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质量工程师:成为供货商后就会想办法从产品上降成本,纯属想多了

【本文来自《特斯拉大规模召回殃及拓普集团股价,主机厂和供应商责任划分引争议》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丢三落四大仙
  • 供货商质量工程师,从目前这个报道所提供的信息来看,目前主要责任应该是供货商的。
    1:设计上。一般的工程师都会为了避免自己的风险,都会增加50%以上的容错率。就是设计的要求一般比使用的要求高50%以上。就像上次介绍美国核潜艇钢板设计一样。在使用上可能不需要这么高,但是设计人员为了避免自己的风险人为的加高。这是允许的。
    2:从供货商的报价上来考虑。这是国内经典的国内供货商为了打入优质客户的供货商清单,故意报低价抢占市场。国内目前汽车行业的几个标杆客户,主要是欧美几大企业,比如通用,福特,特斯拉,大众几家。如果供货商能进入这几家,表明他们的整个实力达到了一定的要求。更容易获得其他公司的订单。所以,大量的出现供货商为了进入这几家企业故意报低价,恶性竞争。只为了获得他们的供应商资格,在这个案例中。供应商获得了特斯拉的供货商的资格,被写进了自己的股份说明书中。说明了他们对这个的重视程度。
    3:从供货商的成本上考虑。由于他们采取了低于成本的报价。就会出现生产越多,亏损越大。为了保证自己成本和销售的平衡或者获利。往往会在过程中采取小动作。私自改变客户认可的工艺过程。在这个例子里面就说明,他们减少热处理液的使用。照成刚刚够用的。但是无法保证过程的一致性。照成部分的产品无法按照工艺生产,有2%的问题。
    3:从质量过程控制上说,这是中国所有企业的通病。质量服从于生产,利润。企业为了生产和利润,逼迫质量改变流程,甚至造假。这个目前显示的只是改变流程。目前的报道还没有涉及到造假。也就是这个供货商的质量上已经不错了。
    4:从检测上来说,这个性能的检测属于破坏性检测。只能做到抽检,无法全检。关键的控制上在过程上控制。现在过程失控,最终的检验更无法发现问题。而且目前给出的比例只有2%。如果能控制好抽样的产品,还是有可能发现的。但是如果抽样中没有考虑没有覆盖的产品,就不可能发现。
    5:从客户的进货检验上,除非做全部破坏,更很难发现。对于破坏性实验,一般只抽检5件。一般要求从不同包装,不同的区域选取。但是由于物流,包装的限制。实际使用的是在一个包装箱子里面选取,这样如果供货商故意把风险的产品,放在物流托盘的下方。和包装箱的下方。能抽取的可能性更低,几乎为零。
    6:目前改进的方向。目前国外的客户对于国内供货商有意或者无意造假的问题很痛苦。目前,包括苹果,特斯拉等公司采取的措施是派驻场工程师全过程监控。也是对中国企业的诚信不足的对策。

巧了,我也是质量工程师,是给日系主机厂供货的一级供货商,韩系的二级供货商。你说的观点我反驳一下。

1.冗余设计是肯定的,但最终会向成本妥协,你举的例子根本不切合实际,军用可以不计成本,民用的可以吗?

2.能成为主机厂的一级供货商,都有两把刷子,不是一味追求低价小作坊可比拟的。

3.你想多了,好容易成为供货商,绝对不会从产品上降低成本,万一没玩好取消了供货商资格,之前所做的都白费了。看报道这只是某条生产线的液位不足,不是全部,说明这是件偶然事件,是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另外,召回的成本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由供货商来承担,主机厂只承担一部分或不承担。(某日系主机厂可以最多承担30%,韩系就一毛钱都不承担)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4.只要有生产就会有不良发生,方法是破坏实验,频率是抽检,那么这样是无法做到全数检查,2%的不良率,的确不容易检出。不过这个的问题明显是管理上的问题,从员工班组长到领导都没重视淬火槽水位的问题,及时更新FMEA,杜绝再发才是根本。

5.还是不要有“总是有人要害朕”的想法了,一次偶然事件,被你描绘成供货商故意行为了。另外破坏实验只是让供货商做,主机厂并不做,主机厂的受入检查也就确认误品、外观和部分关键尺寸而已。

6.呵呵,你举例的这俩公司都派驻场员了,但最终得到就这种质量结果,到底是供货商的错还是主机厂的错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