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房事压垮的年轻人

大家好,我是左页。

最近因为讨论了要不要留在大城市这事,后台一直有读者追问:现在是否合适买房?作为中年人,我当然理解大家的焦虑,不过实话说,我不是房产砖家,实在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啊。而且,我劝大家,如果想买房,也别轻信个别砖家的建言。买不买房、在哪买房、何时入手这些重大决策,最好跟家人一起商量,多方打听了解,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后再做决定(废话)。

如果实在抉择不了,那我建议还是等等。这事真不能急,一旦掉坑里,半辈子爬不上来。我认识一哥们,2017年房价最高那会入手了一套某大城市周边两居室,后来限购政策出台,房价一路跌,现在基本掉了一半,肠子都悔青了。最悲催的是他后来换了工作,买的房离现在公司太远,还得每个月花4000块在公司附近租房上班,每周回一次,与家人分居,老婆孩子在买的新房里住。

所以大家慎重吧。初次购房的小白,多看看各种论坛上购房者发表的真实的惨痛购房经历,注意,必须惨痛的那种,提前了解这里面的小套路,可能对自己买房会有那么一丢丢帮助,10个雷能避1个就算赚了。

我没法告诉大家现在该不该买房,不过可以从宏观层面跟他聊聊房事现在到底怎么回事。大家姑且一听,不做任何购房参考,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可以留言(有惨痛购房入坑经历供大家同情和学习的,最好)。

500

500

大趋势

房地产这个行业的认知共识,出现了反转,大概是当下经济领域最重要的变化了。

简单来说,过去认为房地产业,可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但现在大家都不这么认为了,新的共识是,高房价抑制消费、最爱消费的年轻人都被迫储蓄了,同时掏空了其他实体、科技行业投资,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扩大了贫富差距,最最闹心的,是严重打击了生育率。

500

 截图来自《城市房价与全要素生产率: “挤出效应”与“筛选效应”》

共识这东西很重要,一旦形成,就意味着风向要变了。

可能许多人觉得,过去不一直就有对高房价的批评吗?甚至80年代,《人民日报》就有相关批评了。

500

但其实舆论归舆论,不同专家学者在那吵来吵去没用的,我说的共识,主要是指政府内部的共识,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共识,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知道,现在的高房价的推动力,可以追溯到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那次改革,简单来说,就是强中央财政,相应的,减弱地方财政。改革本身非常成功,后面许多强国富民的成就,都受益于它。

但这改革也留下一个问题,就是地方和中央在财政分配改革后,相应的事权和支出责任没有跟着做出恰当的改变,或改的不够彻底,结果是地方在财政力量减弱的情况下反而承担了更多的公共支出。所以地方只能举债搞建设,并通过卖地增加非税收入,也就形成了我们说的“土地财政”。“土地财政”,推高了地价,以及相关的税负,进而推高了房价。

“土地财政”,直到今天也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扭转,地方财政跟高房价是绑在一块的。所以才会出现,部分地方政府发文稳住房价、不让其下跌的“奇景”,因为房价跌,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地方吃紧(当然也有社会稳定的考量)。

尤其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为了提振经济,地方政府卖地受到鼓励,卖出了新高度。也是从那时开始,房价狂飙突进,房地产业也被人称为“夜壶”,就是经济下行压力大时,就会拿出来用一用。

那最近几年,为什么说政府已有共识要开始改变“土地财政”了呢?

从中央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就能知道这点。我印象中,改变地方政府政绩评价体系,是最早推出的措施,就是不再“唯GDP”了,降低经济增速预期,转而追求高质量发展、人的幸福指数等,后来是步步升级的限购,还有今年6月份推出的规范土地出让金征收和使用的改革,以及很长一段时间来到处都在议论的房产税。

高房价严重影响了生育率,而二胎、三胎政策的推出,明显也是反高房价的。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最近几年,关于生育率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了,其实这也是一个信号,因为过去这事都不能多提的。

500

各种政策的推出,以及这些政策释放出的信号,地方不可能无动于衷,改革的趋势他们也不可能视而不见。

总之,现在大趋势、政府的意志是非常清晰的,大家就别再纠结了。当然,政府不可能让房价“硬着陆”,现在说法是“用时间换空间”,所以短时间内房价不可能大跌。但,也别再期望房产能像过去一样带来极高的投资回报率了。有刚需的朋友,大可从从容容地挑。

 

500

不买房,钱花向哪里?

明白了这个大趋势,作为个人来说,最理性的就是老老实实跟着趋势走。那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政府处理不了高房价的问题呢?或者说,最后处理失败了,土地财政继续,或者整奔溃了,硬着陆了呢?对这个问题,我只能说,大家还是别赌了吧。在咱们国家,中央要办的事,没有办不成的,1994年税制改革是这样,二十多年后,完善这项改革,依然会是如此。

关键,房事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次生灾害”,已经到了不得不处理的临界点。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活路的机会,不处理,任其泡沫无限放大最终自爆,那才最危险。所以大家不要质疑政府处理这个问题的决心和意志。

其中高房价有两个“次生灾害”,最为致命,一个我刚说的生育率。其实咱们国家,劳动力红利早在2012年就出现拐点了,再这样“高房价避孕”,真的会造成巨大的麻烦,另一个是居民债务率,这个以前没那么严重,但后来我们不是搞了一波“涨价去库存”吗,居民债务也就上去了,虽然中国人有储蓄的习惯,但其实算上房贷,许多人手里真没什么闲钱,也不敢乱花了。根据美日过往经验,这两点如果叠加,就是经济已经非常危险的信号了。

500

TVB《创世纪》剧照

政府处理如此棘手的问题,它就必须要有必赢的把握,当然肯定也会伴随着阵痛,甚至偶有反复,但这跟坐飞机穿越云层差不多,颠簸很正常,作为乘客,你系好安全带就够了,千万别想着打开窗门跳下去。

房子这玩意本质就是个消费品,你花钱了,房子到手了,住进去了,过些年消费完了,也就没了。但过去这些年房地产高歌猛进的现实,给消费者一个印象是:房产还有金融属性,买了以后,不仅不会因为消费时间久而贬值,反而会升值。

房价永远不跌,都成了许多人的信仰了。

从购房者的角度来说,他买的不仅是房产,买的是会升值、至少不贬值的房产,否则就认为自己亏了。尤其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严重的年代,找个给自己赚来的钱保值增值的投资品,是刚需。

那这就有个问题了,假如将来房子没法作为资产增值保值品了,我们手里的钱,还会有其他投资的去处吗?其实政府处理当下房事问题,如果要解决地方依赖土地财政,那就必须帮他们找到新的税源(极有可能是房产税),如果要解决消费者购买保值增值的需求,就必须为消费者找到新的保值增值渠道。

说实话,中国人的生活中,除了房子外,最宝贝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可现在国家把这块投资也给堵了,取消各种课外培训,就是为了减轻养育负担,避免攀比培养。而且,为了将来鼓励多生孩子,国家还可能增加其他减免养育孩子成本的措施。

所以将来大家手里的钱,最有可能的去向,我预估,一个是股市,另外一个就是消费了,也就是及时花了是最划算。未来,人们买车,极有可能像过去买房一样热闹。再有,股市估计也会有变化,会有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它正常良性运作。

所以大家现在与其花大量时间去钻研房产市场,不如趁有时间,多去了解了解股市,以及国家经济走向,行业大势,公司财报——未来,这些东西,会得到大幅度普及,直到大多农村老头老太也拿着手机盯着股盘。股市会进一步繁荣,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说的,这事大家可以自己判断。

其实手里有钱如果实在没地花,投资自己也是不错的,多学点新知识,花点钱搞搞锻炼,出去旅旅游长长见识,都不错。

 

500

大城市的房价会大跌吗?

许多人关心,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了,那大城市的房价会大跌吗?

最近一段时间,相关的数据显示,确实是有跌的可能。但我个人预判,不太可能大跌。

即使房地产税实施了,也不会。首先国家改革、调控的基础,是经济必须“稳”。房价短期内跌幅太大,不利社会和经济稳定。

再有,人们去大城市,有一部分原因,是这儿的教育、医疗资源集中、就业选择更多,还有人学的专业,小城市都找不到工作,所以必须去大城市,就是在那做底层社畜也只能忍着。所以大城市里的房价,本也有高的理由。

很多人可能会想,这高房价的大城市,是不是就会因此造成人才流失呢?人才流失了,那执政者是不是就要大力度降房价呢?

其实道理应该是这样的。现在国家调控,也是为了让城市更宜居。但高房价只会把赚钱少的人挤出去,赚钱能力强的,因为大城市房子增值保值预期更高,而其他城市房产价格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反而更会往大城市挤,进而让房价维持高位。

500

TVB《创世纪》剧照

至少短期是这样。打个比方,高房价是一艘慢慢沉入大海的铁达尼号,那大城市房价,就会是这船最后露出水面的部分,短期内,大家反而会往拼命这儿跑。

大城市,在哪个国家哪个年代,居住都不容易。这点,大家最好有心理准备。对此我还是那个观点,就是你选择什么地方,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如果现在就能预料,自己未来结婚生娃了,也没法在大城市安家,那最好还是趁早想个更好的去处。

国家的调控,讲究的是“稳”和所谓的“时间换空间”,所以不可能短期内惠顾到大多数人的,更不可能搞雨露均沾那一套。但对于个人来说,别说10年、8年了,有时候连5年都等不起啊。一个硕士毕业的年轻人,到他结婚生子,大概也就4-5年的时间,最多等到孩子出生3年后(上幼儿园),就有强烈的买房需求了。换句话说,他毕业7、8年内如果没法赚够买房的钱(包括每月还房贷的钱),就会非常被动。其实在上海北京这种城市居住了一段时间最后不得不离开的,许多也是因为孩子到了3岁,要上幼儿园了,需要老人带着,可买不起房供孩子老人居住。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突然就想起来这样一句歌词。有时候想想,人生漫长,为了一水泥盒子忙碌操劳一辈子,确实有够扯淡的。我是真心希望,未来,咱们国家的年轻人都有想走就走的远方,不为五斗米折腰,不用007无暇赴死,不必看房兴叹。

END

本文作者:左页,血钻故事执行主编

本文编辑:哲空空,血钻故事主编

部分参考资料:《城市房价与全要素生产率: “挤出效应”与“筛选效应”》,余泳泽 李启航 著,财贸经济《高房价如何影响居民储蓄率和财产不平等》,陈彦斌 邱哲圣 著,经济研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血钻故事”(ID:xuezuangushi),专注于硬派历史故事,伴你立足中华,勇闯世界。转载授权请联系“血钻故事”公众号。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