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中七步诗的版本
一个是曹植写的,一个是后来人的摘抄简化。
魏晋时期,是中国诗歌,从诗经演化成格律诗的过渡期,你看既像唐诗好像又掺杂着诗经,这就对了,是魏晋时期的诗。请看三曹诗选,里面有很多这样的诗。以前才看到的,是简化版的,严格来说不是曹植写的。属于摘抄。摘抄的这几句特别流行。
其实课本中的一首诗,或者一篇文章,那也只是一家之言,不同的文献研究会得到不同的文本,然后专家争论哪一个好?哪一个准确?在编写课文的时候,采用哪一个?结果学生就把那一个当成了唯一的标准,其实有人在背这首诗和文章的时候跟你有差异,那也是很正常的,并不意味着它们是错误。写到课本里的东西,也不意味着那就是定论。例如道德经是谁写的,道经在前还是德经在前?老子有一个还是有两个。例如,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就有错简派,古人把文章写在竹简上,传给后人,编竹简的绳子断了,竹简散落一堆,次序错乱,后人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编起来,会导致语句错乱。后人根据这个错乱顺序的竹简,重新理解文章的意思就理解偏了,或者前后语句意思不连续。例如红楼梦,聊斋志异,这些书一开始都是作者的朋友借他的手稿去抄,抄了只为自己看,只要大体不错,抄的有些出入也是很正常的,有人甚至会自己去改内容。原作者的手稿后来找不到了,就去找那些手抄本,再抄回来,这时候谁抄的忠实于原文,就需要好好研究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字的演化。有些字古代用,现在不用了或者古代两个字,现代人用一个字代替了。还有些字,和别的字意思调换了。有些字古代没有现在有了。这直接导致现代人用简体字抄写古代的书的时候,如果简体字里没有这个繁体字所对应的简体字,怎么办?那只好用他的意思去选一个简体字来代替,看起来像抄错了,实际上是字的演化问题。如果为了忠实于原文,那只好把这个已经消失了的字用画图的方式画出来,印在书上,但是这样的字一般大家都不认识,理解就会有障碍,还不如直接换一个忠于原意的字。同一首诗,两个著名的人书里面写出来用的字竟然不一样,但是意思一样,那他俩谁说的对呢?诗词对于古人来讲,大部分时候都是一种娱乐,可以不是很严谨。古代严谨的书是经书和史书,诗词属于一种娱乐,现在把它当文学,古代叫闲情逸致,现在人把小说当文学,那是跟西方学的。小说在中国文学中是彻底的下流玩意。这些东西在流传过程中抄写的不严谨是不要紧的。
所以,现代人出版古代的书,要在书前面注明本书流传下来的文本有哪些?他们的差异有何不同?本书是根据哪几个版本相互参照而成。然后再注明繁体字和简体字的选择和对应问题。
文字从古到今的流传过程中,字的意思,字的写法,字的读音都在变化。
历史书上司母戊鼎,这个司,到底是司还是后?来回改了好几回,这都是学术问题。课本要跟着学术来回改。
大月氏,这个月,怎么念也来回改。
床前明月光,这个床,按照文物专家马未都的研究,唐朝时,这个床其实是个马扎。但是课本上的注释怎么写呢?当然要有不同的学者相互讨论,最后主持写课本的人去选择。
马未都还说,司马光砸缸,宋朝时根本没有能淹小孩的大缸,把北大历史学教授直接怼的无言以对,直接在舞台上很尴尬。历史观念要正确,道理正确,具体细节有出入,是不要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