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自觉回到脚下这片土地上来

【编者按】8月20日,由长安街读书会、东方出版社主办的“再赶考,走好新百年的赶考路”主题活动暨新书《再赶考:走向新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发布会通过网络直播举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系教授徐俊忠应邀出席并发言。会议由作者之一、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鄢一龙主持。本文根据徐俊忠教授现场发言整理,已经本人审定。

500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活动。其实,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非常感动,因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之后没过多长时间,我们的六位年轻作者就奉献出这样的一个作品。没有高度的担当精神,那是不可能的。

《再赶考:走向新百年的中国共产党》这本书里面,有许许多多的观点引起我的共鸣。首先,我感觉到大家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好立场。这本书的六位作者的专业背景是有差异的,但能在一个好的立场基础上,从不同侧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形成了一种知识、思维上的互补。

500

我想起毛泽东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时候,经常会“吐槽”这本教科书的写作,认为其作者不懂哲学,而不懂哲学要写好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是很难的。他还经常“吐槽”那本书有一个很不好的问题,就是往往先下定义,然后根据定义去作一些演绎。他认为这个写法很糟糕。毛泽东还批评那本书是很多人写的,结果逻辑不一致,也多有重复。所以,他说,教科书写作中最不好的方式,就是把很多人拉在一块,去完成一本教科书。毛泽东说,要写好一本教科书,最好是由一个高水准的专家带若干个助手去完成。我看了这些评论,印象很深,也由此想起我们有些教材的写作,做法基本就是毛泽东所批评的。如何写教科书,还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但《再赶考》这本书不是教科书,而是由志道相同的人,各自发挥自己特有的知识背景,去思考关于中国共产党、关于我们的国家开启新百年的若干重大问题。这与毛泽东所批评的写教科书的方式不同。写这样的书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同道者,同道者发挥同道者共同的立场、共同的认识水平,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加以深入的思考,我觉得这个方式非常可取。

前段时间我经常去看电影。中国的电影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似乎问题很大。有一部叫作《战狼2》的电影,我看了以后意见就很大。最大的意见在于作者和编导好像要把中国军队、中国军人拍得比美国人还美国人似的。这就很糟糕。写中国军人的血性,我觉得很好;写中国军人在保护我们国家人民的问题上,如何排除万难,这也很好;写我们的军队英勇善战,都很好。但是那部电影的整个拍法、形象塑造,我非常失望。失望的是,我们的作者和编导的电影语言基本上就是被好莱坞“殖民化”了的。这个倾向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中国现在要在世界上展现的应该是什么东西呢?应该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理念,而不是去展现一个比美国还美国的霸蛮、凶狠的形象。这个太可怕了,也给国家形象抹了黑!讲上述这个背景,是要表达对于本书第三章所持观点的赞赏。这本书的第三章里面的几个问题,理论、提法和论证等,我觉得都讲得很好,尤其对于我们当下,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提醒作用。我们在新百年的赶考路上,是需要一些非常重要的提醒的。

比如,这本书第三章提到:我们必须明确中国的目标是用一个更公平、更合理的新体制去取代现有的体制,而不是做一个新的霸权国家。这就是非常重要的提醒。而在我们的国民当中、在我们的自媒体中,我们是可以感受到舆论场上确有一些不甚健康的东西的。  这一章还讲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只有在原则高度上与霸权更迭运动划清界线,才能开启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这就意味着即使中国以民族复兴为目标,民族主义也不应该成为新时代的核心意识形态。这个见解,我高度赞同,非常有共鸣。

大家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好像没有一次提到共产主义,基本的主调是要实现我们的民族复兴,但这并非要落到民族主义上去。整个“七一”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情怀和民族担当。它是世界情怀与民族担当的统一,党中央对这个问题拿捏得非常好。我们必须防止狭隘的、不健康的民族主义情绪的蔓延。这本书第三章的作者能够敏锐地强调这一点,就是一种难得的独立思考,也是对我们国家的有关部门、我们的国民的一个很好的提醒。    这一章还讲到,我们对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造就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也要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经济基础和精神保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不仅体现在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体现在它能够限制某些中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爆发出来的极端民族主义冲动。我感到,作者能就某些问题做出提醒,而且这种提醒是切中要害的提醒,也是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的。

这里,我仅以这本书中的这一章为例,说了与作者具有思想上的共鸣,真心的对作者怀有高度的感激,他们及时地贡献了切中我们社会问题的重要而独立的思考,这是我的一个感受。

李玲老师(李玲:再赶考,我们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现场实录)刚才提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未来新百年的征途上,一些问题的研究,李玲老师提出了很好的一些看法,我也深受启发。我这里要特别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以后,我们中国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应该有一个自觉的转型。

为什么这样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有一个明晰的观点,他说,中国共产党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问题,“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里的两个“新”的提法值得高度关注: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新提法让人们有心灵颤动的感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能够取得成功,与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坚持关系极大,这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把“独立自主”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非常精准。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才“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前段时间,我谈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历史贡献时,认为非常重要的是在外交工作上采用“一边倒”“推倒重来”“另起炉灶”等策略。它使中国彻底切断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控制。这一举措非常重要,没有它,中国将难以摆脱长期以来西方列强的控制。其实,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这就是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提出新中国“要解决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的问题”的历史性任务。理解这个说法的特别意义,有一个重要背景。这就是1949年1月8日,苏联牵头搞起了“经互会”,要求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协作。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各国不要搞自己的产业体系了,尤其不要搞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而中国明确提出建立自己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刚才李玲老师也讲了,新中国初期我们是一穷二白的,但就是在这个情况下,在这个时间点上,中国共产党人竟然提出要建设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有人会说,根本没有这个条件,毛泽东当时就是好高骛远。我说,这就是战略眼光、伟大的战略眼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高度自觉。

把外交上的“一边倒”与不参与“经互会”的分工,建立自己“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两件事联系起来,那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外交上的“一边倒”“推倒重来”“另起炉灶”等,彻底切割了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控制。同时通过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拒绝参与“经互会”的产业分工,厘清了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避免了在走出西方国家控制的阴影后又落入另外一种新的依附当中。什么叫作对于独立自主的自觉坚持?这就是!每每读到这些文献,我都非常感动。《决议》把独立自主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确实精准、传神。这次“七一”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党的全部理论与实践的立足点,就是独立自主,就是走自己的路,通过这种奋斗,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觉得这种说法确实非常符合历史、非常符合现实,也非常精彩和令人感动。

但是,很遗憾的是,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问题上,实践走在理论的前头,对于它的理论阐释和理论表达远远落后了。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学术理论界的学者们,脱离了实际,不能真实地感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展;二是这些年来,经过西方理论的洗脑,中国学术理论界的学者们已经缺乏用于表达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缺乏表征中国人民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工具了。理论界的严重西化,养成部分人只会以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作为参照和标准,拿它来检验、检查甚至剪裁中国的实践。这样的结果,不是曲解就是误导,还能有其他什么结果呢?

所以,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个问题时,我认为这个概括非常精准,是对中国实践的准确概括:我们确实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道路,确实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同时,我们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阐释和表达却严重滞后。为何严重滞后,学界需要反省。由此想到,未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之路应该怎么走?我觉得最基本的要求是,中国的学术需要自觉地回到脚下这片土地上来,真正对于中国问题作出中国的理解。亦步亦趋于西方的学术理论而失去对于问题的真实把握,那是要不得的。中国学术需要转型和转向!

最近,我写了一篇题为“人民政治: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文章,就是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的启发。我觉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人民政治就是一种人类政治文明的新形态。我觉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就是“人民政治”,不是“政党政治”。它不能套用西方那一套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所谓“民主政治”来解释。在许多根本点上,新中国的“人民政治”与西方的“政党政治”都是完全不同的。其中,西方的政党政治或者“民主政治”,实际上是一个竞争型的政治,就是不同的政党围绕着争夺执持公共权力而进行竞争和撕裂。它首先在党内进行竞争和撕裂,然后是社会性的竞争和撕裂。所以,西方的政党政治不能叫作“民主政治”,最好把它改个名字,改叫竞争政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治与此完全不同。人民政治,主体是人民。人民不管如何定义,它都是指一个国家除了敌人以外的所有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一直讲,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人民。民族资产阶级本来与工人阶级是对立的,但是在当时中国的国情下,它属于人民的范畴。可见这个概念的宽泛性。既然工人阶级是人民,农民是人民,劳动者是人民,非劳动者也是人民,连剥削工人阶级的资本家也是人民,那怎么理解“人民”呢?这种情形说明一点,人民是一个非同质性的概念,把这种非同质性的人群,都看作人民。为什么?实际上,就是要在非同质性的人民中努力凝练出共同利益,并以此为基础达成政治共识,形成统一的、共同的目标。显然,这不是竞争性政治,而是一种异中求同、寻求共识以形成合力的政治。这与因竞争而不断撕裂的政治,完全是两码事,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文明。如果老用西方的那套理论,而不是从中国的国情与实践,找出它的特殊逻辑,如何能够理解中国的这种人民政治呢?所以,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讲“我们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最应该引起学术界的思考,我们不应该老是用西方的政治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政治实践。中国学界,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界,都共同面临学术思维方式、话语体系等转型问题。这一点很重要。

回到对于这本书的评价上,这几位年轻作者,真的要在向他们表达致敬的同时也提出共勉:我们应该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的引导下,来转变我们的学术,做好我们的研究。我们要努力地读书,要读东方的书、西方的书、中国的书、外国的书,但是它们都应该仅仅是一种资源,千万不要用这种资源代替我们的思考,尤其不能把它们当作剪裁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种尺度。我觉得这点是很重要的。今天我感觉到这个问题蛮突出的,我把它提出来跟大家共勉,这是我今天讲的第二个意思。

第三个意思,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那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现在有许多解释,但有些解释也是不知所云。

党章在关于党的指导思想问题上,毛泽东是有一个“二分法”的。一个是指党的工作的指导思想,有时也称“工作指南”,另一个是“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但不是指导思想本身。七大党章就非常明确,作为工作指南的只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当时就是毛泽东思想。而没有实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那个马克思列宁主义,只能是“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这个区分是有意义的。从大的方面说,马克思主义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开创出来的整个理论谱系中的内容,这里面当然包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但作出“二分”的处理,其实是更加可取的。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反对教条主义的,不能把它当作灵丹妙药到处套用。马克思主义只能与各国实际相结合,才可能改造世界,引导无产阶级获得解放。之所以一经结合,就能够产生积极作用,根本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包含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政治价值观。这些东西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立场、观点与方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并不在于它有什么精妙的社会救济和治理的方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政治价值观。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是唯物辩证法,或者说辩证唯物主义。它告诉人们,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发展是充满辩证法的。由此如果有谁不脚踏实地,整天尽是些虚无缥缈的玄思瞎想,那他肯定坏事。如果不懂辩证法,看问题,想事情,仅是一点论,既没有全面的观点,也没有联系的观点,更不懂得矛盾发展的规律等,那思维就只能僵化,甚至不开化。可以说,这一世界观使中国共产党人不会陷于片面化、机械化和僵化。毛泽东为什么老教导人们要学辩证法,学两点论?就是要人们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这个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基本内容。它告诉人们,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又决定着社会制度的重要因素,等等。这些理论,使人们面对复杂的而且所有人参与的社会历史现象时,不至于昏头昏脑、一塌糊涂。它还可以给人们关于为什么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等的道理。懂得这些道理,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就会有更好的自觉性和定力。至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最基本的就是依靠绝大多数人,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立场、观点与方法。马克思为什么“行”,就是它让中国共产党人拥有好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政治价值观。而这个东西,就是属于“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的范畴,而不是具体的工作指南。要形成具体的指导工作的指南,还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去具体地研究具体的问题,并立足于好的政治价值观上。马克思主义也只能在与各国实际、与实践相结合中,不断解决问题,取得进展,才能不断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要把道理讲清楚,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善于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政治价值观,去研究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新的问题,不断推动国家的事业走向更高水平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方法论支撑,作出好的学术性解释和阐释等。

学术追求,根本的要义在于真。利用这个机会向六位作者表示致敬,也提出一些共勉的看法。新时代、新百年,我们的学术研究应该有新的气象,而这个新的气象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的学术方式也必须作出自觉的调整,不应该再老是借用西方的那套话语来作为拐杖了。

谢谢大家。

500

《再赶考:走向新百年的中国共产党》

鄢一龙 白钢 廉思 张飞岸 江宇 樊鹏 著

东方出版社

2021.7.6

 目 录 

  

序 中国共产党与“同心圆”政治史观 

 

导 语  再赶考:新百年、新征程

    一、苏共亡党三十年祭:“我们决不当戈尔巴乔夫” 

    二、一个伟大斗争的时刻 

    三、六道大考题 

    四、未来已来:告别“畜道”,迈向人道与“天道” 

    五、永久忧患、永久奋斗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如何赢得新青年

    一、当代中国青年的政治谱系 

    二、当代青年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 

    三、当代青年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挑战和潜在风险 

    四、中国共产党的青春抗体——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如何不脱离人民群众

    一、群众路线是党成功的重要法宝 

    二、理解群众路线 

    三、坚持群众路线关系党的未来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如何超越西方中心的现代化

    一、扬弃与超越的民族复兴 

    二、超越西方现代性的现代化 

    三、超越自由主义的天下主义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如何驾驭资本

    一、资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一率”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明治”结构 

    四、面向新百年的资本考题:如何避免资本撑破社会主义帐篷 

    五、新政治经济结构:让资本翱翔在社会主义天高地阔的“鸟笼”里 

    六、社会主义与资本的共同进化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新技术革命

    一、认识新技术革命的广泛政治影响 

    二、新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三、利用新技术优化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提升制度运行效能

    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破除技术迷信,防范技术风险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与新世界体系

    一、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霸权迭代与美国世纪的终结 

    三、后美国世纪的世界趋势 

    四、世界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中国共产党 

 

后 记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