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间曾经的唱和互文
距今40年前,中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中国台湾开始经济腾飞。在那个时间节点,两岸发表了各自很有意思的文艺歌曲《驼铃》和《梦驼铃》,从歌曲出处看起来并无瓜葛,但从歌词深处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文化、情感诉求。
1980年,由王立平创作《驼铃》词曲。这首歌因为一部电影《戴手铐的旅客》而走红,原唱者为吴增华,歌曲长度三分零九秒。电影本身是反敌特的刑侦片,今天可能已经被遗忘在电影史里,但它的主题曲却一直传唱至今。吴增华的唱腔温厚低回,控制得当,情感流露而不着声色。
歌词如下: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蒙蒙。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
送战友,踏征程。任重道远多艰险,洒下一路驼铃声。山叠嶂,水纵横。顶风逆水雄心在,不负人民养育情。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
《驼铃》第一段歌词的核心句是“革命生涯常分手”,第二段歌词的核心句是“不负人民养育情”。结句关键词为“相逢”。整首歌曲是同志、兄弟、战友间的诉情,文字采取书信诉情的形式。
时隔三年,由小轩作词,谭健常作曲,台湾发行了费玉清演唱的《梦驼铃》,歌曲长度三分四十五秒。这首歌在华视流行歌曲排行榜蝉联十三周冠军,与《驼铃》的歌名只差一个字,同样传唱至今。费玉清声音清亮,在时如穿穹裂帛,时如雁掠大漠,时如汩泉流淌的歌声中,充分体现了望乡怀国者的情深意重。
歌词如下: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天边归雁披残霞,乡关在何方。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挥不去苍白海棠血泪。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天边归雁披残霞,乡关在何方。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秦关。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挥不去苍白海棠血泪。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曾经多少个今夜,梦回秦关。
《梦驼铃》第一段歌词的核心句是“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第二段歌词的核心句“黄沙吹老了岁月吹不老我的思念”。结句关键词为“梦回”。整首歌更接近于抒怀,文字采取的也是信的形式。
前歌于征程之路听闻了驼铃,后歌于高山之巅竟然分明也听见了驼铃,并问何处传来。前者提及了“革命的分手”,后者提及了“历史的血痕”;前者提及了“一样分别”,后者提及了“海棠血泪”;前者说“路漫漫、雾蒙蒙”,后者说“飞纵千里山”。
这两首歌悲情的溯源都在于浪涛汹涌的近代史革命。中国的革命是因为家国的破碎,母土的血泪而生发,而不是无来由的年轻人暴走。大革命的参与者们同为反帝反封建的初衷在先驱志士的感召下走到一起;又因为革命理念不同而刀兵相见;更因为各自的使命而分手告别。如果说“不负人民养育情”是两者共认得革命初衷,那么“乡土”就是两者共同的革命摇篮,顶风逆水之雄心是前者高举无畏的前进情怀,多少今夜梦回秦关是后者若有所思的跟进情思。故而两首歌的文化溯源和历史互文俨然而成。
非常有意思的两首歌吧。你当然也可以说把这两首歌放在一起,可能很牵强,但是从历史的脉络,与歌词的呼应看,却又是丝丝入扣的守望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