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四代人生活在一起是怎样一种体验?
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故事。
太婆在香港奋斗了大半辈子,含辛茹苦地养育了两个女儿(奶奶、姨婆)和两个儿子(大舅公、二舅公)。
孩子们各自成家立后,太婆又心系着孙辈和曾孙辈,像对待孩子一样宠爱着家族里的每一个晚辈。
所以我们家族也达成了一个默契——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太婆是我们家族的宝贝。
她宠爱着我们,我们也要宠爱着她!
太婆超级喜欢吃榴莲。
她年轻时工作下班后,偶尔会和工友们合伙凑钱买榴莲,当作晚饭兼宵夜甜品。
这是五六十年代“早期香港打工人”难得的“奢侈享受”。
这让她觉得榴莲格外得香甜美味。
现在年纪大了、时代变了、条件好了,实现了“榴莲自由”,就想要经常吃。
所以每当榴莲成熟的季节,无论是家族聚餐还是日常便饭,只要太婆一声令下,榴莲就必须要安排上,太婆生日时也要订榴莲千层蛋糕!
饮早茶这件事也刻进了太婆的DNA里,因为她很看重“团聚”、“团圆”。
总是希望通过喝早茶、聚餐等等把我们聚在一起。
每次我和表姐表妹赖床时,太婆就会坐到床边一边轻拍着我们一边说:
“九点几啦,仲唔起身!快滴起身去饮茶喽!”
表妹是起床困难户,但太婆牌起床铃对她来说永远管用。
因为太婆是要被我们宠爱的“宝宝”呀,所以必须听她的,要起床陪她喝早茶。
虽然由于疫情封关,我们已经快两年没有真正完整地团聚在一起过,但我仍然深刻地记得封关前大家聚在一起饮茶吹水、太婆笑得见牙不见眼的画面。
爷爷奶奶在佛山时发现有什么是太婆喜欢的,都会记下来,等着带去香港给太婆;
为了赶上和太婆一起过母亲节,奶奶于今年五月七号带着太婆最喜欢的烧味回香港;
为了赶上太婆的生日,爷爷于今年十月八号带着我买给太婆的粉嫩可爱的毛毛鞋回香港……
太婆有宝藏,并且经常分享给我们。
太婆分享的宝藏一般是“利是”,而且是手感比较厚的“大利是”。
以前寒暑假回香港久住的时候,最期待的一件事就是太婆派利是。
在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默默养成了“太婆会给我很多利是”的想法。
疫情封关之前,我们家族习惯全员回佛山过春节。
每年的大年三十晚,太婆都会悄悄进自己的房间,独自封好数十封利是。
然后走出房间派给每一个人,嘱咐我们要将利是压在枕头底下,这样会给我们带来好运和平安。
太婆还会有特别定制的利是封和祝福给我。
表姐拿到她人生的第一笔工资后,给了太婆1000元港币,让她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太婆坐在餐桌边,笑嘻嘻地接过后又小心翼翼地避开我们的眼光,想要不知不觉地把这些钱放回到桌子上。
只见她将那两张500元港币折折叠叠,然后塞进抽纸盒底下。
又拿了两个杯子挡住,最后还悄咪咪地观察着我和表姐,生怕被我们看到。
殊不知我和表姐早已将她的“小动作”尽收眼底,甚至还眼底含笑地对视了。
今年五月七号,奶奶过关回香港,先回到自己家放行李、换衣服,大概一点多才去到舅公家找太婆。
她一打开门,就看见以往有睡午觉习惯的太婆搬了张椅子坐在玄关口处,强忍着睡意打哈欠。
太婆一见到奶奶,就用略带委屈的语气埋怨(实则是撒娇):
“终于都等到你落香港!我今朝等左你好耐啊,都冇训an教,就等住同埋你一齐食中午饭。”
(终于都等到你回来香港了,我今天早上等了你很久,都没有睡午觉,就等着和你一起吃午饭。)
在和奶奶微信语音通话时,奶奶笑着和我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我边听边在脑海中脑补出了一个画面——
这画面大概就像是小宝宝在家门口坐着,眼巴巴地等着家长早点回家。
终于等到家长回家后又委屈地撒娇,“我等了你好久,你怎么这么晚才回家!”
哈哈,感觉太婆真的像个小宝宝一样可爱,让人忍不住疼爱她!
在写这篇文章时,回忆起了很多和太婆相处的点点滴滴。说不清、诉不尽。
除了感恩太婆一直以来对我的疼爱和照顾,我还心疼一直重视阖家团圆的她长时间没能见到女儿女婿们一家。
虽然我们也曾经想过把她接到佛山生活,但考虑到她已经习惯了在香港的生活,回到佛山后又难免会牵挂着在香港的舅公姨婆们。
毕竟无论她在哪,对于两地家庭的我们来说,只有通关之时才是真正阖家团圆之时。
据说“有序通关已步入全面落实准备阶段”了,希望真的可以早日实现通关,让我们团聚在一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