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面子”与“里子”

《道德经》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赘述了,中国人都知道。但是,这部讲述“道”的著作,其实对“道”的讲述是有选择的,分了重点和非重点,甚至有可能故意隐藏了一些东西没讲。不知道这是老子有意为之,还是疏忽所至。总之,这部著作似乎有点“欲言又止”。

《道德经》的内容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讲“道”,即世界观,告诉人们世界是怎么回事,怎么运转,遵循什么规律。另一部分讲“德”,即“方法论”,告诉人们在这样的世界里要依据什么方法去做才是对的。

但是,人们在研读《道德经》或者先贤们的阐述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形,就是告诉你怎么做符合于“道”,怎么做不符合于“道”。

这不禁让人思考,“道”包罗万象,万事万物都符合于“道”,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怎么会有不符合于“道”的事物呢?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德”符合于“道”,那“非德”、“不德”符不符合于“道”呢?

这就分出了《道德经》的“面子”与“里子”。

“面子”讲的是老子的世界观,即包罗万象之“道”。以及“道”中的“正确”部分,即“德”。

“里子”是隐而未发的内容,即“非德”、“不德”也符合于“道”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至少是淡化处理了。

所以,《道德经》作为一部渴求从底层逻辑来全面思辨世界的著作,似乎有不完整的地方。这个“缺陷”老子自己知道吗?我想别人无从了解,只有老子自己清楚。但是,从《道德经》里的某些表述中,似乎可以看出他老人家的心路历程。比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各家各派对这句话的阐述多不能令人信服,读后会有牵强之感。我摘录几个:

1.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2.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3. 天地之间找不到仁,是因为万物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圣人找不到仁,是因为百姓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

……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

“刍狗”, 是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也就是说,“刍狗”是祭品。那么这句话的意思是否是这样的呢?

天地不仁慈,只把万物当做“祭品”。圣人也不以仁慈之心看待万事万物,在他的心目中,百姓同样只是“祭品”。

祭品是干什么用的呢?祭品是用它们的存废、荣辱、悲喜甚至生死来证明被祭祀物的重要、强悍和伟大的,是不得不臣服的。这个被祭祀物就是——“道”。

所以,我猜测老子在写《道德经》的时候,在企图阐述世界的本质规律的时候,内心深处是有复杂感情的。他看出了“道”的“不仁”,但在《道德经》中只偏重讲述“道”中之“德”,教授人们“正确”的做法,而隐藏或忽略了对“非德”和“错误”的深入剖析,只是泛泛而谈,未能很好地将它溯源至“道”的层面。简单说,就是放过了对“明知故犯”的哲学追问。

《道德经》在解释“明知故犯”问题上的薄弱,暴露了它对世界本质规律(“道”)认识不足的缺陷。这造成了它在历史实践中时而兴盛,时而衰败,起伏过大的情况。当然,这不仅是老子哲学的缺陷,也是中国哲学的缺陷,还是世界哲学的缺陷。如何应对阴阳、善恶、对错、德与非德、信或不信……这个矛盾对立的世界,至今仍是未解决的哲学难题。虽有“中庸”,“大同”等思想企图用“调和”、“包容”来解决,或者各种宗教企图用“虚”和“无”来消解矛盾对立问题,但从实际效果看,都不太好。哲学的任务仍然艰巨,世界的本质规律也仍待进一步探究。

可参考我的文章:

《从底层逻辑理解世界及其趋势》

https://zhuanlan.zhihu.com/p/410671386

《人类文明的秩序》

https://zhuanlan.zhihu.com/p/114580350

或到我知乎主页的“文章”里查找。

本人微博、知乎同名:深思的蓝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