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朝为什么不发展火枪
【本文由“听竹轩”推荐,来自《几百年前,燧发枪发明时,很多中国人吐槽不如弓箭可靠,不如弓箭射程远》评论区,标题为听竹轩添加】
- code2Real
- 呵呵,为什么西方不断改进火枪技术?有专家认为西方在弓箭制造上技术不行,不会造角弓,角弓的射程比西方的长弓远得多。
从中国引入火枪技术后,发现火枪能击穿板甲,而且射程接近弓箭,这打破了原有的攻防平衡。加上欧洲几百年的城邦战争,伤亡大,火枪培训周期短,能快速成军,于是大家拼命改进火枪技术。
而中国很早就形成大一统格局,满清的衰弱在于没有大国竞争的压力,叛乱者又没有实力研发火器,所以清朝对发展火器不上心。
而欧洲城邦可以供养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欧洲金主可以供养制表工匠一辈子,工匠一生衣食不愁,工匠造出的钟表归金主所有。
精美的钟表作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可转赠各国王公贵族,给金主带来巨大的收益。
因为欧洲分裂,所以有才华的人可以像中国先秦时期的能人那样朝秦暮楚,自由流动,可以待价而沽。
中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干多干少,就给你那么多钱,饿不死你就行。
文人和工匠对统治者是人身依附关系,唐诗中,文人自比闺中怨妇,时刻渴望帝王垂青。
因此中国的匠人就没有那么好的条件,地位底下,食不果腹,技术研发热情不高,技术应用热情更低。
这就偏颇了。按照这个观点,西方应该先引进复合弓,然后因为复合弓的强盛而放弃搞火枪才对。同理,中国这边弓箭强虽然能解释为何中国火器改进慢,却无法解释中国为何先于欧洲将火枪投入实战。
早期火枪不如弓箭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观点,而是世界共识。T.N. 杜普伊给出了兵器的“理论杀伤力指数”,明确指出普通弓(21)、长弓(36)和十字弓(33)的杀伤性能要强于16世纪火绳枪(10)和17世纪滑膛枪(19)。可见即便是按后世眼光来看,18世纪以前,火枪的性能都是不如弓弩的。从历史来说,16世纪英国还在辩论长弓和火枪的优劣,到18世纪还在琢磨让长弓恢复编制。16世纪的John Smyth与其对手Humphrey Barwyck的辩论中,虽然以火枪胜利告终,但是自始至终,在性能上都是长弓更好。
西方在长弓,甚至普通弓弩都比火枪性能好的情况下发展火枪,最重要的原因是便宜。田里拖几个农民坐在马车上就能干翻昂贵的骑士,很容易就能建立起一支万人大军。而且还不用担心伤亡,死了人大不了再拉一批营养不良的农民上阵。哪怕十个人只有一个人能打中也够本。这是火器相比弓弩最大的优势。
满清的火器普及率一直是在逐步提高的。到乾隆时期八成部队已经装备火器。叛军方面,准格尔叛军的火器就比中原王朝先进。直接促使雍正大规模换枪。中国的火器衰落自明朝就开始了。如果说满清没有外敌所以衰落,难道明朝也没有吗?
说欧洲金主送工匠的作品能获得收益,那中国古代上贡精美的贡品也是一样的,藏区就给乾隆进贡过枪。工匠整体的待遇差确实影响了中国的技术进步,但是无法解释为何包括火器在内的许多技术出现在大一统的中国,而不是有匠人行会的欧洲,也无法解释明清接触贡品和西方火器后不能大规模更新仿制品。如果现有结果再去倒推原因,说原因是中欧不同之一的大一统,那为何不说是欧洲铁矿品位比中国高十个点呢?
中国火器发展慢原因很多,匠人待遇只是其中一个:因为大一统所以中国的战争以小规模摩擦和平叛为主,笨重又精度低的早期火器不好使;明朝的军户、家丁,清朝的八旗提供了相对来说稳定的兵员,因此不去考虑扩充更大军队的问题;观念上还是和过去一样,不打仗就不更新枪炮,清朝延续这一思路,打准格尔才大规模更新枪支,打完之后就不管什么武器更新了。技术没有持续投入(而战火频繁的欧洲不愁销路,有专门的造枪匠,甚至可以把枪卖给交战中的敌国);明清科举制度阻碍人才向技术方向发展,明末虽然有不少读书人设计枪械但完全用不上,技术经验很少得到传播或者传承;18世纪后冶金需要越来越大的锅炉,但户籍制度限制人员流动,无法提高生产水平;朝代本身的腐败,明朝因为贪腐,火器炸膛率极高,清朝为了省军费,要求八旗自备武器……原因多了去了,不是一个中国弓箭强,匠人地位低就能概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