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黄克诚担任志愿军9兵团政委
9兵团组建于1949年2月,首任司令员为宋时轮、首任政委为郭化若。1950年11月,9兵团编入志愿军序列,由宋时轮任司令员兼政委。
由于9兵团长期在华东地区作战,部队从上到下都缺乏高寒地区作战的经验与技能,导致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期间出现了大量因冻伤引起的非战斗减员。试想,如果在9兵团入朝作战前,能够为9兵团配备一名拥有在东北地区丰富作战经验的政委,必将有效减少官兵的冻伤。
具备在东北地区作战经验肯定要从东北野战军及东北军区所属的政工干部中挑选。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后下辖4个兵团,再加上野战军机关和东北军区,兵团级或副兵团级的政工干部还是不少的。但最合适的人选非黄克诚莫属。
一、黄克诚担任9兵团政委的有利之处
1.拥有在东北地区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从1945年黄克诚率领新四军3师出关到1949年随东北野战军入关,黄克诚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奋战了3年多。在此期间,先后担任过新四军3师师长兼政委、西满军区副政委、西满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冀察热辽军区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政治委员。
黄克诚不仅熟悉东北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还拥有丰富的指挥大兵团作战经验。在辽沈战役期间,担任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政委的黄克诚与司令员程子华一起指挥了塔山阻击战。
2.资历深、威望高
黄克诚早在1925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湘南起义、上过井冈山,在红军期间担任过红三军团主力师的师政委并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后,先后担任了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八路军115师344旅政委和新四军3师的师长兼政委。不仅军政兼优,其资历在兵团级干部中数一数二,这也是1955年授衔时能够名列大将第三名的原因。以这样的资历担任9兵团政委绰绰有余。
黄克诚一向以为人公道正派、敢于坚持原则、善于团结同志而著称。由他担任9兵团政委,对于增强兵团的凝聚力非常有好处。
3.与9兵团的中高级指挥员较为熟悉
由于9兵团是仓促入朝作战,新到任的兵团政委显然没有太多时间熟悉情况。如果由黄克诚任政委,由于他和9兵团中高级指挥员之间比较熟悉,可以实现无缝衔接,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这主要是得益于黄克诚丰富的任职履历。
黄克诚先后在红一方面军、八路军、新四军、东北野战军等多个系统工作过,并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不仅资历深,而且任职经验丰富,工作地域广阔,真可谓是转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黄克诚丰富的履历,使得他与9兵团的很多中高级指挥员之间都有交集。例如组成9兵团的3个军中:20军前身为新四军1师长期与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的3师并肩作战;26军、27军的前身为山东军区下属的鲁中军区和胶东军区,都是由八路军115师发展而来,而黄克诚曾任115师344旅政委。
4.与志愿军领导班子关系融洽
早在红军时期,黄克诚就长期在彭老总任军团长的红三军团担任主力师的师政委。其工作能力、人品和党性都深得彭老总器重,这从建国后在彭老总主持军委工作后,先后让黄克诚担任总后勤部长、总参谋长和军委秘书长就可见一斑。没有高度的认可与信任,这么重要的岗位怎么可能交给黄克诚。
作为9兵团政委,如果能够与彭老总建立信任与默契,那么在汇报工作、争取上级支持方面,显然会有额外的加成效应。例如冬装的问题,由黄克诚向彭老总汇报显然比其他人汇报更能引起彭老总的重视。
另外,参照宋时轮兼任志愿军副司令的模式,如果由黄克诚任9兵团政委,很大可能会兼任志愿军副政委。甚至会越过邓华,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委。毕竟,黄克诚的资历远比邓华深。至于志愿军另外两名副司令员洪学智、韩先楚都是黄克诚的老部下。
作为一个独立的作战方向,黄克诚以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统一指挥9兵团及东线战场有利于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
5.重视后勤保障
作为曾经在东北冬季指挥作战的高级指挥员,黄克诚对于防寒重要性的认识和相关的后勤保障显然更有经验和办法。而且黄克诚曾担任过东北民主联军后勤司令部的司令员兼政委,由于其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东北野战军百万雄师奠定了坚实的后勤基础。这也是其建国后得以出任总后勤部部长的原因之一。在防寒衣物没有配齐之前,黄克诚绝不会贸然让部队开入战场,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朝鲜北部的极寒天气对于部队的影响和破坏性。而他的建议,也肯定能得到彭老总和志愿军司令部的高度重视。
对于9兵团来说,如果由黄克诚担任政委,还有一个利好之处。9兵团的后勤保障是由东北军区负责的。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高岗曾经与黄克诚同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负责后勤工作的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则是黄克诚的老部下。由黄克诚去协调后勤,肯定要比与东北军区素无交集的宋时轮更有分量,更能得到东北军区的重视与优先保障。
二、黄克诚任9兵团政委的可行性
1.黄克诚的时任职务
1949年10月,黄克诚离开部队系统到湖南任省委书记。作为封疆大吏虽然重要,但适合担任湖南省委书记的高级干部还有很多,可适合担任9兵团政委的则非黄克诚莫属。以当时湖南的情况,换一个人担任省委书记并不会影响大局。
同时,黄克诚身体状态尚可,不会出现类似粟裕因伤病无法任职的情况。
2.临阵换将是否兵家大忌
彭老总任志愿军司令员都是临时决定的,何况9兵团政委。甚至整个志愿军的领导机构都是由原15兵团机关与13兵团机关对调后组建的。事实证明,志愿军上至统帅下至普通一兵,都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三、9兵团与黄克诚擦肩而过的原因
既然黄克诚是最合适的9兵团政委人选,为什么最终9兵团政委却一直空着,由宋时轮司令员、政委一肩挑呢?
1.9兵团入朝过于仓促
在确定9兵团参加抗美援朝之前,作为第三野战军的机动兵力,9兵团的任务是为解放台湾做准备。原政委郭化若调离后,在任务不急的情况下,由司令员宋时轮暂时兼任政委也是一种常态。毕竟,国际局势和朝鲜战局的突变是无法准确预料的。从1950年10月8日志愿军组建到10月28日确定9兵团编入志愿军都不过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做出的决策。对于9兵团的使用,也从不紧急到紧急,入朝时间多次提前。原本隶属第三野战军时,9兵团政委的人选应该由第三野战军考虑,但等到明确要9兵团入朝后,已经没有时间给第三野战军选派政委了。而从1950年10月28日命令9兵团转隶志愿军到11月7日先头部队进入朝鲜,这么短的时间让仓促组建的志愿军领导机关根本无法考虑9兵团政委人选的问题。刚刚组建的志愿军,也并没有足够的干部储备,兵团政委这样的高级指挥员,只能向军委申请从全军选调,远水解不了近渴。
2.对于长津湖地区的寒冷缺少认识
作为事后诸葛亮,我们知道1950年是长津湖自1888年有温度记录以来最冷的一年。但当时,上至军委下至志愿军司令部显然不可能预见到长津湖地区会如此寒冷,也就不可能想到需要为9兵团配备一位精通东北地区冬季作战经验的政委。
历史不能假设,但可以复盘研究,吸取教训。客观来说,即便由黄克诚担任9兵团政委,也无法完全避免冻伤减员。但黄克诚凭借自身长年在东北地区指挥作战的经验、个人崇高的威望与丰富的工作经历,能够极大程度的弥补9兵团防寒经验不足的所造成的不必要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