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主导的经互会是如何变成各成员国人民在产业经济领域的大监狱的?

【本文由“我与狸奴不出门”推荐,来自《如何评价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签署联盟国家一体化法令?》评论区,作者整理】

其实从苏联时期开始,毛子们就显然非常不会跟周边国家拉关系。

就拿经互会来说,每年对经互会各成员国的援助不少,但包括毛子们自己在内,所有人都感觉自己被剥削了

早前经过别人提示,我找到了一篇《论苏联在经互会中的得与失》,概况就是,由于苏联只重视本国利益,忽视其他成员国利益,虽然表面上苏联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但从经互会的特征和结局上看,苏联及其他成员国都不是得益者,因为经互会的机制使他们失去更多的机会。

文中举过不少例子:

匈牙利盛产铝土,但苏联不允许匈牙利发展炼铝工业,而是低价收购铝土,再向匈牙利供应铝锭。凡苏联能大量生产的机器设备,就不许其他成员国生产,或迫其压缩生产。例如,民主德国被迫放弃传统的飞机、拖拉机和大汽缸汽车制造工业,匈牙利被迫放弃普通卡车和收音机工业。这样的结果是加剧了东欧成员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在贸易的商品结构方面,苏联外贸的商品结构属于工业化前的结构。而苏联外贸的这种商品结构恰恰和东欧成员国外贸的商品结构相互补,即苏联向东欧成员国主要出口燃料、原料等硬货物。比如20世纪80年代,民主德国从苏联进口的燃料矿物原料、金属在其进口总额中的比重都在62%以上,而对这些国家来说,他们由于缺乏可兑换货币而不可能从世界市场上获得这些货物。相应地,东欧成员国则主要向苏联出口诸如过时的机器和劣质消费品等难以向西方出口的软货物。比如,苏联技术产品进口的近60%来自经互会国家。这样,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比较,苏联显然失大于得。

而苏联在商品的贸易价格上是有得也有失。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石油未涨价时,苏联是有所得的。但在70、80年代东欧国家经济危机之后,为巩固华约国家的共产党政权,支持苏联的国际战略目标,苏联不得不以低于世界市场的价格为东欧国家供应石油、能源和原材料,则又亏了。

所以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由于整体思想上就存在严重问题,因此经互会变成坑互会也就是必然结果了。

马克思说过: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自身也没有自由;

列宁也说过:沙皇俄国是各族人民的大监狱。

​即使在产业经济领域,这些论断依然管用:苏联人由于将自身利益摆在优先位置,通过经互会在产业经济领域上压迫剥削其他国家和民族,经互会也变成了产业经济领域的各国人民的大监狱也是必然的结果。

时至今日,俄罗斯仍然没有完全从经互会崩溃和苏联崩溃之中吸取教训,出现目前的结果实在不让人意外。

顺带一提,《资本论》除了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思想指导外,还是一部政治经济学巨著。所以真正的共产党人必然是精通经济学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苏联人能把经济搞成这种熊样子,说明在列宁之后,苏联人学马克思主义根本就没学到家,算不得真正的共产党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