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前的香港不用交税给英国的中央政府但香港的各个英资企业每年共在香港获利1千亿元
【本文来自《学姐嫁到台湾好多年了,她说婆婆现在开始惦记统一后拆迁分房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香港市政府的财政收入在香港回归前的时代和回归后的时代都是留着给香港社会自己用的;在回归前的时代,香港的企业和个人不用交“国税”给英国的中央政府,但是在回归前的时代,香港境内的各个英资企业总共从香港每年拿走1千亿港元的巨额财富!我是从下面这篇文章中得知这个事的:
香港回归前英国每年拿走上千亿
此文原本是《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一书中的一段内容,它的电子版 我则是从“搜狐”网中 如下这个地址的网页上复制、获得的:
http://roll.sohu.com/20110924/n320395870.shtml
1982年9月23日,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英方在双方会谈开始之前,也做了一番准备工作,研究了与中方立场截然相反的对策。当时,号称“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刚刚打胜了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从阿根廷手中夺过了马尔维纳斯群岛。柯利达(Percy Cradock)在他的回忆录《在华经历》(Experiences of China)一书中说:“她是摆开一种好斗的和不合作的(combative and uncooperative)姿态来处理香港问题的。她刚刚取得了福克兰群岛的经验,自认为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正是依靠她自己的坚强意志和英军的英勇战斗,才"拯救"了因英国外交部的短见和屈从于外来压力而造成的困难局面,而香港从表面上看同福克兰群岛又具有某些相似之处;英国的另一处远方的殖民地又受到了威胁,英国根据法律和条约所享有的权利至少在香港的一部分领土上仍然有效,我们的外交官员又在鼓吹过早的投降?”但是中国情况不一样,中国毕竟不是阿根廷,香港也不是马岛。
虽然我们这个“一国两制”已经充分照顾到英国的利益,但并不是我们某些人设想的那样,他们就欣然接受了“一国两制”。相反的,撒切尔夫人开头并不想把香港交还给我们,她曾考虑过搞国际共管,考虑搞全民公决,搞第二个新加坡,就是“独立”,甚至考虑过在军事上跟我们对抗。
香港问题的正式谈判是从1982年开始的。从小平同志在当年9月与撒切尔夫人的第一次会谈为标志,到1984年9月双方达成协议,12月撒切尔正式签字,实际上谈了整整两年。开头8轮谈判的中方团长是姚广,我在幕后。
谈判之初,英国人是不打算交还香港的,不愿意丧失他们的天堂。在谈判过程中,我几次同英国谈判团团长讲,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香港问题解决后,将来英国在香港的利益我们还是给予保护的。他们当时唱高调:“英国有什么利益?英国在香港毫无利益。”撒切尔夫人甚至声称:“英国从来没有从香港拿走一个便士。”她说:“我完全是为香港人谋福利。”这当然是自欺欺人之谈,哪里有这样的事!到了1995年,梅杰首相才讲了真话:“英国在香港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其直接投资在900亿至1000亿英镑之间。”我们给他算了一笔帐,仅从投资的这一项,英国每年从香港就可以拿走1000亿港元,也就是1000多亿人民币了。
……(后略)
本文摘自:《周南口述:遥想当年羽扇纶巾》,作者:宗道一,出版社:齐鲁书社(这是“搜狐”的原网页上本来就有的对这篇文章的最初出处的说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