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词放在唐宋是什么水平?

说到毛主席的词,相关的争议比较大。尤其是集中在《沁园春》这一首。

很多批评这首词的人,都说这首词,就是靠大嗓门吼出来的,而毫无文学美感。

尤其是那些学院派,评点诗词,一定要讲究格律啊、节奏啊这些,遣词用句是否精巧,起承转合是否得当。

更甚一点的,就说词要写得好,必须要有韵律美,这个做不到,那就是不入流。

反正言谈之间,那是肯定看不上这首词。

其实文学作品有多种多样,有豪放也有婉约,

文学作品的美有很多种,有大气的美,也有精巧的美;有豪迈的气魄美,也有婉转的氛围美。

人类的每一种感情和情绪,文字表达到极致,都是好作品。

主席这首词,直抒胸臆,什么铺垫都不要了,什么技巧都不要了,就是直来直往。但是直接点就不是好词了吗?

诚然文似看山喜不平,但是这是一般情况,若是功力到了,那也就不要讲究那么多了。《天龙八部》里面说乔峰在聚贤庄一战,就一招太祖长拳,平平无奇,胜就胜在内力深厚。

还有一些说法认为主席这首词是身份加成的成分太多,如果不是毛泽东,这首词就没有这么大影响力。

更有甚者说什么古代帝王词,都是往这个路子走。比如什么金主完颜亮写过一首念奴娇,也是表达王霸之气。主席的沁园春比较起来也都差不多。

天丁震怒,掀翻银海,散乱珠箔。

六出奇花飞滚滚,平填了、山中丘壑。

皓虎颠狂,素麟猖獗,掣断真珠索。

玉龙酣战,谁念万里关山,征夫僵立,缟带占旗脚。

色映戈矛,光摇剑戟,杀气横戎幕。

貔虎豪雄,偏裨真勇,非与谈兵略。

须共一醉,看取碧空寥廓

这就近似胡说了。

完颜亮这首,用的那些个词,什么天丁、貔虎、玉龙的,还有一堆兵器名,什么戈矛,光摇剑戟,又是杀气的,又是真勇的,这些个词一看就是俗套无比。

正如金庸小说里面,三流高手都是用一些奇门武器,什么南海鳄神的鳄鱼剪,一看就没有宗师范儿。

明眼人一看,这个玩意和主席的词比起来那是境界高下立判。

其实真正要拿古代帝王豪主的作品和主席这首比,还得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也是毫无铺垫,直抒胸臆,还有一点古朴,像是玄铁重剑,大巧不工。要的就是这个意境。

论及功业,刘邦和主席差可比拟,完颜亮之流是什么东西?也配和主席相提并论?

当然刘邦这首大风歌,多多少少也得到了他汉高祖身份的加成。

但是话又说回来,就算是帝王写的词,古代那么多皇帝,除了这首大风歌,大家还想得出哪一首?

说到底,它首先还是要能够直接打到你的内心,然后才会因为这是刘邦,这是毛泽东写的诗词,才具有了更深刻的含义。

而且文字和创作者的身份,有时候确实是相得益彰,无法分裂开来。正如李煜写亡国之词《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首词也是因为有作者的身份融入进去,才能让读者更加深刻体会那种情绪。

因此这首《沁园春》能够把这种气势写到极致,它就是好词。在千百年后,估计它会和刘邦的大风歌一样,成为创作者独一无二的标签,永留史册。

如果说《沁园春》还有点争议的话,主席还有2首词,那真的是冠绝华夏。

一个是《忆秦娥·娄山关》,很多人认为这首词和唐代相传为李白所写的那首《忆秦娥》不相上下。

兹抄录如下: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主席这首词写于长征途中,当时遵义会议刚刚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和红军的地位,犹如久困牢笼的猛虎出山,又如隔游浅滩的蛟龙重新入海,在这种畅快心境中,毛泽东率领红军走向新的征程,内心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喜悦和乐观,但是当时红军毕竟在国民党军围剿之中,所以仗打得也是格外艰苦。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和个人境遇中,主席写就了这一千古佳作。

500

而历史上相传为李白的这首,也是气势如虹。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2首《忆秦娥》在结构非常相近,题材也相似,妙在气势方面相差无几,都是雄壮无比,而且都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悲凉。

历代《忆秦娥》词牌有很多创作,但公认主席这首在艺术方面直追千年之前的李白。而李白这首词也是中国历史上早期词的代表作。所以主席这是功力远迈盛唐了。

还有一首公认主席词第一,乃是他晚年写就的《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

 东方白。

毛泽东写这首词已经是1964年,时年71。经历了多年革命战争和建国以后的风波,他的心境已然不同早年。加上熟读24史,阅遍了历史沧桑,因此这首咏史词写得格外有深度,有意境,而且有新意。

新意新在,一是毛泽东的时代已经知道进化论,知道人类更宽阔历史起源,看待历史的时间尺度更广,起手就是惊天动地;二是新在看历史看出了真正的本质,什么三皇五帝都是骗人。

最后结尾“歌未竟,东方白”,更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悲怆感。

这首词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史,说是咏史第一,也毫不为过。

500

光是这3首,就足以让主席站在历代词人之巅峰。

至于主席还有其它朗朗上口的诗词,也不用多赘述了。

总而言之,放眼整个唐宋,敢说能够把主席词压过一头的,那是不可能有的了。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