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个热闹,从身边的案例聊一聊不婚和丁克

最近观网网友们对人口和生育问题讨论很热烈,我也来凑个热闹,从身边的案例聊一聊这个话题。

案例1:某同学Z(80后)

同学Z是大学同班同学里最早谈恋爱的人之一,但是毕业之后再也没有稳定的恋爱关系。很多人给他介绍了无数的相亲对象,都没成功,后来也没人再给他介绍了。

Z喜欢旅游和摄影,在日积月累之下,摄影技术冠绝全班。Z也是班级群里最为活跃的一个,谈论时政时比较偏激,被封了很多账号,我们常常提醒他不要引爆同学群。

去年疫情封城期间,他还没来得及回老家,一个人被封在城里。在封城初期人心最为凄惶的那几天,他重感冒,还发烧了。不知道他那几天具体是怎么熬过来的,但是那几天我们这些同学,每隔几个小时就给他发消息问一下,看他有没有回应,生怕他一个人出事没人管。

案例2:某同事K(70后)

K君从二十多岁起就立志不婚不育,在这个问题上和父母别扭了差不多二十年,直到四十多岁,父母年迈重病住院,然后去世,他突然顿悟,在一年内娶妻生子。生活态度发生180°转折,从以前的洒脱飘逸常常千里走单骑的单身汉,变成下班后接娃买菜做饭的居家男子。

我见过他遛娃时那看娃的眼神,那种宠溺的程度不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爸爸能拥有的,有点像爷爷看乖孙。他自己常说,现在看过去单身不婚的半辈子,已恍如隔世。

案例3:老婆领导H(60后)

H是个女强人,丈夫是转业干部,夫妻在事业上都很成功,但是丁克无子女。她有时会强势要求下属加班,并且从不体恤其他人要按时下班回家照顾孩子的想法,认为这是工作态度不积极,即使她的部门职工绝大多数是女性。

老婆常说,H虽然五十岁了,但是光鲜亮丽,一身名牌,保养得非常好,看起来像三十多岁。H没有家庭负担,夫妻收入都较高,身体也很健康,日子过得非常精彩,短假国内游,长假国外游(疫情前)。

案例5:某退休老同志L(50后)

L终身不婚,没人知道其中缘故。他退休之后,经常在单位出现,经常看到他和一些老同事和单位的保安一起抽烟聊天,然而他并没有被返聘,常回来看看大概只是寂寞。很多人幻想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退休生活的快乐,对他来说似乎并不存在。他说,和他一辈的老同志,退休之后,大多数在含饴弄孙,有的组团游遍全国,也有夫妇去郊区或者乡村别墅享受泉林之乐的,但他孤身一人,孤独的老年旅行并不是享受。

我问过他生病需要人照顾怎么办,他说这个问题目前还好说。他兄弟姐妹好几个,所以侄子侄女外甥也不少,可以找到一个晚辈临时照顾一下,也不需要晚辈多做什么,他会请钟点工做饭做家务,让晚辈每天来看一下。他平时也没什么开销,工资也不低,几十年来逢年过节给晚辈们都包很大的红包,所以和晚辈们相处得挺好。可是,如果再过十几年,他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或者病重入院了,需要长期照顾怎么办?如果他的兄长和姐姐先他而去了,晚辈们和他的情分淡薄了怎么办?这些问题我当然不会直接问他的,也不知他会得到怎样的答案。

--------

其实我认识的不婚或丁克人士不止这几位,我只是从三十多到六十多岁的每个年龄段都挑一个例子作为代表。而且案例中的这几位,收入都显著高于中位数水平。

L是幸运的,他虽然无妻子儿女,但他有兄弟姐妹,有侄儿外甥。但是当独生子女一代老去之后,还能依靠谁呢?

可能很多人回答靠钱,只要钱够多,就能购买够好的服务,但是我已经越来越不相信这种以经济理性人为前提的空想观点了。之所以是空想,是因为这种观点错误地以为衰老只是身体的衰老,和年轻人摔断腿生活暂时不能自理一样。然而事实绝非如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随着年龄增大,衰老的不仅是身体,也是心智,很多老人的最后一段岁月里,不仅行动迟缓,而且理智衰退,心理脆弱。进入这个阶段的老人,持有再多的财富,也不过是小儿持千金过闹市罢了,比如一代巨富李春平的凄凉晚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针对老人的诈骗犯罪,一定会愈演愈烈,有钱的孤寡老人,必然是诈骗集团疯狂狩猎的对象。

当然,这种观点虽然对大多数人不现实,也并非绝对不能成立。如果一个老人在进入心智衰退期之前,比如七十出头,就过世了,或者身心特别强健,八十几岁了思维还特别清醒,行动虽然迟缓,但是没有失去自主能力,一直到去世,那么只要钱够多,即使丁克也仍然有可能拥有一个被妥善照顾的晚年。在以前,后一种老人去世时,大家都会赞叹“前世修了福”,既然是福报,那必然不是多数。

我并不是说丁克是错的,这只是一种人生选择,无所谓对错。但是既然选择了不婚或者不育,就会承担这种选择带来的结果。要是我选择丁克,一定会有计划的存钱,并且付出双倍的努力保养身体,平时多积阴德,多结善缘,如果心血管、肝肾等方面的遗传基因足够好,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就有点机会成为“前世修了福”的那一种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