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是因为战争责任或国家使命驱动做科研,这符合事实吗?

【本文来自《文一:回答“李约瑟之谜”,未来科学革命如何推动?》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战争需求可以拉动科技进步,这肯定是对的,但是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都是因为战争的紧迫性被自己的战争责任或国家使命驱动在做科研,怎么会符合历史事实呢?

如果真是那样,炮弹力学和弹道学就是自然科学的中心了,科学体系从认知上就根本不是这样,这也不符合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的关键,是伽利略把实验和理论高度结合,不同于阿基米德那时候的实验,这是逻辑观念的转变,和战争需求的驱动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如果说战争需求起到了作用,那么大航海需求,民用经济需求,都可以说起了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科学有自己内在的逻辑,战争只是衍生的应用副产品之一,副产品很多,伽利略除了研究兵工厂,也研究民用的水利设施。

当然,外在的紧迫性肯定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得到的往往是更多新的科技赛道尝试,比如气候环境的紧迫,让大家搞新能源。但是这不是科学范式转换的原因。战争的驱动好比说,分数不够就上不了大学,所以说大家学习是考试逼的。

这有两个问题,首先,战争需求只是外在紧迫性之一,学习也可能为了工作饭碗,为了生活技能,不同时期侧重不同。

更重要的是,总结出中国学习不好,是因为当时(对应是明朝)没有考试压力,这不完全符合事实,也没有什么积极意义,竞争早晚要竞争,考试都是要考的,中国后来就挨打了觉醒了,真正值得关注的,还是学习好的内在原因,也就是科学范式转换的内在逻辑,学习好不能靠密码(考试也算密码么),科学革命也不是靠密码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