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看了八年级历史教材的抗战史内容,个人认为从编排和分量上,都已经足够客观了
【本文由“半瓶酱油”推荐,来自《现在全国的历史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而且编得相当有水平》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柳弓杨
作为初中教师,发觉现在。。有些话比较敏感。。。。渐渐的很多抗日战争,就个人感觉,太特别强调我党的先锋突出扭转乾坤的作用,校长说历史也要有政治立场,感觉没有以前客观
专门去看了一下初中历史八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个人认为从课程编排和内容分量上,都已经足够客观了。第6单元抗日战争一共5课,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分别单列一课,说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重要性是同等的。具体到小标题,正面战场这一节课有三个,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敌后战场这一课只有两个,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记得我当年上学的时候,并没有关于万家岭战役的描述,而对于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批评却不见了。
对于一些重要战役和事件的评价: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胜利平型关大捷,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标志着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武汉会战之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这些评价是不是符合史实的?如果把平型关大捷说成抗战中的最大胜利或转折点,那才叫不客观。
课文中所提及的抗日将领,我党方面有朱德、彭德怀、叶挺、左权、杨靖宇,果党方面有赵登禹、佟麟阁、张学良、杨虎城、李宗仁、张自忠,人数相当。
如果你认为“我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一说法不够客观,那可以从各个阶段国共两党的表现来衡量。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2年,蒋介石宣布把“攘外必先安内”定为国策,与此同时,我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战争。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国民党继续妥协绥靖,我党发动一二九掀起全民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新四军抗击日军战功卓著,果党却在1941年同室操戈搞出皖南事变。抗战期间果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丑闻不断,我党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大生产运动自救。在抗战后期,我党在敌后战场已逐渐占据主动,日军不得不一再收缩防线,退缩至几个大城市固守,而果党却在1944年不敌日军强弩之末,在豫湘桂一溃千里,更不要说花园口决口、长沙大火这样的惨剧。
蒋确实说过类似“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以及“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等狠话,但是从具体行动来看,他与其所领导的果党集团抗日意志远不如中共坚定,就攘外还是安内反复摇摆不定,后期更是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果党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缺乏中共的凝聚力,党内有何应钦等为代表的亲日派,更有身为副总裁的汪精卫投敌,以及60余名果党将领率50多万军队投敌,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从歼敌数量来看,根据战史统计,我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共歼灭日军52.7万人(含毙伤俘),这一结果可以与台湾80年代出版的《抗战御侮》所统计的果党军队歼灭约85万日军,以及战后日本解密档案所记载的关内战场伤亡140万人等数据相互印证。从歼灭日军数量上来说,我党比国党少了30多万,但不要忘了我党还有一项统计,歼灭伪军的数量达到了118.7万人。要知道,抗战期间的绝大部分伪军都处在敌后战场,而正面战场的伪军往往与国民党军队“和平相处”,所以这样算来,我党的战果不但毫不逊色,甚至远远超出。
再就战略战术来对比,南京陷落后果党被一片悲观情绪笼罩,亡国论甚嚣尘上,台儿庄大捷后,又大肆鼓吹速胜论,而蒋本人则倾向于唯武器论,可谓毫无章法。于是1938年5月,毛主席发表了《论持久战》。白崇禧看到后总结为两句,“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并且极力向蒋介石推荐。蒋在1938年11月召开南岳军事会议时,将此书下发给参会的果党高级将领,人手一册,成为事实上的抗战指导思想。
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全国抗战转入游击作战为主,果党不得不向我党学习,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由叶剑英周恩来等人亲自授课。但因为无法复制我党的群众路线,不能在敌后战场立足,所以敌后战场基本是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为主。通过灵活多变的游击战,结合有利条件下实施的运动战,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扩大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在8年抗战中,我党累计解放1.2亿人口,夺回105万平方公里国土,相当于果党所丢掉国土面积的2/3。
以上以及前述的赫赫战果,都是在我党完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在今天的人们所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中,依靠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而获得的,与掌权的国民党举全国之兵员、资金、物力,并依靠大量外援所取得的战果相比较,可以当之无愧地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战中的中流砥柱,因为中共依靠的是人民,人民才是中流砥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中共在抗战中的表现充分赢得了民心,所以才能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用短短几年的时间摧枯拉朽打败国民党。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无论历史研究或历史教育,都要通过探究真相,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才能以史为鉴,催人奋进,以利将来。作为历史教师,如果你深入了解了以上所说的这些史实,就不会得出“教材不够客观”、“过于强调我党”等结论。如果你心里有了这样的质疑却不去认真核查历史资料,你向学生授课时也会底气不足,影响教学效果。树人必先树己,为人师者,可不慎乎!
因为国党的思路,并不是真的安内,而是以安内为名,实际上消灭各种反对派。而国内各派在抗日这个立场方向上是有共同利益的。中共918之后就提出坚持抗日。而且当时的情况非常明显的是,以武力剿灭各派军队来安内,根本不可能实现。国民党中央军主力,抗战前也就七八十万人,控制四五个省。当时全国军队,正规军有两百多万。就红军而言,最强时总兵力有三十万人。要不是王明派错误指挥,光剿灭红军,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老蒋安什么内?这是一种反动思路,完全是为日本侵略创造条件。
唯一办法就是文武兼治,建立抗战统一战线,有本事和日本人打,谁强谁胜出。这才是真的安内,是进步的安内。
而我党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以维护全体人民利益、解放全人类为本党使命。当外敌来袭,救亡图存成为全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时,不惜放下以前的血海深仇,主动与果党握手言和一致对外,屈就其下接受改编,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之论则明显出于一党一己之私,两者形成鲜明对比,高下立判。在抗战中我党紧密依靠人民,与人民结成血浓于水的关系,通过积极抗日,和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等良政,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以此建构起自身的合法性。之后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无不是以全体人民的利益和需要为出发点所作出的正确决策,最终都取得了巨大胜利和成就。中共百年的历史简而言之就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因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兴。
而我党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以维护全体人民利益、解放全人类为本党使命。当外敌来袭,救亡图存成为全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时,不惜放下以前的血海深仇,主动与果党握手言和一致对外,屈就其下接受改编,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之论则明显出于一党一己之私,两者形成鲜明对比,高下立判。在抗战中我党紧密依靠人民,与人民结成血浓于水的关系,通过积极抗日,和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等良政,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以此建构起自身的合法性。之后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无不是以全体人民的利益和需要为出发点所作出的正确决策,最终都取得了巨大胜利和成就。中共百年的历史简而言之就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因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