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工业发展路线,一直都是“先解决有没有,再解决好不好”

微博@懒得注册:

今天看到两位好友关于中国汽车工业的争论,我觉得有必要说点什么。

中国的汽车工业,应该说不仅是汽车工业,中国工业的发展,一直遵循的一条准则,是“先解决有没有,再解决好不好”。

解放CA30的重大意义不容否认,我们至少做到了有,但是从技术上和工艺上,我们只做到了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在整个产业链上,虽然中央一直在推进部署,但是由于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装备等等的落后,我们在知其所以然的路上走的并不顺利。

仅仅是轮胎一项,我们就走了很多弯路,更不要提NVH之类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解决。

但是从CA30投产,到国产斯太尔下线,这中间我们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为后来到来的技术引进奠定了基础,至少我们有了完整的研发和生产管理体系,虽然不完善,效率低,但至少可以稳定的推进生产和研发,而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材料、矿山、冶金、纺织、制造、机床等多个领域,所以我们有了虽然缓慢,但是没有体系性缺失,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是我们最基本的工艺和设计数据积累阶段,只有当数据样本足够丰富的时候才有实际指导意义。

这一点@飞扬南石 老师是比我有发言权。

而当数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引起质变。

再说国外技术引进,1992年斯太尔引进,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极其重要的大事件,正是在我们有了足够多基础数据积累的前提下,引入了新的技术体系和管理理念,使技术引进成为质变的契机。

要说明是,我们引进的不仅仅是设计,而是有设计资料,全套工艺,全套材料标准,全套斯太尔企业标准,全套金属加工标准,这对于我们各个领域来说,都是一次质变的契机,这里我说是领域,而不是行业。

说一个很典型的例子,12.9级螺栓,曾经有人说我们没有,的确,12.9级螺栓看着简单,但是涉及到材料、热处理、冷加工、热加工、表面处理等等多个工艺范围,我们造出来是在1993年左右,但是成批量稳定的制造,是在2003年前后,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汽车工业需求的影响才能这么快实现批量的。

吃透斯太尔技术,做到知其所以然,这是后来我们卡车设计进入自由王国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只有吃透了手里的东西,才能再有所创新。2000年后斯太尔技术从重汽,陕汽,红岩三家扩散出去,更是造就了中国卡车工业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点@什刹海水师提督 和我有过很多次深度的交流,他也查过很多资料,找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所以也是深有体会的。

所以说了这么多,中国工业走过的路,有弯路,但整体上并没有偏离预设方向,先解决有没有,再解决好不好,厚积薄发,这是中央从一开始就定下的路线,也是事实客观规律,这一点并不以任何一个人的意志转移,我们在反复试错的路上走了很久,而且还会继续走下去。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