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友们怎么看广州车展亮相的小鹏 G9?亲自参与了研发,我有一句不知当讲不当讲
小鹏汽车在 2021 广州车展发布了全新品牌 LOGO,全面品牌焕新。同时,定位于「小鹏品牌全新智能旗舰SUV」的小鹏 G9 也在车展亮相。新车拥有全新的设计语言、更先进的电子电气架构,并同保时捷 Taycan 一样基于 800V 高压平台开发,保证了更高效的电驱效率及更快的充电速度。你看好小鹏 G9 这款 SUV 吗?
看到外面一片吹牛的,哈哈。我来聊聊我的想法和经历(一丢丢研发的日常和趣事)吧。我是做动力系统方面工作的,就简单来说说G9这款车在动力系统方面的一些事情吧。
1,动力平台
我有一句MMP不知道当讲不当讲。稀里糊涂的G9的动力系统就被定义成Xpower3.0 了?前面的2.0 和 1.0 被你吃了?当然了,我得解释一下,我为啥要骂。
我曾经帮着公司品牌部门搞“Xpower品牌”建设的一些事情。曾经帮着搞这个XPower品牌内涵定义之类的事情。也曾经定义过一些XPower的事情,迭代和差异。大概如下(其实在以前的一些回答里有提到过):
我称呼早期内部的 1.0车辆的动力系统是Xpower 1.0
我称呼G3和P5的动力系统是Xpower 2.0
我称呼P7的动力系统是Xpower 3.0
以上,是我想说的,Xpower的1.0到3.0
但是,这发布会发的,把G9的800V的碳化硅+480kw定义成了Xpower3.0。也就是说,把P7这一代产品,定义为了Xpower 2.0,G3及其前代的1.0车型的动力系统定义成了 Xpower1.0??——虽然官方没有明说,但是就是这个意思呗?
这TM跟我之前提交的方案不一样啊…劳资又要重新改材料了呗???
行吧,你说了算,我改!(骂骂咧咧……)
算了,品牌定义的事情,我不懂。不管是1.0。2.0。还是3.0。每一代产品都是实实在在做足了充分的研发和测试,才放出去。
按照目前的进展,Xpower 3.0 这个概念,也只是刚刚起步,还需要用真实的产品实力,来树立起这个Xpower的品牌概念。
2,800v高压
关于800V的概念,其实在之前的回答里有提过一些。
一个主要的难点是 高压系统的匹配,尤其是充电的匹配:车端800V和桩端500V,如何匹配上,能够实现充电。
两个主要的优势:一是热损耗降低,二是整体效率的提高。目前总体来说,成本还是会偏高的。
2020年之前,中国铺设的快充桩,基本都是400V平台的桩(严格说来是500V)根据快充国标的标准来看,当时在充电电压平台的要求来说:
之前主流的,是500V的桩,750V的都很少,更别提1000V的桩了。所以,要解决新的800V平台的车,在500V的桩上充电的问题,就非常的困难。
技术上怎么解决呢?——那就是做升压,把充电桩的电压升上去。把500V的桩的输出电压,通过车端的技术,拉高到800V平台!——这项技术的细节以后再做详细分享,留个坑
但是,这里就不得不夸一下BYD这家企业,早在4.5年前,就已经在考虑做800V电压平台和充电升压方案的事情了。当然了,也有一个情况要说明,800V平台的新款电动车,在老款的500V充电桩上充电,是无法实现最大的充电功率的。因为充电桩的功率是定的,虽然通过升压技术可以实现车辆的充电功能,但是功率实际上并没有提高,电流会比较小的。
所以说,升压技术,也仅仅是解决了800V车辆在500V桩上不能充电的问题,并没有真正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充。要实现真正意义上超充,还是得800V车+800V桩(或者1000V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将来小鹏的480kw超充体验,一定是G9+小鹏液冷超充桩一起 才能体现
3,域控制器
域控制器方面,我部门负责其中一个而已。其他的领域我们不确定。我们负责的是左域控制器的测试,左域控制器集成了动力系统的控制功能和部分车身电子的功能。
相当于是,一个控制器的软件,其实是由两个甚至多个部门来做开发,再由一个领域做大集成。再单独上到控制器里。
那么就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例如,和动力系统不相关的变更,导致的软件变化(例如,修改了车身的标定参数),对于分领域来说是有变更的,其他领域其实没变。那么,针对这样“只改了一部分”的重新集成的软件,应该做怎样的测试?
不相关的领域还需要再测试吗?如果要测试,那么工作量有多巨大,做过的人都知道。
我们最后的结论是:只要有软件的变更,都要进行测试。我们已经做好了相关准备……
所以,看似架构简单简约了,但是关于开发过程中的很多工作,反而并没有减少多少。甚至还有所增加。本来修改BCM,我们不要测试的,现在也需要我们参与了。
这大概就是做测试的命吧……
4,小节
最后,小小的总结两句吧。
不管名字叫什么,不管品牌怎么打,都是你们的事。我们做工程师的,还是需要实实在在先把产品做起来。好的产品,才是后面所有可能性的基础。
800V升压充电功能,足够头疼,为了不影响各部门车辆正常使用。我们的工程师冒雨在各大充电桩进行调试测试。
性能为了验证一些关键参数,需要外出测试。但是因为临时版本软件的坑,让我们的G9测试车,趴窝在琶洲大桥上。(这是不是得狠狠的给BMS提个问题?)
早期状态的G9测试车,趴窝在琶洲大桥上,不得不呼叫拖车
G9现在还在研发阶段,目前发布的,也仅仅是个外观。内饰什么的,都还没有发布。对于外界来说,已经有很多了不得的推测。对于我们来说,仅仅是获得一个新的通知:
测试车辆可以不用贴伪装和盖车衣了。但是内饰还没发布,还是需要伪装遮挡的。看看这内部通报,以前还因为 有人因为这个事情,被通报批评了。
所以,如何评价?
外观发布,仅仅是一小步,后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要测试,要验证。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现在除了努力,别无它路。
最后:求各路大哥手下留情,不要使劲窥探我司机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