根据时局不同,会得到完全不同的解读。

  今日你高楼起,我就搜集正面素材为你唱赞歌,明日你楼塌了,我就挑选负面素材,背后推一把送你上路。

  这样的媒体,你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

  去年还有件事闹得沸沸扬扬,有高管爆料,Facebook为了流量和讨论度故意挑起仇恨和争端,推送那些有争议的话题。

  媒体和平台需要关注度,大家吵得越火热越好,这个逻辑很容易理解。

  那我斗胆推测,我们的某些媒体平台会不会也有类似的考量呢?

  做为巨大流量的载体,是不是也承担着社会责任,要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引导高质量的公众对话?

  我虽然不能准确地说出什么才是“高质量的公众对话”,但是现在这些全民吃瓜的内容,肯定不是。

  

500

  新年新气象,这一年,我不想再成为吃瓜群众里的一员,脸上总挂着讥讽和猥琐。

  不看,不听,不说。

  热爱生活,远离是非地,拒绝吃瓜。

  PS:这篇文章写好了有几个月了,一直没机会发出来。特地挑了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发文,免得被误解为是为某个特定的人洗地。(我太难了)

  PS2:写好的文章我删去了很多篇幅,只是说了一点心里想说的话,当然,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出来。评论区注意队形,不喜轻拍。

点击阅读原文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