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她矫情?但我看emo了

熊熊正窝在家里的沙发看蜡笔小新。

突然,安静的屋子里响起一句话:

小新可爱还是你可爱?

是熊熊问的,紧接着,她的问题得到了回应:

废话,当然我可爱。

小新那么闹腾,你肯定吃不消。

我多好,我静静地陪着你。

虽然声音刻意压低了,但明显能听得出来……还是熊熊自己回答的。

可这屋子里明明只有她一个人,自问自答是怎么回事?

别慌。

不是闹鬼,也不是人格分裂。

是熊熊在跟她的好朋友“咪咪”对话。

咪咪不是人。

是一只陪伴了她23年的玩偶熊。

500

熊熊或许不会想到。

在她分享自己跟咪咪的故事后,遭到网上一片谩骂:

病得不轻

建议去精神科看看

500

500

而实际上,像熊熊这样zqsg对待玩偶的人,并不少。

所以……

#这么大个人还离不开玩偶,是病?#

500

以上片段,其实出自《和陌生人说话》第四季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像文章开头展示出来的那种生活状态,其实是熊熊的日常。

她现在是一个人住。

有空的时候,她会坐在客厅跟咪咪一起看电视。

500

看到精彩的部分,她还会跟咪咪讨论。

为了让它“看”得更舒服,她甚至贴心地在它屁股底下垫了一张枕头。

有时候,她又会把咪咪扛到自己的肩膀上,逗它玩儿。

500

一切都无比自然。

但其实熊熊的心里一直有个疙瘩。

源自小时候的一次意外。

四五岁的某个暑假,熊熊参加娃娃派对。

咪咪被一个小男孩用牙签戳出了一个洞。

这个“伤口”,很长时间都法愈合。

熊熊为此内疚了很久:

它有了痛它自己不会叫

可是我自己心里面肯定是想

我最好的朋友,它受伤了,我能无动于衷吗

500

这个洞一直在她心里。

于是,她找到了能修复这个“洞”的朱师傅。

500

是的,主角这才出场——

玩偶修复师,这个鲜有人知它道存在的职业,是这期节目探讨的主题。

可能很多人纳闷了,觉得这种做法小题大做。

一个破公仔,有必要这么大费周章花钱去修?是不是有点病态了?

朱师傅讲过一个最夸张的例子:

他跟某位玩偶主人约定五天修好,结果才到第三天,对方就绷不住了。

玩偶不在身边,主人晚上睡不着。

凌晨2点,主人特地从杭州开车到上海,来到朱师傅家楼下。

只为了见玩偶一面。

500

“我心里空落落的。”

主人这句话,已经点名明了玩偶之于他们的意义。

节目尝试带我们走进这看似“病态”的行为背后,看看那些珍贵的记忆残片会告诉我们什么。

小A的玩偶,是只22岁的泰迪熊。

那会儿还是大学生的小A,在商场兼职时一眼就看中了玩具柜台的泰迪熊。每天中午休息,她都会过去看它。

终于,在拿到工资那天,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去接它。

就这样,泰迪熊陪伴她度过了这么多年,从工作,到成家、育儿。

她对女儿说,其他玩具都可以跟你分享,但唯有这个泰迪熊,它是只属于妈妈的。

500

还有一个姑娘,把玩偶托付给朱师傅之前,像妈妈交代上幼儿园的孩子一样喃喃自语:

好希望它在这里可以交到朋友

500

看到这,肉叔似乎能理解玩偶主人的那份执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玩偶意味着低幼,只是小朋友才玩的东西。

一个成熟的人,是不会跟幼稚玩具藕断丝连的。

这仿佛成了一种社会共识:

一个人成年的标志,正是ta能切断和童年的脐带,正式进入理性社会。

可真是这样的吗?

我们尝试从这个问题抽身出来——

试着将玩偶,切换成任何一种你所珍视的物件,乃至生命体,是不是就好理解了?

无关于它是什么存在形式。

重要的,是它存在本身所附带的情感价值。

这么多的成年人

好像不在玩娃娃的年龄的时候

一直有这个陪伴他们的娃娃

而且还仍然有这么多的情感连接

500

为什么会这样?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是第一位撰写玩具泰迪熊作用相关的人。

在他一篇论文里,讲述了一个6岁男孩和泰迪熊的故事。

被父母虐待,让男孩跟玩偶的关系变得亲密。

他对温尼科特说过:

没有人能像这只玩偶一样理解我

500

源自ONE字幕组

可以这么说。

玩偶的情感价值,是主人自我创造的——

赋予它身份、声音,以及对自己讲话的方式。

也就是说。

因童年时的一部分“自我”,为了照顾另一部分“自我”而赋予玩偶生命。

像小A,玩偶对于她来说,是成长的赠品——

是年轻的“自我”送给她的礼物。

从稚嫩的学生,到独当一面的母亲,褪去了曾经的彷徨和迷茫,她更从容了。

就像那一句“唯有这个泰迪熊,它是只属于妈妈的”。

这个玩偶,是她有在好好长大的见证。

一种自我见证。

500

选择成为玩偶修复师的朱师傅,很懂这种感觉。

进入到它们的世界

感受到它们主人对它们的喜怒哀乐

进入到它们的世界以后

就慢慢地它会呈现出一种微妙的感觉出来

500

他是真的相信,每个玩偶都有一段故事。

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是独居女孩熊熊,和她的玩偶咪咪的故事。

在外人看来,和玩偶的交流过程,不过是熊熊的独角戏。

但对于熊熊来说。

这是她用心理防线架构的一场自我疗愈——

是孤独的“自我”送给她的礼物。

作为独生子女的熊熊,从小就希望拥有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兄弟姐妹,能陪自己聊天玩耍。

或许很多人都被父母这么教育过:

大人他有时候会教你,就说你不要说什么

(说了)别人可能会不高兴……

500

换句话就是,你要学会察言观色,要会做人。

久而久之,这种生存技能成了一个面具。

就像设定好的程序,当她需要跟其他人沟通时,就会自动生成一种叫“高情商”的反应。

而长大以后,这种束缚越来越强烈。

你要考虑说什么话显得你情商高

然后对方听了会开心

然后碰到一个性格比较直爽的朋友

那个真的是很难能可贵

500

估计社恐就能身同感受。

在人际关系上,他们有自己的心理防线,一旦被打破,就会紧张、浑身不自在。

他们把矛盾的自己困在围城,很难打开自己。

……想和人交流,又不想和人交流

喜欢孤独,又讨厌孤独

不用费心思表演

但是真有心里话又不知道该和谁说……

500

在这个快速流动的人际网中,我们陷入了一种过于拥挤又流于表面的关系,周围都是同样戴着面具的人。

不能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获得归属感,是造成现代年轻人孤独的归因之一。

情绪需要出口,情感需要寄托。

玩偶,便扮演着这样的角色。

500

它就像一个树洞,毫无怨言地接纳主人的一切感受。

一旦被赋予情感价值,玩偶就不再只是单纯的玩偶。

它跟宠物、跟人类一样,具有生命力。

每次谈起好朋友咪咪,熊熊总是一脸幸福。

尽管不被理解,并不影响她对咪咪的感情。

你随便什么话都可以跟它说

也不必担心它把你的秘密露出去

500

陪伴和守护,是玩偶世界永恒的主题。

每一个玩偶,都是建筑师——

担负着主人某块情感废墟的重建重任。

所以,修复玩偶的背后,是在修复人心。

大部分时候,这群人对玩偶的迷恋,是被外界所误解的。

而玩偶修复师的出现,正视了这种心理需求,进一步填补了他们的情感缺口。

像一颗心灵解药,唤起玩偶主人心底的那一份柔软。

玩偶是成长的见证,也是孤独的疗愈。

甚至,是沟通的桥梁——

500

31岁的谢小菲,和妈妈还有玩具熊囡囡住在一起。

500

小菲和妈妈的关系比很多母女都好。

与其说她们是母女,还不如说是朋友。

她会陪妈妈看上海译制片的老电影,妈妈会陪她快乐追星。

但再好的朋友,也会有摩擦。

有一次,她俩发生了争执,彼此都不说话。

虽然心里觉得惹妈妈生气了,可她人为自己没错,不想主动道歉。

两个人僵持了一阵后,妈妈抱着小熊囡囡,用它的口吻说话:

姐姐对不起,是妈妈不好,打死她

500

这天开始,囡囡变得“会说话”了。

小菲和妈妈的所有不合,以及对彼此的不满,都由囡囡说出来。

玩偶成了一个关系调和剂。

也是一个情绪出口。

就像小菲所说的:

我们生活中还是会有很多事情是需要隐忍的

但是如果通过它的声音来说的话

有时候你可以在家里真的可以大叫大喊

“我在哪里,为什么不给我吃饭”

“这个玩具是谁,我要干掉它”,非常地解压

500

这让肉叔想起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的一个作品,《好闺蜜》。

这个作品最终没晋级,我是感觉有点遗憾的。

讲的是一个女孩带着自己的闺蜜去相亲。

而这个好闺蜜,其实是一只叫槟槟的青蛙玩偶。

女孩不敢说的真实想法,都由槟槟说出口。

看什么看

第一次约会就迟到,不要脸

500

换成不理解的人,可能会觉得她是疯子。

但来相亲的男孩不仅没有被吓跑,到最后,他也搬出了自己的兄弟——

一只叫刚子的狮子玩偶。

500

这场看似离谱的相亲,却是两个奇奇怪怪的人的另类沟通,好笑又治愈。

它之所以能打动人——

正在于这种看似隐秘的情感,透过一只小小的玩具,被放大,被懂得的人所珍视。

无论你多么奇怪,总会有一个人肯包容你理解你去爱你。

500

说到这,还有人会觉得“离不开玩偶”,是病么?

玩偶,在社会普遍认知下,是一种儿童玩具。

对于成年人而言。

它的重点不应该是拥有者“是否相信”,而是在于拥有者“是否愿意相信”

一种宽容心态下的积极意愿。

这种自若,恰恰是幼稚的对立面。

或许用王小波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的一句话,便能解释。

我时常回到童年,用一片童心来思考问题,很多烦恼的问题就变得易解。

童心,或许是成年人对抗世界的最佳武器。

不少依恋玩偶的人,在谈起拥有它们的时间,往往是以年为单位的,不少都是从童年时期陪伴着长大的。

这就印证了唐纳德·温尼科特在“小男孩和泰迪熊”故事中得到的观点:

人的心理健康依赖于必须用一种更温和、更宽容、更充满希望的内在声音去表达。

500

源自ONE字幕组

所以,某种程度上。

玩偶就是另一个“和善自我”的分化。

它让你在社会压力和自我苛责的氛围下,更容易坚持下去。

看看玩偶修复师们的评论区就知道。

有人这么说:

臭宝的鼻子被孩子坑掉了,本以为臭宝这辈子都要当个没鼻子的熊……陪我走过大半个地球的臭宝现在又变成了一只小可爱,这种精神寄托是钱不能衡量的

500

有人通过玩偶,反思自我:

陪伴我近30年的笨笨仔,变回了它在我小时候的模样,而我却长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大人……

500

刷到一个个鲜活的留言,肉叔仿佛看到了很多种人生。

我们又可以继续陪伴彼此了

500

你有这样的玩偶吗?它们是不是已经被丢在了某个尘封的角落?

说到底。

成年后,那个学会了照顾自己的“自我”,要得益于它——

现在说出口还有点尴尬和羞耻的玩偶们。

但毋庸置疑。

它们一定是最完美的被爱对象。

可爱,抚慰人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必然会因为外界的人和事而感到失望。

可唯独它们——

永远是你的朋友,不曾离开。

500

本文由公众号「肉叔电影」(ID:dusheyingdan)原创,点击阅读肉叔更多推荐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